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精准医学”的提出,药物基因组学发展加速,相关知识内容需求旺盛。本书的篇章安排和编写内容广泛性、难易程度,主要以药学、生物学和医学本科生的接受程度作为依据。整体篇章安排中,全书分为药物基因组学的理论和药物基因组学与临床应用两篇共12章。第一篇,在讲解基因组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药物基因组学的核心理论;第二篇是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主要疾病的应用,主要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中枢系统疾病,每章内容包括药物基因组学在疾病病因和疾病治疗两个方面的应用;文末附录有 PDA批准的药物基因组学临床应用目录和我国试用指南。全书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全面介绍了RNA-seq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涵盖数据分析的整个工作流程,包括质量控制、作图、组装、统计检验和代谢途径分析等。书中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还使用了较多实例,不仅生物信息学家,甚至没有相关分析经验的研究人员也均可参照这些实例进行分析。
《核苷酸营养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历史沿革到研究前沿,从基本概念到描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多层次和系统地阐述了核苷酸的基本知识,以及核苷酸的发现、发展和研发等前景。本著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核苷酸的基本概念,外源性核苷酸,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核苷酸与营养相关疾病,核苷酸与特殊人群营养,核苷酸营养学的研究前景和面临的挑战等。
本书共11章,包括绪论、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物质的特性、分子间相互作用与分子识别、超分子化学、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化学物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酶的化学生物学、糖的化学生物学、细胞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学新技术和新进展。第1~3章为基础性介绍部分,第4、5章为化学生物学基础知识部分,第6~10章为化学生物学研究领域基础知识,第11章为化学生物学研究前沿的介绍。
生物高分子不仅能够在生物体中合成,而且是多数生物体细胞干重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根据生物高分子的化学结构将其分为8大类。由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撰写、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翻译,《生物高分子》系列图书涵盖了各种生物高分子的存在形式与代谢机理,讲述生物高分子的生物技术生产方法、从生物体中分离与修饰方法、材料特性以及它们在众多领域中的应用,如日用品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农业、纺织品工业、化学工业和包装工业。同时概述了生物高分子的发展前景。 《生物高分子》中第5卷与第6卷分别论述原核生物多糖与真核生物多糖,它们是生物体中合成的,用作能量储存物质、细胞壁成分或构成细胞外膜的物质。本卷阐述原核生物多糖的生物合成方法、代谢机理、生物降解机理、功能、特性和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 本卷讲述了多糖如
本书由DNA双螺旋的发现老者之一——James D.Watson及其他几位著名学者在第四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本书除了反映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进展之外,还涉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内容。此次修订仍保留了原书中的许多定义和特点,全书共分五篇:化学和遗传学、基因组的维持、基因组的表达、调控,以及全新内容的第五篇——方法。 本书具有权威性,内容新颖、详尽,堪称此领域的经典之作。为广大的生物爱好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框架和实验途径,并强调了基因科学对于整个生物领域的重要意义。
《细胞RNA干扰机制(导读版)》是Elsevier学术出版社Progress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丛书的第102集,为“细胞RNA干扰机制”专题。详细介绍了RNAi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内容比较前沿和实用,与国内研究热点相吻合,对国内RNAi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适合于从事分子生物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生物学和医学专业研究生、药物设计与开发研究人员使用。
本书是一本全面而详尽地反映当前国际上RNA干扰(RNAi)技术研究进展的专著,全书共分7篇34章,主要讲述关于RNAi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药物研发领域上的应用。内容包括:RNAi、siRNA、microRNA及基因沉默的原理, siRNA的设计和合成,载体的研发以及体内外和卵内的递送系统,模式生物体中的基因沉默,药物靶点的确认,治疗剂与药物研发,以及高通量全基因组RNAi分析等RNA干扰技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本书的特点是将RNAi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整合为一体呈递给读者。 本书可供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RNA组学、微生物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生物技术、药学以及农、林、牧等方面的科研教学人员、研究生、临床医生和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决策者参考使用。
本书描述了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调控过程中的分子机理,分析启动子和转录因子以及其他与真核基因转录调控有关的研究路线和实验技术。
生物分析化学作为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谱、色谱、质谱、电分析化学、电泳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构成了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对生命体系自身的各种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的研究,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新的分析测试和表征技术、方法的建立与发展。 《生物分析化学》概括了十多位作者在生物分析化学相关领域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对生物分析化学新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浅出的阐述,并对各方面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 《生物分析化学》分14章,内容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分析、生物样品的制备、液相柱色谱技术、电泳技术、生物质谱分析法、微流控分析、免疫分析与印迹技术、生物传感与DN
本书着重阐述了来自食物蛋白的各类生物活性肽的特殊生理调节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降血压肽(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肽)、免疫调节肽、阿片肽、抗菌肽、抗氧化肽、抗血栓肽、酪蛋白磷酸肽等。同时,还介绍了机体肽转运系统和生物活性肽制备、分离、纯化和鉴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科学、生物技术、营养学等相关专业师生及相关行业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3类多不饱和脂肪酸( -3 PUFA)的研究近来广受关注,常见的 -3类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十八碳三烯酸(ALA)。其中DHA/EPA来源于深海鱼油或藻类,ALA来源于特定的植物油脂(如亚麻籽油、紫苏油等)。 -3 PUFA对改善脂质代谢,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好作用,对神经系统和大脑功能也具有有益作用,其机制研究近年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书重点围绕 -3 PUFA对大脑功能的影响,梳理该领域近年取得的重要进展与研究思路,内容包括: -3 PUFA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大脑功能的影响差异、抗氧化与抗炎的作用机制、对神经细胞及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机制、对细胞内质网应激与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与机制等。希望本书能为该领域研究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本书介绍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物质的检验、常见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本书以生化检验项目和常见疾病的实验诊断为重点进行编写,突出检验技术和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每个检测项目包括生化及生理、测定方法、参考区间、临床意义以及方法学评价和临床应用评价。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是以临床常见的疾病为线索,介绍了疾病的生物化学机制以及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价值,并附有典型病例方便学生理解。每章章前有本章的教学目标,包括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每章章末有小结,便于学生复习。 本书主要供医学检验等专业使用。
本书分为3篇18章。第1篇生物质化学实验技术基础,介绍了与生物质紧密相关的化学实验室安全与防护,仪器和试剂,实验基本操作,试样采集与制备,数据记录与处理。第2篇生物质化学实验与分析技术,介绍了生物质资源化学分析技术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析,生物质化工综合实验技术含植物提取物、树脂、香料、多糖、蛋白质及天然日化产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并且还重点介绍了生物质糖化、纤维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热解油的实验过程及分析手段。第3篇现代仪器与生物质化学分析,主要介绍了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红外光谱、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X射线衍射、热重/差热分析、电子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等分析技术原理、分析方法及在生物质领域的应用。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与生物质相关专业(如能源工程、制浆造纸、林产化工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一书对实验安全知识和生物大分子的制备作了全面扼要的介绍,并着重介绍了常用生物化学和生物大分子学实现技术,共十七章。内容包括光谱分析技术、色谱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心技术、电泳技术、核酸操作技术、基因文库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技术、重组DNA技术、外源基因表达技术、基因沉默技术、DNA序列测定技术、分子杂交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同时对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发酵工程、卫生检验和医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蛋白质结合位点的识别对深入理解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致力于从描述特征、残基定义和数据筛选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构建蛋白质结合位点预测的有效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氨基酸组成偏好的配体结合口袋识别方法、使用随机森林方法进行蛋白质结合位点的预测和基于数据聚类的蛋白质结合位点识别,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相关的辅助分子对接应用研究。 本书可作为生物信息学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相关专业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总结和归纳了现代生物学领域内的常用蛋白质研究技术。详细阐述了这些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实际应用。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从而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科学实验。本书还对这些技术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将来技术的发展提出一些见解和看法。
蛋白质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相互作用,从而决定细胞的命运。研究这种相互作用何时发生、如何发生,对于我们理解生物过程的分子机制,阐明疾病的分子基础,确定潜在的治疗靶点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本书中,*科学家们介绍了他们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时运用的技术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方法。细述了如何确定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定性或定量测量蛋白质相互作用,在活体细胞中监测蛋白质相互作用,测定相互作用界面。所涉及的尖端技术包括表面质粒共振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荧光极化、等温滴定量热法、圆二色分析、蛋白质片段补充试验、各种双杂交系统,以及蛋白质组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所有这些方法均简单易行,每个实验操作规程都经过了时间考验。书中还加入了背景介绍、相应技术背后的原理、所
????本书主要是为包括发酵工程专业在内的所有生物工程类学生编写的教材,所以在内容安排上更注重于生物化学的实用性。书中除了保持一定的理论深度外,大部分内容都与生物工程专业的要求相关。特别适合于工程类专业学生学习使用。 ????本书共分十七章,前七章为生物物质的结构与化学,后十章为生物物质的代谢与调控。与**版相比,各章内容都更加丰富和贴近生物工程专业的要求,*大限度地反映生物化学的各种研究成果,保持学术成果的前沿性和时代性。考虑到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际需要和国内外的生产现状,本书在结构与化学部分,比**版增加了糖、脂类、生理活性物质和生物膜等四章。由于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本书中有关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仅对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作简单介绍,不作为本书的重点。考虑到生物化学是大多数生
“精要速览系列”(Instant Notes Series)丛书是国外教材“BestSeller”榜的上榜教材。该系列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英文自然易懂,已被国内多所重点院校选作双语教材。 《生物化学(第三版,中译本)》在第二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生物化学(第三版,中译本)》共13章,分别是:细胞结构与成像、氨基酸与蛋白质、酶、抗体、生物膜与细胞信号、DNA的结构与复制、RNA合成与加工、蛋白质合成、重组DNA技术、糖代谢、脂质代谢、呼吸和能量、氮代谢。
作为一门前沿的生物技术,蛋白质微阵列发展速度很快,将在防病治病、药物研制和工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本书详细介绍了蛋白质微阵列的原理、制作和检测新策略、操作规范和应用等内容。全书体现了下列特色: ·汇集内容很新的24章,由来自世界*的蛋白质微阵列实验室的专家学者撰写; ·详细论述抗原、抗体和蛋白质微阵列的合成方法、表面化学、检测策略和数据分析; ·提供蛋白质微阵列在生物学中的具体应用和许多不可多得的实验方案。 对于生命科学领域中从事蛋白质组学和微阵列研究的人士来说,本书是难得和的参考书。
作为生物工程领域的新兴技术,生物固定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制药、医学诊断等领域,并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本书系统阐述各类固定化技术的原理、设备及应用,体现了下列特色。 内容主要涉及生物固定化技术的两大领域——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并与其实际应用的生物反应器和传感器结合阐述,形成了一个从酶(细胞)的制备-固定化-反应器(传感器)-生产(检测)的一个综合技术系统,便于学习者系统学习和运用。 既重视基础理论的探讨,又重视技术方法的介绍,无沦是固 定化方法,还是在生产上的应用,本书都给出了人量实际操作的实例,并且很多固定化方法是作者在实践中应用或经过作者实验验证的,故实用性较强。 本书适合于生物工程、生化工程、食品工程、制药工程等领域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及相关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