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学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对于遗传信息流动的认知,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书作者均为国内外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一线科研工作者,内容涵盖了表观遗传学的所有重大主题和技术应用:第1~31章梳理了表观遗传的基础知识和概念,纳入了表观遗传领域最新的前沿内容,如环形RNA、lncRNA、NamiRNA、RNA修饰,以及染色质高级结构等;第32~42章为表观遗传在重要生命过程中的应用,包括早期胚胎发育、肿瘤发生发展等重要生理及病理过程;第43~63章为表观遗传核心技术和全新理论解读与应用展望,为研究者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方法。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003年发表了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完成"版,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根据人类基因组许多新的发现,英国TomStrachan和AndrewP.Read两位教授对其编著的《人类分子遗传学》第三版进行了全新的修订。《BR》 全书分四部分,共21章。运用这些**成就对DNA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细胞与发育、系谱分析以及基因组的组成、表达、变异和进化作了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对人类孟德尔疾病、复杂疾病和癌症的遗传起因及其基因定位、鉴定和诊断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还从更广泛的视野,就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动物模型和治疗学也作了详述和展望。书中附有许多设计精巧的插图和专业词汇表。
本书共5篇10章,按细胞遗传学实验模块、质量性状遗传学实验模块、突变的诱导分析实验模块、分子遗传学实验模块、群体和数量遗传学实验模块分成5篇,每篇(模块)又分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两章。每个模块的实验基础知识部分都对本模块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实验技术进行梳理、概括、串讲,帮助学生对本模块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有一个整体了解。每个模块的实验技术部分按实验技术体系选择若干个代表性实验项目,既有经典实验技术,又有**的遗传学实验技术。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实验条件、学时数等,灵活选择若干个实验项目用于教学。
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家对遗传学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先天与后天之争快要到了终结的时刻。在过去十年里,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共同掀起了一场基因组学革命,他们无所畏惧,力求勾勒出一幅人类社会的蓝图。 此书展示了在基因学、遗传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所发现的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确存在因祖先血统不同而产生的遗传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不同于我们所称的黑人、白人之分;遗传基因从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社会地位高,而有些人社会地位低。 遗传基因并不总是为 基因统治 推波助澜,反而常常是社会流动的引擎,抵消了社会的一些弊病。越来越多的人如今选择与自身受教育程度相似的人结婚,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当下人们的择偶与繁衍后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混乱且复杂。这些例子只是这本兼具启发性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研究生教材:生态与环境基因组学》介绍了一个非常前沿的领域——生态与环境基因组学。这门学科将基因组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引入到环境生态学领域。《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研究生教材:生态与环境基因组学》结合生态环境的宏观研究与基因组学的微观研究,全面讨论了环境与生态基因组学的各个专题,包括研究进展、研究方法与手段、主要涉及技术、生态环境中的生物作用及作用机制以及未来面对的挑战和发展前景。《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研究生教材:生态与环境基因组学》涉及的领域包括生态学知识、环境工程知识、基因组学知识、分子生物学知识和微生物学知识等。《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研究生教材:生态与环境基因组学
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自冷泉港实验室举办的人类复杂疾病遗传学课程,内容汇集了当前国际上遗传学工作者寻找致病基因的**研究方法和这些方法背后的遗传学概念与统计学理论。既有后基因组时代以GWAS等为代表的热点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同时又以发展的观点介绍了连锁分析等经典的研究手段。具体内容包括基本遗传学与孟德尔遗传、统计方法、遗传流行病学、连锁研究、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变量成分分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拷贝数变异、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RNA编辑复杂性,以及遗传学计算机程序。
本书重点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教授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及郑州大学三个实验室,从事生物有机质谱研究取得的成果及进展。本书作者的研究领域属于国际前沿,内容主要集中在氨基酸、核苷酸、肽、蛋白及它们的含磷化合物的衍生物的质谱规律。根据所研究的化合类型,将全书分11章进行叙述。 生物有机质谱近年来发展很快,已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配位化学以及化学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等领域,尤其在蛋白质组学方面的应用,使质谱真正步入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 本书内容精练,论述清晰,每章后引用大量文献,可供从事化学生物及生物有机质谱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自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D·沃森和弗兰西斯·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以崭新的观点揭示出性状如何代代相传以来,50年过去了。其间,生物学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巨变,而沃森正是这场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任何其他科学家对生物学思想的影响像他一样巨大。 本书介绍沃森不可思议的科学生涯。全书的成文,并不是根据对沃森和他的家庭的访谈,也不是根据对他的论文的研读,而是根据本书作者本人40年来作为一名成绩卓著的科学记者关于生物学革命的追踪和报道,根据其在冷泉港4年的工作经历,根据曾经与沃森共同工作过并惠准接受采访的50多位科学家相当率直的评价,然后提炼而成。本书并不着重于展示他的家庭或他的私人生活,而是着重于展示他的某些个性,这些个性使得他工作起来异常自信,而且能很好地同决心献身科学的
检验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广泛应用,使医院检验科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包括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激素、特殊蛋白、药物和毒物等广范围内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本书旨在提高临床医学及检验医学工作者正确合理的解释检验结果的能力。全书共分十五章,前十四章对临床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紊乱与器官功能障碍和疾病发展的病理生化进行了简要回顾,以简单明了的力图表形式总结了疾病状态下的实验室生化分析步骤,列举了相应的典型病案,对实验结果给予解释、评价、下一步需进行的检查、治疗方法及对后诊断进行了计论。第十一章介绍了综合病案分析以及各种评价意见和相应的评价质量得分。后附录部分为英文名词缩语与中文对照表。
本书由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撰写,是本全面的化学基因组学专著,全面讨论了化学基因组学的各个专题,以及从相关计算机芯片到实验等的相关技术。部分描述了化学基因组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包括从计算机芯片化学基因组学到基于芯片/微阵列等的主要技术。第二部分专注于特殊技术,讨论了小分子探针研究特异基因产物方法的出现和应用实例。后3章是药物发现相关领域的研究实例,进一步强调了化学基因组学是多个研究方向相互关联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如脂质组学、神经递质的药学基因组学方向,以及DNA专利的近似线性配对算法。 本书可供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专业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药物化学专业教材使用。
本书第五版颇受欢迎。它向学生介绍了实用生物化学目前所有的常规基础实验技术。重点放在学生们在实验课中将会遇到的实验技术上,详细地介绍了实验的原理和理论以帮助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每一章均有计算例题和答案以及“关键词”,帮助学生们全面复习每一章的重点。 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的书籍无一例外地均有介绍分子生物学、DNA重组技术、基因分析技术、蛋白纯化技术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章节;本书第五版全面地涵盖了上述内容。 这本书主要供学习实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所有生物学科学生以及正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医科学生使用。
本书是一本关于遗传科学的科普书,通俗地介绍了遗传、基因和基因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在社会各方面的应用,特别对近年来公众关心的 转基因 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说明了事实真相。内容翔实可靠,易读易懂,可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基因和转基因以及遗传(基因)科学,并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这些科学知识。 作为一位退休的研究基因的科学家,本书作者希望此书在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击和消除伪科学在群众中的恶劣影响方面,能做出微薄的贡献。
这本教材是专门为遗传学的初学者写的。内容包括经典的孟德尔遗传,细胞遗传,数量遗传与微生物遗传。第三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突出基础训练,在传授遗传学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基本科研技能的传授。 全书内容和结构编排新颖,实验前列有实验统筹安排、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等基本要求;注重实验背景知识的介绍,实验材料、器具及药品,实验步骤,结果辨析等内容尽量详细说明,本个实验后附详细的参考文献;书末附有标本制备、显微镜使用、观察记录、统计测验等辅助内容。本教材广泛适于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学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为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暂时没有内容
本书第2版仍遵循第1版的编写指导思想,即重视保持遗传学学科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遗传分析能力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加遗传分析的比重,更为深入地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论述了遗传物质的本质、传递、变异、表达与调控等基本规律和*研究成果。 根据遗传学学科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经验,第2版压缩了经典遗传学的内容,删除了第1版中“体细胞遗传”和“遗传学与人类健康”等章节。调整了第1版中“基因精细结构的遗传分析”、“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两章中的大部分内容。增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和 “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等内容。其余各章都以不同形式增补了各分支学科的进展前沿。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院校生物学本科生的遗传学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教师、研究生和科技
本书按照*本科评估标准规划实验体系,包括基础性实验、设计与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部分,涵盖动、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细胞遗传、生化遗传、分子遗传和群体遗传等方面的内容,共43个实验。每个实验包括目的、原理、材料、器具与药品、步骤、结果和实验作业等部分。本书基于教学和科研的成果、经验和内容,结合经典实验技术和新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学术语言,介绍背景知识、技术方法、研究动态和结果,图文并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及农、林、医药院校等相关专业师生和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由谈家桢院士创立的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研究实体,是我国早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4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1985年开始运行,同时向国内外开放,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 实验室积极为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服务,研究突出源头创新。主要科研方向为:①基因功能及基因组学研究,包括人类遗传学、医学遗传学、群体与进化遗传学研究方向,研究的重点锚定于“肝癌、糖尿病和肺结核核等重大疾病”的基因组学变异问题;②遗传工程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包括遗传工程、植物遗传学研究方向,锚定于应用遗传工程理论探讨和发展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新靶标、新药物、新技术。
《鱼类基因组学及基因组育种技术》首次系统介绍了我国科学家近几年在几种重要养殖鱼类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重要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筛选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基因组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半滑舌鳎、鲤、草鱼、大黄鱼、菊黄东方鲀、牙鲆、金线鲃、鱼、大菱鲆和龙鱼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精细图谱绘制,鱼类性别决定和抗病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鱼类低温适应的分子机制和变态的分子基础,淡水和海水养殖鱼类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鱼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鱼类基因组及其育种技术的发展战略与建议。《鱼类基因组学及基因组育种技术》既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鱼类结构基因组和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等理论研究内容,又有鱼类基因组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分子育种技术内
“精要速览系列”(InstantNotesSeries)丛书是国外教材“BestSeller”榜的上榜教材。该系列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英文自然易懂,被国内多所重点院校选用作为双语教材。《BR》 第三版在第二版基础上进行修订,对人类基因研究、RNA调控、组蛋白修饰、表观遗传学、人类进化等新近研究进行重点补充和调整,其他各章节也进行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