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织数百位院士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化学生物学》回顾了化学生物学的国内外的发展;重点讨论了用于化学生物学研究的小分子探针和分析方法,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等)的结构修饰与功能研究,微量元素的细胞生物学,以及表观遗传学、干细胞等领域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全书共十二章,基本涵盖了化学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本书的出版将会促进化学与生物、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推动我国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并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开创新的天地。
随着化石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了各国的广泛关注,热化学转化利用技术是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本书以编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参考国内外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相关文献,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全书共8章,前两章为基础知识,重点介绍生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干燥与烘焙预处理,第3、4章介绍生物质热解气化、气化焦油的净化与气化技术的应用,第5、6、7章介绍生物质热解液化、选择性热解制备高值产品以及化学液化技术,第8章介绍灰渣中钾、磷和二氧化硅的回收提取方法。
享有“百业助剂”之称的丙烯酰胺聚合物是水溶性聚合物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其应用领域已涉足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丙烯酰胺聚合物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构表征,合成原理及其聚合实施方法,在采油、水处理、造纸、矿冶、纺织、建材、农业、食品和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安全性。本书作者是长期从事相关课题的专家,除提供翔实的资料外,还介绍了必需的相关基础理论,试图为读者构筑“合成结构 性能 应用”之间的桥梁,加深理论与工业应用之间关系的理解。本书还收集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介绍了丙烯酰胺聚合物聚合技术的新方法和应用的新发展。 本书不仅对从事丙烯酰胺聚合物研究、生产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颇有帮助,还是相关专业院校师生有价值的参考书。
甲壳素是从虾、蟹壳中提取的一种天然高分子。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产物。本书在系统介绍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基本理化性能的基础上,详尽地总结了各种衍生物的类型,着重介绍了主链降解、羧化、酰化、羟基化、烷基化、酯化、季铵盐和接枝共聚以及有机—无机复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书可供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日用化工、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医药卫生、环保、食品和农业等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蛋白质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相互作用,从而决定细胞的命运。研究这种相互作用何时发生、如何发生,对于我们理解生物过程的分子机制,阐明疾病的分子基础,确定潜在的治疗靶点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本书中,科学家们介绍了他们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时运用的技术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方法。细述了如何确定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定性或定量测量蛋白质相互作用,在活体细胞中监测蛋白质相互作用,测定相互作用界面。所涉及的尖端技术包括表面质粒共振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荧光极化、等温滴定量热法、圆二色分析、蛋白质片段补充试验、各种双杂交系统,以及蛋白质组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所有这些方法均简单易行,每个实验操作规程都经过了时间考验。书中还加入了背景介绍、相应技术背后的原理、所用到
本书从全固态锂电池的研究进展、电化学反应机理、界面工程调控以及表征手段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目的是能更好地帮助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充分掌握和了解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历史、总体状况和标志性成果。其中第1章对全固态锂电池进行总体介绍;第2章总结了全固态锂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3章介绍了全固态锂电池电解质材料,并对其结构和性能关系进行了分析:第4章介绍了全固态锂电池的界面问题;第5章介绍了全固态锂硫电池;第6章介绍了全固态锂空气电池;第7章介绍了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第8章对全固态锂电池进行总结和展望。
《PCR 技术原理、方法及应用(第三版)》系统介绍各种PCR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涵盖了 发展的技术。第三版对第二版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例如,在方法方面增加了恒温PCR,该方法可在一个温度下即可完成PCR,省略了昂贵的PCR仪,适用于现场作业;增加了微流控微滴数字PCR方法,该法的优点是使用的样本极少,定量比常规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而且敏度高。在应用方面,新版包括了在植物学、大家畜和水生动物方面的应用,以及在转基因动物方面的应用。 本书是关于PCR技术的全面实验手册,可供所有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教师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包括绪论、电泳学基础与技术以及重要生物物质的分析三方面内容。在绪论中,主要介绍了分析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检测质量的控制、样品保存和实验报告等基础问题。在电泳学基础与技术中,介绍了电泳学基础、凝胶电泳技术和毛细管电泳。重要生物物质的分析主要包括了PCR技术、核酸序列分析和蛋白质分析等。对于应用广泛的ELISA技术本书也作了介绍,详见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内容。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传统的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等专业的科技工作者;生命科学(生物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医学检验和食品检验等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本书也可作为生命科学基地班(6年制)学生、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全国生物分析高级研修班等的教学用书。
本套英文改编版教材是我社组织国内一流的院士、学者,以国际著名出版公司美国McGraw-HillCo.优秀医学教材为基础,以我国*颁布的教学大纲为依据为来华留学生及国内双语教学量身制作的全英文医学授课教材。本套教材改编时充分考虑了学科发展及国内外医学教育的现状,结合国内医学教育和来华留学生来源国的教学需求。教材在注重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延续了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本书由科学出版社和美国McGraw-HillCo.合作出版。未经出版者预先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的任何内容;否则我们将视为违反著作权法,将给予法律追究。
书总结阐述四种脂溶性、十种水溶性和十种类维生素中每一种维生素的概述、历史与发现、理化性质、产品标准与生产工艺、生理功能、人和养殖动物缺乏症、维生素来源、在饲料畜牧业的应用。检索300年来全球约150多位专家发现和探索维生素研究的历程以及19位科学家分享14项诺贝尔奖情况。首次发表维生素晶体显微镜照片。
本书以浅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重点,以沉积物-水-生物构成的系统为对象,从氮磷形态、迁移转化、生物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等切入,重点关注了水生植物的影响,系统研究了湖泊沉积物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全书共7章,论述了浅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结构特征、湖泊沉积物氮磷赋存特征、湖泊沉积物氮磷界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赋存特征及其对氮磷迁移的影响、水体营养和底质对沉水植物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以及沉水植物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分布及迁移的影响等内容,深入探讨了浅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本书可供湖泊学、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环境管理、水利管理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以地球生命起源到现代的时间尺度和从分子水平到全球水平的空间尺度为视角,系统阐述了地球地质过程的生物学过程与物质循环。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包括大气、陆地、淡水水体和海洋等系统中的微生物和化学过程;第二部分包括一系列短章节,用于解释*部分章节涉及的相关机理及大尺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本书引用了超过4500篇文献,提供了丰富的图、表及章节间相互引用,有助于读者较全面地了解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与当今前沿。
《化学生物学学科前沿与展望》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在我国“十二五”规划指导下,从2011年起分别邀请我国化学生物学领域的一线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在结合各自研究工作及本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基础之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共27章,涵盖了化学生物学这一化学领域的新兴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手段和研究内容。同时,每章作者都针对各自熟悉的领域重点展示了近5年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5~10年科研工作的重点方向和前沿问题。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生物学学科“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
本书介绍并阐明了使酶科学兴旺发达一个多世纪的酶学原理及其好的实验技术。为了便于分子生命科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全面参与。本书开辟了化学动力学、活性部位化学、酶分析技术和抑制剂设计等方面的论题。本书引用了2600多篇经典的和现代文献。重点放在稳态动力学和瞬态动力学上。书中前所未有的一章是单分子酶动力学和生物力产生,因此,对生物化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药物学、植物科学和化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生和高级研究人员来说,本书是*、详尽的单卷本酶学参考书。
《结构化学学习指导》是以王荣顺教授主编的《结构化学》的章节构架为依托,对《结构化学学习指导》前七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相关章节的习题进行了解答,同时还精选了一部分新的习题进行补充。《结构化学学习指导》分为重难点提示、基本内容、习题解答及补充习题解答四个部分,可作为师范类及理工科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学习《结构化学》的配套教材及参考资料使用。
珀里奇编写的《现代酶动力学和机理(原著第3版导读版原版引进)(精)》的目录和前言已经译成中文,正文部分保留英文原版。另附吉林大学分子酶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罗贵民教授所作精彩导读一篇。 作为“实验室解决方案”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更新了选自《酶学方法》的63、64、87、249、308和1354各章内容。酶作用的动力学研究不仅能为酶反应过程提供必要信息,而且是洞察酶催化作用和调节作用机理的强有力工具。本书描述的方法在下述情况下特别有用:1.考察新发现酶的催化行为;2.考察定向进化酶突变体的动力学行为;3.设计并优化新奇的治疗用药物。 作为忙碌的研究人员的必需工具,本书将帮助读者设计、执行和分析酶的动力学实验,既能为初学者也能为专业科学家提供好的实验方法和应用这些技术的忠告,以及适合其实验室的具体方法。
本书英文原著是一部阐明生物化学原理的科学名著,第1版发行于1982年。1993年出版的第2版,是对第1版的章节进行部分修改和重组。2000年出版的第3版,不仅对第2版的章节进行修改和重组,增加了新的内容,收入了很多全新的分子图形,而且全面概括了现代生物化学原理和技术的主要成就和*进展。 本书原著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的内容比较全面。它包括4篇,第1篇为导论和一系列的背景知识介绍,第Ⅱ篇主要介绍细胞内分子的主要类型,第Ⅲ篇主要讲述中间代谢,第Ⅳ篇讨论了信息通路。其次,它的内容比较新颖。增加了关于生物信号的章节;讨论了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肌肉的*功能;加入了*发展的代谢调节、酶和酶复合物的结构等方面的内容,还介绍了由代谢缺陷而导致的新疾病;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相关内容也已经重新改写
这是一本关于一氧化氮自由基生物学和医学的专著,着重从自由基的角度论述了一氧化氮的性质和特点,系统地阐述和介绍了一氧化氮自由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及最新研究结果。内容包括一氧化氮自由基的物理化学性质、一氧化氮自由基的产生和一氧化氮自由基的检测技术、一氧化氮自由基作为内皮细胞松弛因子、神经信号传导的逆信使和细胞免疫杀伤武器等重要生物功能、一氧化氮自由基在蛋白质亚硝基化和硝基化作用机理和生物功能、一氧化氮自由基在植物抗感病反应中的作用机理、一氧化氮和一些重大疾病如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脑卒中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介绍一氧化氮自由基在衰老和抗衰老中的作用及天然抗氧化剂在抗衰老方面的作用、一氧化氮自由基在临床治疗和健康食品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