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根从1908年开始进行果蝇实验,从中发现了伴性遗传规律,发展了染色体遗传理论,证实了染色体与遗传基因的关系,创立了遗传学的基因学说。1926年摩尔根出版了《基因论 》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他的基因学说。进行遗传学研究时,实验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摩尔根所选择的果蝇非常易于在实验室中培养,而且繁殖很快,从卵到成虫只需要10-14天,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观察每代遗传现象的时间,此外,果蝇的染色体非常简单,只有4对,这也有助于分析遗传现象和染色体的关系。摩尔根通过一只变异的白眼果蝇同普通红眼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决定白眼的基因与决定性别的基因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当时已知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因此白眼基因也一定在染色体上。这一实验得到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个证据,在遗传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摩尔根建立的基因
《遗传学:从基因到基因组》(第六版)强调了遗传学的核心概念以及前沿发现、现代工具和分析方法,这些将使遗传学继续向前发展。第六版的作者们共同修订了每一章,不仅努力提供最新的信息,而且努力对复杂的概念提供连续性和尽可能清楚的解释。本书展示了大学本科遗传学教学的一种新尝试,也反映了作者们当前对生命分子基础的认知。
本书按照构建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生物类和农科类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方式和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系统地介绍遗传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全书内容包括绪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孟德尔规律、连锁遗传规律、数量遗传、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微生物遗传分析、遗传的分子基础、核外遗传、群体的遗传平衡、遗传与进化、表观遗传学简介,以及相应的实验指导。本书在编写体系上以经典实验案例为引导,力求突出重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少而精的原则进行教材内容的组织和编写,内容丰富但篇幅不大。本书适合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及农科类专业的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
本书以戴灼华、王亚馥、粟翼玟主编的《遗传学》(第2版)为蓝本。按照相应章节顺序,分绪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孟德尔式遗传分析,连锁遗传分析,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细菌的遗传分析,病毒的遗传分析,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核外遗传分析,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染色体畸变的遗传分析,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发育的遗传分析,免疫的遗传分析,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基因工程概论,群体与进化遗传分析共二十章。 本书共二十章。每章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一、考点综述,依据有关高校遗传学教学大纲及遗传学研究生考试大纲,参考全国有关高等院校遗传学考试试题和重高校、科研院所的遗传学研究生考试试题,分析了相应章节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曾经出现
随着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的脚步,作者在书中以轻松的笔调,配合科学实例,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发育生物学的角度告诉我们:进化随时在发生并且可以计算,亘古以来的生物皆拥有共同的 不朽基因 ,如何从 化石基因 看出环境变迁和生物进化,进化为何不断重演,人类和其他生物如何进行进化上的军备竞赛,生物如何从简单变得复杂。书末以历史证据辩驳 神创论 ,并提醒我们,人类正在改变地球的未来。本书是一个宝库,里面充满了关于进化过程如何塑造出人类和世间万物的全新知识。
表观遗传学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对于遗传信息流动的认知,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书作者均为国内外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一线科研工作者,内容涵盖了表观遗传学的所有重大主题和技术应用:第1~31章梳理了表观遗传的基础知识和概念,纳入了表观遗传领域最新的前沿内容,如环形RNA、lncRNA、NamiRNA、RNA修饰,以及染色质高级结构等;第32~42章为表观遗传在重要生命过程中的应用,包括早期胚胎发育、肿瘤发生发展等重要生理及病理过程;第43~63章为表观遗传核心技术和全新理论解读与应用展望,为研究者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方法。
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家对遗传学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先天与后天之争快要到了终结的时刻。在过去十年里,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共同掀起了一场基因组学革命,他们无所畏惧,力求勾勒出一幅人类社会的蓝图。 此书展示了在基因学、遗传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所发现的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确存在因祖先血统不同而产生的遗传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不同于我们所称的黑人、白人之分;遗传基因从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社会地位高,而有些人社会地位低。 遗传基因并不总是为 基因统治 推波助澜,反而常常是社会流动的引擎,抵消了社会的一些弊病。越来越多的人如今选择与自身受教育程度相似的人结婚,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当下人们的择偶与繁衍后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混乱且复杂。这些例子只是这本兼具启发性
本书系统介绍群体遗传与数量遗传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全书分群体遗传、数量遗传、育种应用和基因定位四部分。第1~5章为第一部分,是群体遗传学基本理论,主要介绍群体遗传结构与交配系统之间的关系、群体遗传结构的定向改变、有限大小的随机交配群体、有效群体大小、系谱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的分子理论等。第6~10章为第二部分,是数量遗传学基本理论,主要介绍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和统计学基础、双亲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随机交配群体的遗传分析、基因型和环境互作、遗传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等。第11~12章为第三部分,分别介绍数量遗传学理论在随机交配群体选择和纯系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最后一章为全书的第四部分,简要介绍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群体类型、简单区间和完备区间两种定位方法,以及一个集成遗传分析软件。为便于教学
生物遗传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本书介绍了典型珍稀濒危动植物遗传资源定价体系研究、遗传资源保护成本效益监测研究、遗传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地位研究、基于遗传资源价值的管理工具研究,以及构建遗传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体系等成果。
本书不仅系统介绍了森林遗传学原理与林木改良方法,同时,还吸收了林木基因组学、林木分子育种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成果。全书共20章,第1章介绍森林遗传学的概念、范畴、历史和重要性,第2~6章概括介绍森林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第7~10章介绍林木的遗传变异和基因保存策略第11~17章详细阐述实用林木遗传改良的理论和方法,第18~20章介绍林木基因组学、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及林木基因工程。
《生物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程》是与高等医学检验专业理论教材相配套的实验教程。本教程遵循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适应新世纪医学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临床实践技能和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重在强调以创造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医学检验教育新的培养模式,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便于学生深入了解各章的内容和检索有关术语,书末附有常用生化参考值、缓冲液配制、生化检验术语英汉和汉英索引等,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书是根据参编的11所院校所开设的实验内容编写的。全书共16章,分上、下篇,上篇为生物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基本理论,包括实验室基本知识、光谱分析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下篇为生
本书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的教改成果教材。本教材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提升职业综合素质。教材中的项目主要取材于企业(或行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包括CHO细胞的培养、CHO细胞的冻存和复苏、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培养、VERO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抗人血白蛋白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胡萝卜悬浮细胞系的建立。每个项目都附有与之配套的实训音像资料。 本书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非编码基因的鉴定及功能注释是当前遗传信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书围绕非编码基因的鉴定、功能预测及基因沉默方法,提出由不同的基因芯片数据驱动,借助计算方法构造生物网络,在全基因组范围预测非编码基因的功能。具体包括3个方面:首先,利用生物学统计特征鉴定非编码基因及其功能;其次,重注释AffymetrixHumanGenomeU133A(GEO编号GPL96)人类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提出了一种基于编码、非编码芯片数据的双色共表达网络构建方法;*后,本书提出一种基于傅里叶分析的方法,将来自基因芯片的时序数据转换为傅里叶谱,鉴定非编码持家基因。
本书是美国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系列丛书第204卷的中译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以荧光原位杂交(FISH)为代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相关技术(如染色体显微切割、引物介导的原位标记、SKY、M-FESH、CGH、彩色显带、纤维FISH、阵列CGH等)的原理、基本技术、实验材料、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这些技术在染色体病诊断和产前诊断、肿瘤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适于生物医学领域,特别可作为儿科学、医学遗传、围产医学、生殖医学、发育生物学、病理学、血液学和肿瘤学等领域的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和相关学科的博士生、硕士生实验或诊疗过程中快速查阅的指导手册,也可作为细胞遗传学、血液学、分子病理学等技术培训和初学者的重要教材。
本书根据高等师范院校对学生知识的要求和培养性质,本着“基础性、前瞻性、实验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对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了系统、翔实的介绍,并将遗传学的*进展适时穿插其中;同时,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较为集中和深入的讨论,使学生在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把握遗传学的发展全貌、动态和趋势。 全书共有12章,包括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以及传递规律、Mendel定律及其扩展、连锁互换与基因作图、性别决定与性连锁遗传、细菌与噬菌体的遗传分析、遗传重组、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细胞质遗传、数量性状遗传、基因调控与发育、群体遗传与进化等。每章之前都有提要,之后附有思考题,以利于巩固所学知识。书后附有中英文索引和参考文献,供检索和进一步学习、阅读之
我们从遗传性状的传递讲起,从个体水平到细胞水平,再转入分子水平,后讨论到群体水平,这样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可能比较容易。每章后面都附有习题,使学生通过习题,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能应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遗传学数据,解释遗传学现象。
本书按照*本科评估标准规划实验体系,包括基础性实验、设计与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部分,涵盖动、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细胞遗传、生化遗传、分子遗传和群体遗传等方面的内容,共43个实验。每个实验包括目的、原理、材料、器具与药品、步骤、结果和实验作业等部分。本书基于教学和科研的成果、经验和内容,结合经典实验技术和新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学术语言,介绍背景知识、技术方法、研究动态和结果,图文并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及农、林、医药院校等相关专业师生和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为《纳米生物技术丛书》之一,详细阐述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实践和应用。本书从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及两者的关联性开始论述,详细介绍了纳米生物分析中应用的各种纳米生物分析材料、纳米生物分析器件,特别是纳米金溶胶粒子、纳米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分子机器、纳米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另外,本书紧跟纳米分析技术的*发展与科研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免疫分析、艾滋病毒的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观测,以及在基因转运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本书可为广大从事生命科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纳米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同时也可作为以上专业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也是高等农业院校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几十年来,各院校十分重视遗传学的教学,遗传学教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由于遗传学发展十分迅速,一本既具有良好的系统性,又能较好地反映遗传学进展的广泛适用的教材,成为大家共同的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普通遗传学》。 本教材共分13章。教材中压缩了一些传统遗传学的内容,增加了一些现代遗传学的内容。现代遗传学知识在各章节中都尽可能地反映出来,在一些章节中则给予重点的阐述。其中,第4章介绍遗传作图,把连锁遗传规律与现代分子遗传作图联系在一起,既给传统的连锁遗传注入现代的概念和方法,又把它作为基因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较系统的阐述。第5章的基因组序列,作为基因组学的主要内容,阐述了现代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分析
“精要速览系列”(InstantNotesSeries)丛书是国外教材“BestSeller”榜的上榜教材。该系列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英文自然易懂,被国内多所重点院校选用作为双语教材。《BR》 第三版在第二版基础上进行修订,对人类基因研究、RNA调控、组蛋白修饰、表观遗传学、人类进化等新近研究进行重点补充和调整,其他各章节也进行了修订。
基因组学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为迅速、关注度较高的学科之一。杨金水编*的《基因组学(第3版)》是国内本专门并全面介绍基因组学及其研究*新进展的学术*作,自2002年** 版、2007 年第2版出版发行以来,在专业领域产生较大影响。本次修订突出系统性和简明实用性,重点阐述了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介绍了研究基因组的基本思路与技术手段,充分吸收了近几年国内外学科重要进展。 《基因组学(第3版)》共分14章,分别是:基因组、遗传图绘制、物理图绘制、基因组测序与序列组装、基因组序列注释、基因组解剖、基因的转录调控、转录物组、蛋白质组、基因组表观遗传、基因组的复制、基因组进化的分子基础、基因组进化的模式、基因组与生物进化。 与第2版相比,第3版在如下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第4章新增第三代测序;第 5章增加基因本体及
生殖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属性。近20年来,生殖医学与遗传学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使人类生殖在生育、节育和不育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本书汇集生殖遗传相关综述文章52篇,内容涉及生殖遗传学的多个方面,包括疾病、机制、检测、预防、治疗、新技术等基础或临床研究进展,其中重点吸收了生殖遗传学在基础研究、临床诊治及实验技术方面的新成果,如精子、卵子发生与成熟的基因调控,畸形精子发生的遗传因素,不育症表观遗传,遗传因素所致受精障碍的分子机制,高龄生育相关遗传风险,单基因及线粒体遗传病的诊疗,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新技术等,有助于读者了解生殖遗传学的当前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