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名著·结构生物学:从原子到生命》以生物学功能为主线,以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三维原子结构为中心,全面深刻地解析了重要生命活动过程的结构基础及由此阐发的分子机理,内容涵盖了从蛋白质、核酸、脂类到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信息及知识,从遗传信息DNA到RNA到蛋白质的传递,到基因产物蛋白质的产生与消亡,从各类生物信号转导、细胞运动、物质输运与相互作用,到免疫系统的结构生物学和病毒结构与功能,系统深入,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茂,整合了迄今全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知识,展现了从生物大分子的原子结构到重要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原理。《生命科学名著·结构生物学:从原子到生命》适合对结构生物学感兴趣的各学科、各层次的科研工作者参考,特别适合从事与结构生物学相关领域研究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本书从色谱科学的角度详细地阐述制备色谱的关键性技术、技巧、重要的实验操作、原理及其应用。内容包括制备色谱的基础知识、制备薄层色谱、经典柱色谱、低压及中压柱色谱、高压制备液相色谱、高速逆流色谱、模拟移动床色谱、顶替色谱、径向柱色谱、并联柱色谱、制备气相色谱、电泳以及与制备色谱技术紧密相关的生物代谢产物的提取技术。 本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尤其适用于有机合成、植物化学、生物工程、精细化工、药物化学、生命科学以及色谱领域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供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农业、环境、食品、医学、材料等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大学生、技术员和实验员学习或者参考。
本书对气相色谱检测方法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全书共十章:章概述了气相色谱检测器的发展、分类、要求;微电流放大器、记录和数据处理系统。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介绍了热导、火焰电离、氮磷、电子俘获、火焰光度、原子发射检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征、检测条件的选择、使用注意事项和应用等。第八、九章对质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光电离等9种气相色谱检测器作了简要介绍。第十章为快速GC检测和多检测器组合检测法。书中编入了大量近年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用性强。附录中给出了某些公司(厂)生产的气相色谱检测器性能等信息,供读者查阅。
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正在发展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分离纯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天然产物、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本书详细介绍了HSCCC的理论、技术与应用,全书共分15章,~4章着重阐述逆流色谱(CCC)基础知识以及HSCCC分离机理、工作方法及溶剂选择策略;第5~8章主要介绍近年来HSCCC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技术、新方法,包括分析型高速逆流色谱、双向逆流色谱、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正交轴逆流色谱;第9~15章对逆流色谱技术(主要是HSCCC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包括HSCCC在天然植物有效成分、海洋生物活性成分、抗生素的分离中的应用,双水相逆流色谱、离心沉淀色谱在蛋白质等分离中的应用,逆流色谱在手性分离和天然药物工业中的应用。 可供天然产物、中药、药品、食品、化妆品及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研发人员、技术(分析
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揭示蛋白质的功能,而且对于提示生长、发育、分化和凋亡等生命活动规律至关重要,为探讨重大疾病的机理、疾病治疗、疾病预防和新药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书共35章。首先介绍了信号转导和人类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等问题,并强调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然后分三部分介绍了如下内容:6个基于标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技术建立起来的、用于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6种鉴定和识别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学方法;近期改进过的与GST沉降和免疫沉淀相关技术、两个补体系统、渐增截断方法、蛋白成束、高通量方法。最后讨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的整合及模型构建,以及这些模型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 本书内容详尽、具体,为蛋白质蛋白质
本书以热效应准确度量和热动谱定量描述、解析与应用为主线,汇集了近70年来外量热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全书共24章,阐述了微量热学的技术基础——热电效应,量热原理,基线移位后热动谱峰面积的计算,热导式微热量计的性能检定,量热系统的可靠性,热动力学的基础理论,溶解/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熔化/凝固过程热流曲线的分析方法,热化学循环的设计,聚合/生成/稀释/结晶/生物代谢/振荡反应热动谱的解析和参数的数值计算,正负离子水合焓的估算,热力学参量比热容和热物性参量热导率的测定方法,热爆炸临界温度、热点起爆临界温度、撞击感度(特性落高)、放热系统热感度的估算,含能材料对爆轰区热作用的温度响应,小药量含能材料热安全性的评估。书中还编人了303道源自文献的习题,书末附有简明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校物理
本书是作者多年教学成果的结晶,经多次改版修订,已被美国70余所高校用作电磁场教材。除不含波导和谐振腔内容外,本书涵盖了传统电磁场与电磁波教材的内容,并介绍了物理光学、光纤等内容及卫星通信、雷达等实例。 本书可作为高校电类专业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本科教材(或双语教学的中文辅助教材),可分两学期或一学期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