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群体遗传与数量遗传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全书分群体遗传、数量遗传、育种应用和基因定位四部分。第1~5章为第一部分,是群体遗传学基本理论,主要介绍群体遗传结构与交配系统之间的关系、群体遗传结构的定向改变、有限大小的随机交配群体、有效群体大小、系谱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的分子理论等。第6~10章为第二部分,是数量遗传学基本理论,主要介绍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和统计学基础、双亲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随机交配群体的遗传分析、基因型和环境互作、遗传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等。第11~12章为第三部分,分别介绍数量遗传学理论在随机交配群体选择和纯系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最后一章为全书的第四部分,简要介绍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群体类型、简单区间和完备区间两种定位方法,以及一个集成遗传分析软件。为便于教学
本书不仅系统介绍了森林遗传学原理与林木改良方法,同时,还吸收了林木基因组学、林木分子育种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成果。全书共20章,第1章介绍森林遗传学的概念、范畴、历史和重要性,第2~6章概括介绍森林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第7~10章介绍林木的遗传变异和基因保存策略第11~17章详细阐述实用林木遗传改良的理论和方法,第18~20章介绍林木基因组学、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及林木基因工程。
近年来,以DNA探针与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新技术有了很大发展。FISH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诊断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的多个领域中,包括儿科学、医学、遗传学、围产医学、生殖医学、病理学、血液学和肿瘤学邓。本书为从事遗传和肿瘤学诊断服务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医生,对绝大多数的FISH技术都提供了稳定可靠、步骤详尽、易于操作的实验方法。书中的实验注意事项和疑难解答都是在每位编者的亲身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有助于得到最佳的实验结果。书中部分章节还对某些专题进行了综述。 本书对于从事遗传和肿瘤学诊断服务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医生,所有细胞遗传学家、病理学家、专业技术人员、初学者以及学习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具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本书作为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的经典酵母实验教程的第二版,收录了酵母研究中常用的减数分裂作图、转化、基因置换等11个实验,以及酵母蛋白抽提、活体染色、RNA分离等28种技术方法。文字简洁明了,内容全面而详细,兼顾经典和前沿,是该领域的**之作。
生物遗传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本书介绍了典型珍稀濒危动植物遗传资源定价体系研究、遗传资源保护成本效益监测研究、遗传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地位研究、基于遗传资源价值的管理工具研究,以及构建遗传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体系等成果。
遗传学学科的起源应归功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以及土9世纪后半期BaranetSky提出的染色体的概念。遗传学学科的真正构成是在20世纪初期形成的。而关于基因确切的化学属性知识及其表达机制方面的突破,是在于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这一结构可以解释基因的所有属性。这之后的一系列发明和创造,导致遗传语言的确立。解释基因的核酸语言翻译成为蛋白质的氨基酸语言的机制的密码概念是一个重大的发展。一旦基因和遗传密码的属性得到认识,技术上的惊人发展将会导致这样的事实,基因可以被分离、合成、分析,并且可以被改造,被从一种有机体直接转移到另一种有机体上。这种培育转基因作物的新技术,结合传统的作物改良方法,如通过突变、染色体变异和杂交等所产生的影响,简直难以估量。 同时,作为遗传物质或基因的载体,需要
《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是融汇了近代植物基因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及新成果编写而成的系统论述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的“十二五”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对**版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共设八篇46章,新增了“植物基因变异分子生物学”、“植物质体基因转化系统”及“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调控”等共20余章,*后还增加了第八篇生物信息学与植物基因工程,新增内容为《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引入了许多**的图表及近三年的新文献,力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深入浅出,使《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具有多种功能。
本书以辅助生殖实验室方面的技术为重点,全面介绍了配子和胚胎发育、体外受精实验室的建立、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知识,并重点对各项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使读者对生殖医学实验室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并且具备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本书为从事生殖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生、实验室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也可供其他临床医生阅读。
本书全面总结了功能基因组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在基因功能研究领域的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1~3章)概述核酸操作的主要工具和方法。第二部分(4~6章)系统地介绍了基因的克隆、定位和表达体系。第三部分(7~9章)归纳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涉及动物模型、蛋白质相互作用、定点突变、基因表达谱以及RNA干扰等多个方面。第四部分(10~13章)具体分析突变体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相关教师和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以作为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研究生教材。
本书由五部分共19章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遗传学工作者所面临的生物信息学挑战以及遗传数据的操作和管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以人类单体型图谱计划(HapMap)、人类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等为代表的多元化数据;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用于遗传学研究设计和分析的生物信息学策略和手段;第四部分重点介绍了基因分析与疾病的关联及其代表案例;第五部分介绍了利用数据库界面进行全面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的流程,其中覆盖了微阵列等一些非常实用的技术,并且就药物遗传学等前沿领域展开了前瞻性的论述。 本书适合统计学和群体遗传学专业,以及具有分子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背景的高等院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阅读,对从事人类及模式生物研究的广大实验室研究人员、临床研究人员以及实验室负责人都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James D.Watson)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不亚于霍金在物理学中的地位。2003年恰是其做出划时代贡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50周年。据内部消息,中国遗传学会已邀请其访华,沃森初定在今年9月下旬到北京。届时,定有中央领导人接见。本书是一部关于沃森及分子生物学的精彩的传记,本月在国外刚刚出版。书的作者是与沃森颇为亲近的纽约时代周刊科学记者。该书应时而出,在国外获得极高评价,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也发表了长篇书评(附上)。考虑到此书的价值和出版意义,加上沃森来京又是一个极好的营销机会,我们建议尽快列选,以便后续的操作,争取在今年9月份出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自冷泉港实验室举办的人类复杂疾病遗传学课程,内容汇集了当前国际上遗传学工作者寻找致病基因的**研究方法和这些方法背后的遗传学概念与统计学理论。既有后基因组时代以GWAS等为代表的热点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同时又以发展的观点介绍了连锁分析等经典的研究手段。具体内容包括基本遗传学与孟德尔遗传、统计方法、遗传流行病学、连锁研究、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变量成分分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拷贝数变异、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RNA编辑复杂性,以及遗传学计算机程序。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主要包括DNA甲基化、核染色质修饰、印记基因丢失及microRNA等,作为一种阐述具有相同DNA序列的细胞或生物体如何产生明显表型差异的机制,有助于解释生活习惯与疾病发生间的关系,可作为疾病诊断、防治的生物标志物。动脉粥样硬化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深入了解表观遗传修饰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对于进一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应及时之需,深入阐述了酶催化反应(生物催化)的专一过程,剖析了生物催化优于化学催化的特点:低温、常压、异构化、消旋化和差向异构化的难题减到少:固定化细胞和固定化酶可以重复使用多次;酶的过量表达改善了过程的经济性、提高了过程效率。本书原著由6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执笔,超过20位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学者参加翻译。本书价值在于:阐述不同类型的酶催化不同反应合成多种手性分子,这些手性分子用于药物、农药、食品和香料等产品的化学-酶法合成。涵盖的内容有:水解酶(脂肪酶、酯酶、蛋白酶、酰胺酶、乙内酰脲酶等)用于消旋体拆分以及对映体富集的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氧化还原酶和氨基转移酶在手性醇、氨基酸和胺类合成中的应用,醛缩酶和脱羧酶催经醛醇缩合和偶姻缩合进和不对称合成,包括单加氧酶和双加氧酶在内的氧化酶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很多的例外情况,许多关键的现象往往不能用已有理论来解释。表观遗传学正是在这些例外的基础之上发展成型的。这些非DNA变化但可继承的现象与癌、衰老、动植物发育等热点问题密切相关,受到广泛关注。 本书是表观遗传学领域领军人物的扛鼎之作,是该领域本系统性、权威性论著,不仅涉及一线研究的方方面面,还用专门章节讲述了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历程。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这门新兴热点学科有一个深入而完整的认识。 本书适宜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之用,作为该领域的教学用书也是非常合适的。
基因如何决定行为?有多少行为是先天的,多少是后天培育的?行为如何发展?Anholt和Mackay,行为遗传学领域的*学者,在这本全面的专著中,不仅阐释了这些问题,还定义了行为遗传学新兴领域的更多相关问题。《科爱传播?生命科学:行为遗传学原理(导读版)》实例丰富,如实验室研究中常用的果蝇和小鼠,对蝴蝶和猫鼬进行野外观测,及人类行为障碍。《科爱传播?生命科学:行为遗传学原理(导读版)》融合经典与现代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角度阐述遗传原理,以教导学生如何寻找并定位影响行为的各类基因,以及如何协调这些基因的表达,使神经系统的反应来表达复杂的行为,以适应环境中的变化。行为遗传学原理向我们介绍了迷人的科学,其目的是了解我们的基因如何决定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这么做。
《精编蛋白质科学实验指南》是《**蛋白质科学实验指南》(Current Protocols in Protein Science;CPPS)一书的精编版本,内容全部取材于《精编蛋白质科学实验指南》和每季度更新的服务手册,其详细提供了多种实验方案,并包含实验材料、步骤和每种技术的参考文献等信息,可使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将其作为独立的实验室指南来使用。 由于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分析也必须包括很广范的结构和理化方法,因此每个研究人员都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方法和传统方法。本指南中既包括特定的详细方案,也包括使方法适应于头特定项目的策略,相信能够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深入进行蛋白质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
《营养基因组学:发现通往个性化营养的途径》简介:营养基因组学,虽然仍处于其初级阶段,已经揭示了许多有关饮食与基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正是由于其潜在的应用性,营养基因组学定将在未来几年里为人类健康管理和对抗疾病的方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了实现*健康状态与长寿,人类在个体化营养建模以及用以基因型为基础的饮食干预来预防、减轻或可能治愈多种慢性疾病和某些癌症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涵盖的主题包括: ·营养素与基因表达 ·一代谢组学在个性化健康中的角色·寿命调控与热量限制的分子机制 ·癌症预防中的绿茶多酚与大豆肽 ·母体营养与胎儿的基因表达 ·熟食中杂环胺的基因易感性·营养基因组学中的生物信息与生物计算 ·追求理想的饮食 Jim Kaput、Raymond L.Rodriguez主编的《营养基因组学:发现通往个性化营养的途
本书是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实验手册系列专著之一。全书共划分为5个部分:第1部分描述研究人员在开始研究之前需要了解的基础,主要是告诉读者正确的遗传研究应从所涉及的问题和恰当的群体选择开始。第2部分是关于基因分型的基因组变异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提供了人们期望从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的实验手册系列获得的传统“配方和方案”。第3部分主要涉及对获得数据的分析及进行SNP选择策略和遗传关联分析的工具。第4部分充分介绍了生物有机体的当前研究状态,特别是已完成基因组测序和不同水平遗传分析的主要模式生物。第5部分着重描述一些关于人类变异分析的远景和研究方向。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教学研究人员参考。尤其适合作为生物学,医学、农学及环境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与实验教学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是经典著作《细菌分子遗传学》的第五版(*版于1989年出版),全书共十章。本书清晰透彻地阐述了细菌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着重于从分子水平分析了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机制。本书尤其注重经典理论和**研究进展、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内容翔实,实用性强。
《基因组3》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对原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和扩充,并对部分章节和内容进行了重排,使背景资料更充实,层次更清晰,行文更流畅。《基因组3》共包含四大部分内容,分别为研究基因组、基因组结构、基因组功能和基因组的复制及进化。《基因组3》以清新而简明的写作风格将基因组学的概念、观点和内容与传统的基因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为基因组作为生命蓝图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