本书基于作者开展的遗传咨询和访谈接触到的60多个真实案例,从病人的视角出发,从整体上探讨“基因与家庭”“基因与心理:解因”“基因与医疗”“基因与大千世界”这4个领域的问题,透视个人如何理解基因风险,如何看待自我,如何就检测结果与家人沟通,如何对待医疗措施,如何在工作、朋友、邻里、同学关系中讨论看待基因检测等。首次为所有关心自己健康的人揭开基因检测的面纱,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本书语言通俗,案例真实,贴近生活,分析全面,思考深入,对读者而言不失为迎接精准医学时代的一本颇有启发的参考读物。
非编码基因的鉴定及功能注释是当前遗传信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书围绕非编码基因的鉴定、功能预测及基因沉默方法,提出由不同的基因芯片数据驱动,借助计算方法构造生物网络,在全基因组范围预测非编码基因的功能。具体包括3个方面:首先,利用生物学统计特征鉴定非编码基因及其功能;其次,重注释AffymetrixHumanGenomeU133A(GEO编号GPL96)人类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提出了一种基于编码、非编码芯片数据的双色共表达网络构建方法;*后,本书提出一种基于傅里叶分析的方法,将来自基因芯片的时序数据转换为傅里叶谱,鉴定非编码持家基因。
自2015年CRISPR/Cas9技术问世以来,基因组编辑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使其在人类健康领域的实际应用又迈进了一大步,但随之而来的科学伦理和社会监管问题也引起了多方关注。美国科学院联合多国科学家组成了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临床应用国际委员会,对可遗传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讨,并形成本书。书中主要聚焦于此类技术在避免遗传疾病传播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从科学进展与技术现状、潜在临床应用分类、临床转化途径,以及管理监督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总结出11条建议,用于可遗传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进行临床转化的监督与管理。
本书系统介绍群体遗传与数量遗传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全书分群体遗传、数量遗传、育种应用和基因定位四部分。 ~5章为 部分,是群体遗传学基本理论,主要介绍群体遗传结构与交配系统之间的关系、群体遗传结构的定向改变、有限大小的随机交配群体、有效群体大小、系谱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的分子理论等。第6~10章为第二部分,是数量遗传学基本理论,主要介绍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和统计学基础、双亲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随机交配群体的遗传分析、基因型和环境互作、遗传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等。 1~12章为第三部分,分别介绍数量遗传学理论在随机交配群体选择和纯系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一章为全书的第四部分,简要介绍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群体类型、简单区间和完备区间两种定位方法,以及一个集成遗传分析软件。为便于教学和自学,每
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自冷泉港实验室举办的人类复杂疾病遗传学课程,内容汇集了当前国际上遗传学工作者寻找致病基因的**研究方法和这些方法背后的遗传学概念与统计学理论。既有后基因组时代以GWAS等为代表的热点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同时又以发展的观点介绍了连锁分析等经典的研究手段。具体内容包括基本遗传学与孟德尔遗传、统计方法、遗传流行病学、连锁研究、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变量成分分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拷贝数变异、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RNA编辑复杂性,以及遗传学计算机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