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系统介绍了森林遗传学原理与林木改良方法,同时,还吸收了林木基因组学、林木分子育种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成果。全书共20章,第1章介绍森林遗传学的概念、范畴、历史和重要性,第2~6章概括介绍森林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第7~10章介绍林木的遗传变异和基因保存策略第11~17章详细阐述实用林木遗传改良的理论和方法,第18~20章介绍林木基因组学、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及林木基因工程。
生物遗传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本书介绍了典型珍稀濒危动植物遗传资源定价体系研究、遗传资源保护成本效益监测研究、遗传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地位研究、基于遗传资源价值的管理工具研究,以及构建遗传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体系等成果。
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自冷泉港实验室举办的人类复杂疾病遗传学课程,内容汇集了当前国际上遗传学工作者寻找致病基因的**研究方法和这些方法背后的遗传学概念与统计学理论。既有后基因组时代以GWAS等为代表的热点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同时又以发展的观点介绍了连锁分析等经典的研究手段。具体内容包括基本遗传学与孟德尔遗传、统计方法、遗传流行病学、连锁研究、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变量成分分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拷贝数变异、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RNA编辑复杂性,以及遗传学计算机程序。
本书是美国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系列丛书第204卷的中译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以荧光原位杂交(FISH)为代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相关技术(如染色体显微切割、引物介导的原位标记、SKY、M-FESH、CGH、彩色显带、纤维FISH、阵列CGH等)的原理、基本技术、实验材料、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这些技术在染色体病诊断和产前诊断、肿瘤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适于生物医学领域,特别可作为儿科学、医学遗传、围产医学、生殖医学、发育生物学、病理学、血液学和肿瘤学等领域的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和相关学科的博士生、硕士生实验或诊疗过程中快速查阅的指导手册,也可作为细胞遗传学、血液学、分子病理学等技术培训和初学者的重要教材。
自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D·沃森和弗兰西斯·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以崭新的观点揭示出性状如何代代相传以来,50年过去了。其间,生物学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巨变,而沃森正是这场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任何其他科学家对生物学思想的影响像他一样巨大。 本书介绍沃森不可思议的科学生涯。全书的成文,并不是根据对沃森和他的家庭的访谈,也不是根据对他的论文的研读,而是根据本书作者本人40年来作为一名成绩卓著的科学记者关于生物学革命的追踪和报道,根据其在冷泉港4年的工作经历,根据曾经与沃森共同工作过并惠准接受采访的50多位科学家相当率直的评价,然后提炼而成。本书并不着重于展示他的家庭或他的私人生活,而是着重于展示他的某些个性,这些个性使得他工作起来异常自信,而且能很好地同决心献身科学的
5.4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中,以前未见的各类动物快速辐射演化,产生了几乎现在所有现生门类动物躯体构型,一时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众多质疑。而作者及其团队研究的是寒武纪之前(即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后的 震旦纪(6.35-5.4亿年) ,国际上称 埃迪卡拉纪 )的早期生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震旦系地层中保存的化石 瓮安生物群、蓝田生物群、庙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的一系列发现和研究,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 复杂生命 在 寒武纪大爆发 之前有一个更加久远的演化历史,这是对达尔文进化理论的诠释和重要补充。 本书首先讲述了作者和研究团队成员亲身经历的中国震旦纪四大化石库的发现和研究过程,渗透了科学探索精神及科学研究方法。并深刻怀念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帮助和指导,以此书对他们的无私奉献、关爱和支持致以诚挚的敬意!另一方
本书围绕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概括描述,向读者介绍了近几年来生物学以及医学生物学研究方法上的发展,以及这些方法在研究思维上的深远影响。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三个方面组成一个研究、探索问题的互动平台,使读者对生物信息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利于更深入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变异、基因组表达、DNA芯片、蛋白质组学、全基因组学以及基因组学在医学病例中的应用等,同时穿插问题探讨、数学备忘录等使内容更加丰富。 本书可作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生物信息学教材或教学辅导书,亦可供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医学、药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
非编码基因的鉴定及功能注释是当前遗传信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书围绕非编码基因的鉴定、功能预测及基因沉默方法,提出由不同的基因芯片数据驱动,借助计算方法构造生物网络,在全基因组范围预测非编码基因的功能。具体包括3个方面:首先,利用生物学统计特征鉴定非编码基因及其功能;其次,重注释AffymetrixHumanGenomeU133A(GEO编号GPL96)人类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提出了一种基于编码、非编码芯片数据的双色共表达网络构建方法;*后,本书提出一种基于傅里叶分析的方法,将来自基因芯片的时序数据转换为傅里叶谱,鉴定非编码持家基因。
本书是经典著作《细菌分子遗传学》的第五版(*版于1989年出版),全书共十章。本书清晰透彻地阐述了细菌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着重于从分子水平分析了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机制。本书尤其注重经典理论和**研究进展、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内容翔实,实用性强。
《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是融汇了近代植物基因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及新成果编写而成的系统论述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的“十二五”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对**版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共设八篇46章,新增了“植物基因变异分子生物学”、“植物质体基因转化系统”及“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调控”等共20余章,*后还增加了第八篇生物信息学与植物基因工程,新增内容为《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引入了许多**的图表及近三年的新文献,力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深入浅出,使《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具有多种功能。
本书是关于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一部综合性著作,它全面系统地覆盖了有关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诸多领域;从原始取材到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从基本原理到实验操作都作了深入而详实的全面阐述。全书包括生物制备和分析检测方法;免疫学方法在生化实验中的应用;还用较大篇幅着重叙述了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与性质的研究。 作为一本实验技术类的图书,本书不仅较详细地阐述了有关技术的具本操作和程序,更着力于对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故本书不仅可作为从事生命科学,特别是生物化学相关领域工作者的实验室参考工具书,也可供有关高校师生及科学工作者对生化实验技术的理论作深入探讨时参考。
本书是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实验手册系列专著之一。全书共划分为5个部分:第1部分描述研究人员在开始研究之前需要了解的基础,主要是告诉读者正确的遗传研究应从所涉及的问题和恰当的群体选择开始。第2部分是关于基因分型的基因组变异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提供了人们期望从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的实验手册系列获得的传统“配方和方案”。第3部分主要涉及对获得数据的分析及进行SNP选择策略和遗传关联分析的工具。第4部分充分介绍了生物有机体的当前研究状态,特别是已完成基因组测序和不同水平遗传分析的主要模式生物。第5部分着重描述一些关于人类变异分析的远景和研究方向。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教学研究人员参考。尤其适合作为生物学,医学、农学及环境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与实验教学的重要参考书。
《精编蛋白质科学实验指南》是《**蛋白质科学实验指南》(Current Protocols in Protein Science;CPPS)一书的精编版本,内容全部取材于《精编蛋白质科学实验指南》和每季度更新的服务手册,其详细提供了多种实验方案,并包含实验材料、步骤和每种技术的参考文献等信息,可使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将其作为独立的实验室指南来使用。 由于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分析也必须包括很广范的结构和理化方法,因此每个研究人员都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方法和传统方法。本指南中既包括特定的详细方案,也包括使方法适应于头特定项目的策略,相信能够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深入进行蛋白质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
本书全面总结了功能基因组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在基因功能研究领域的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1~3章)概述核酸操作的主要工具和方法。第二部分(4~6章)系统地介绍了基因的克隆、定位和表达体系。第三部分(7~9章)归纳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涉及动物模型、蛋白质相互作用、定点突变、基因表达谱以及RNA干扰等多个方面。第四部分(10~13章)具体分析突变体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相关教师和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以作为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研究生教材。
本书根据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出版的《RNA世界》第三版译出。本书系统地介绍了RNA在生命起源中的作用和RNA功能,是国际上RNA领域权威的专业书籍。内容涵盖了RNA的起源、核酶、核糖体、剪接体、核糖开关、RNA.蛋白质复合物、snRNP、snoRNP、端粒酶RNA、RNA编辑、RNAi、 microRNA、非编码RNA、RNA二级结构预测和RNA动力学研究等。全书具有系统性和权威陸。同时,为方便读者阅读使用,本书还附有英汉术语对照和索引。 本书可供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以及农、林、牧等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科研、教学、技术人员,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使用。
基因如何决定行为?有多少行为是先天的,多少是后天培育的?行为如何发展?Anholt和Mackay,行为遗传学领域的*学者,在这本全面的专著中,不仅阐释了这些问题,还定义了行为遗传学新兴领域的更多相关问题。《科爱传播?生命科学:行为遗传学原理(导读版)》实例丰富,如实验室研究中常用的果蝇和小鼠,对蝴蝶和猫鼬进行野外观测,及人类行为障碍。《科爱传播?生命科学:行为遗传学原理(导读版)》融合经典与现代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角度阐述遗传原理,以教导学生如何寻找并定位影响行为的各类基因,以及如何协调这些基因的表达,使神经系统的反应来表达复杂的行为,以适应环境中的变化。行为遗传学原理向我们介绍了迷人的科学,其目的是了解我们的基因如何决定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这么做。
本书是美国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系列丛书第204卷的中译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以荧光原位杂交(FISH)为代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相关技术(如染色体显微切割、引物介导的原位标记、SKY、M-FESH、CGH、彩色显带、纤维FISH、阵列CGH等)的原理、基本技术、实验材料、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这些技术在染色体病诊断和产前诊断、肿瘤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适于生物医学领域,特别可作为儿科学、医学遗传、围产医学、生殖医学、发育生物学、病理学、血液学和肿瘤学等领域的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和相关学科的博士生、硕士生实验或诊疗过程中快速查阅的指导手册,也可作为细胞遗传学、血液学、分子病理学等技术培训和初学者的重要教材。
基因替换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是生物进化中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袁志发所著的《群体遗传学进化与熵》在论证熵作为多样性测度及其遗传学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熵信息原理讲述了群体平衡、非*交配群体、系统性过程、*遗传漂变和分子进化中的熵变规律,探讨了生物进化与熵的关系。 《群体遗传学进化与熵》可供遗传学工作者、应用数学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遗传学原理》涵盖经典遗传、分子遗传、群体(和)进化遗传三大部分的基础内容。经典遗传主要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孟德尔遗传定律,性别决定和与性别有关的遗传,连锁基因遗传和真核生物遗传作图,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变异,非孟德尔式遗传。分子遗传包括:遗传物质的本质和遗传信息的传递,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转座子遗传分析,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突变、修复、重组和基因概念的发展,遗传的三个热门话题(发育遗传、免疫遗传和癌遗传的分子基础),重组DNA技术和基因组学。群体(和)进化遗传涉及群体遗传、数量性状遗传和进化遗传。
本书以基因、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为基础,以真核细胞的基因调控为重点,以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为线索,对蛋白质遗传、RNA遗传进行了论述,对分子生物学的基石——中心法则,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广义中心法则。
本书系统介绍群体遗传与数量遗传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全书分群体遗传、数量遗传、育种应用和基因定位四部分。第1~5章为第一部分,是群体遗传学基本理论,主要介绍群体遗传结构与交配系统之间的关系、群体遗传结构的定向改变、有限大小的随机交配群体、有效群体大小、系谱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的分子理论等。第6~10章为第二部分,是数量遗传学基本理论,主要介绍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和统计学基础、双亲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随机交配群体的遗传分析、基因型和环境互作、遗传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等。第11~12章为第三部分,分别介绍数量遗传学理论在随机交配群体选择和纯系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最后一章为全书的第四部分,简要介绍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群体类型、简单区间和完备区间两种定位方法,以及一个集成遗传分析软件。为便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