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浅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重点,以沉积物-水-生物构成的系统为对象,从氮磷形态、迁移转化、生物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等切入,重点关注了水生植物的影响,系统研究了湖泊沉积物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全书共7章,论述了浅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结构特征、湖泊沉积物氮磷赋存特征、湖泊沉积物氮磷界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赋存特征及其对氮磷迁移的影响、水体营养和底质对沉水植物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以及沉水植物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分布及迁移的影响等内容,深入探讨了浅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本书可供湖泊学、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环境管理、水利管理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分为十一章包括:绪论;蛋白质与核酸的化学;酶;糖代谢;生物氧化;脂类代谢;氨基酸分解代谢;核酸代谢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水与无机盐代谢;酸碱平衡;肝生物化学。本书教学安排了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4学时,实验课2学时(5个实验指导,可供不同专业选用)。 本教材适用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护理、涉外护理、助产、药剂、口腔工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利于学习者为后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及毕业后继续教育学习之用书。
《生物化学(远程教育)》以在临床护理工作线的远程教育学生为主要使用对象。共有15章和2个附加内容,包括蛋白质、棱酸、酶、糖、脂类、氨基酸和核苷酸以及DNA、RNA、蛋白质的合成、肝的生化和水与电解质代谢等章,附加维生素和临床常用的生化检验项目。每章设有学习目标、小结和课后作业。 《生物化学(远程教育)》将临床应用、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作为拓展内容。每节前都有提问和思考,节后设有紧贴内容的思考题。
本书共11章,包括绪论、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物质的特性、分子间相互作用与分子识别、超分子化学、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化学物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酶的化学生物学、糖的化学生物学、细胞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学新技术和新进展。第1~3章为基础性介绍部分,第4、5章为化学生物学基础知识部分,第6~10章为化学生物学研究领域基础知识,第11章为化学生物学研究前沿的介绍。
本书是一本比较简明的生物化学教材,与许多大部头的生化教材相比,字数约少一半。其优势在于集中注意于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现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探究途径。 全书共分31章,可概括为3大部分。部分(1?10章)讨论生物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类以及酶和生物膜等;第二部分(11?20章)讨论糖、氨基酸、脂类、核苷酸等的代谢;第三部分(21?31章)讨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可以说本书既包括了传统的生物化学内容(约60%篇幅),又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占40%),而且力图把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特别注重与疾病的联系,后一章专门讨论癌,特别是癌基因。此外,本书每章后附有简明的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利于读者自学。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生物化学的教材,尤其适于在教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使用,如医学院、农学院或兽医学院
本书英文原著是一部阐明生物化学原理的科学名著,第1版发行于1982年。1993年出版的第2版,是对第1版的章节进行部分修改和重组。2000年出版的第3版,不仅对第2版的章节进行修改和重组,增加了新的内容,收入了很多全新的分子图形,而且全面概括了现代生物化学原理和技术的主要成就和*进展。 本书原著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的内容比较全面。它包括4篇,第1篇为导论和一系列的背景知识介绍,第Ⅱ篇主要介绍细胞内分子的主要类型,第Ⅲ篇主要讲述中间代谢,第Ⅳ篇讨论了信息通路。其次,它的内容比较新颖。增加了关于生物信号的章节;讨论了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肌肉的*功能;加入了*发展的代谢调节、酶和酶复合物的结构等方面的内容,还介绍了由代谢缺陷而导致的新疾病;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相关内容也已经重新改写
本书是作者教学和从事生物陶瓷材料研究的总结,为了使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工作者熟悉相关的医学知识,便于进行多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本书首先介绍了生物学相关基础与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内容,围绕生物惰性陶瓷材料、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生物可吸收陶瓷材料——磷酸钙、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等方面进行论述。另外,对纳米生物医用无机材料和口腔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也进行了阐述。 本书可作为材料科学领域各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学生和研究生的生物材料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编写。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酶,糖代谢,脂类代谢,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肝胆化学,维生素微量元素,水与无机盐,临床生化检验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实验。全书内容简要,基础知识够用实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每章后附阅读材料,为紧密联系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联系临床实例,同时附适量习题。 本书为高等职业教育、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各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教材,各院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内容讲授。
生物高分子不仅能够在生物体中合成,而且是多数生物体细胞干重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根据生物高分子的化学结构将其分为8大类。由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撰写、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翻译,《生物高分子》系列图书涵盖了各种生物高分子的存在形式与代谢机理,讲述生物高分子的生物技术生产方法、从生物体中分离与修饰方法、材料特性以及它们在众多领域中的应用,如日用品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农业、纺织品工业、化学工业和包装工业。同时概述了生物高分子的发展前景。 《生物高分子》中第5卷与第6卷分别论述原核生物多糖与真核生物多糖,它们是生物体中合成的,用作能量储存物质、细胞壁成分或构成细胞外膜的物质。本卷阐述原核生物多糖的生物合成方法、代谢机理、生物降解机理、功能、特性和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 本卷讲述了多糖如
本教材是在2007年5月卫生部教材办于海南召开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的精神指导和总体要求下组织编写的。以新一轮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指导,按照“三基五性”的编写原则,力求体现新的职教理念,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根据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来组织内容。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后期将编写配套习题集。 按照新一轮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教材由基本理论和实践指导两部分组成。基本理论共编写了13章,其中增加了维生素和物质代谢调节两章。第1章绪论简单地介绍了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关系;第2~4章介绍了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第5~8章介绍了营养物质的代谢;第9章是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介绍了复制、转录、翻译和基因
《细胞RNA干扰机制(导读版)》是Elsevier学术出版社Progress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丛书的第102集,为“细胞RNA干扰机制”专题。详细介绍了RNAi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内容比较前沿和实用,与国内研究热点相吻合,对国内RNAi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适合于从事分子生物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生物学和医学专业研究生、药物设计与开发研究人员使用。
全书共分四篇十六章。篇为静态生物化学,包括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糖化学、脂类化学及酶与维生素五章;第二篇为动态生物化学,包括生物氧化、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的酶促降解与氨基酸代谢、核酸的降解与核苷酸代谢五章;第三篇为分子生物化学,包括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及代谢调控;第四篇为特殊生物化学,包括血液与肝脏生物化学、乳和蛋的生物化学。 本书可作为生物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农学类(农学、园艺、兽医、畜牧等)和医学类(中药、动医、动植物检疫等)、食品类(食品工程、食品科学等)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其他学科本科生学习生物化学课程的选修或辅修教材及参考书。
涂建成、李艳主编的这本《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第3版)》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 医学检验)专业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共二十个实验,在介绍临床生化检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临床生化常见的检测技术、仪器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方法学评价、试剂盒性能评价及检测系统溯源与校准等实用技术。 本书供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专科和成人教育(专升本)各层次学生用作教材,也可作为临床检验人员日常工作、继续教育和职称考试的参考书。
本书描述了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调控过程中的分子机理,分析启动子和转录因子以及其他与真核基因转录调控有关的研究路线和实验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作为基本、常用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本书详细介绍了目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中几种常用的类型,包括斑点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杂交、原位杂交、菌落原位杂交、DNA芯片技术等。本书突出的特点在于介绍各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时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只概要地介绍基本原理,但突出论述技术要领、主要技术环节、具体操作程序,以及相关实验因素的优化,并对相关进展做了简要阐述,旨在使初学者快速把握核酸杂交技术。 本书可作为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医学、农学等专业领域的高等院校教师、本科生、研究生的实验参考用书,也适合上述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是一部介绍疫苗工程*进展的专著,原著由35位专家共同撰写。全书共13章,从疫苗产的历史、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借几个应用“反向疫苗学”近取得成功的例子来详细、系统地介绍了一种综合应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相关技术研制疫苗的新的技术平台。它可较现用传统方法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成功概率研制新型疫苗。涉及的技术包括:基因组测序和析、DNA微阵列、二维电泳和二维色谱、质谱分析、高通量蛋白质表达和纯化以及应用这些方法快速筛选候选疫苗的范例,并详细列出有关文献和网站地址等,以供读者进一步参考。此外,在探讨应用基因技术开发新型疫苗的内容中,本书还对几种重要的临床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和致病机制进行了阐述。 本书内容新颖、丰富,实用性强,适合于药物开发和生物制品领域中从事疫苗研发的科技人员
2001年8月,*制定并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 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1月,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指出:高等学校要全面推广和使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要提高双 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要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双语教育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途径,尽管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探索已有若干 年,但教材的跟进始终显得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