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11章,分别对染色体结构、DNA的复制形式与特点、DNA的转座、遗传密码的破译、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转、基因表达调控的原理、癌症与癌基因活化、免疫缺损病毒的分子机制等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其中第三至四章回顾了从DNA到RNA以及从mRNA到蛋白质的生物信息流,第七至八章叙述了参与原核、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各种元件,探讨了DNA甲基化、蛋白质磷酸化、乙酰化修饰及各种不同环境因子对基因活性和功能的影响,第九至十章讨论了疾病与人类健康、基因与发育等重要生命现象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第十一章则讨论了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成果。此外,本书还在第五、六两章讨论了主要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技术和原理。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精要速览系列”(Instant Notes Series)丛书是国外教材“Best Seller”榜的上榜教材。该系列丛书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突出,脉络分明;图表清晰,英文自然易懂,被国内许多所重点院校选作双语教材。《BR》分子生物学第四版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共分19章,分别是:信息大分子,核酸的性质,原核与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DNA复制,DNA损伤、修复与重组,原核生物的转录,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真核生物的转录,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RNA加工与核糖核蛋白复合体,遗传密码与tRNA,蛋白质合成,噬菌体与真核生物病毒,细胞周期与癌症,基因操作技术,克隆载体,基因文库与筛选,克隆DNA的分析与应用,功能基因组学及其新技术。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本着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精神,精选编写内容,更新知识,既满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需求,又适应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在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后,一方面要继续学习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其他各门课程,同时也要进行科研训练和从事适当的实验研究。因此,本教材的篇和第二篇着重介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概念,为后续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临床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篇和第四篇的各章,则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适合研究生学习的内容,除了增加基础理论的深度,也增加了一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技术/策略介绍,使八年制学生能够为后续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训练打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原理的良好基础
“精要速览系列”(InstantNotesSeries)丛书是国外教材“BestSeller”榜的上榜教材。该系列丛书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突出,脉络分明;图表清晰,英文自然易懂,被国内许多所重点院校选作双语教材。《BR》 分子生物学第四版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共分19章,分别是:信息大分子,核酸的性质,原核与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DNA复制,DNA损伤、修复与重组,原核生物的转录,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真核生物的转录,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RNA加工与核糖核蛋白复合体,遗传密码与tRNA,蛋白质合成,噬菌体与真核生物病毒,细胞周期与癌症,基因操作技术,克隆载体,基因文库与筛选,克隆DNA的分析与应用,功能基因组学及其新技术。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非常快的新技术,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农学和医学诊断等学科各方面的发展,其应用非常广泛。本书以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Illumina平台和Pac Bio RS平台为代表,详细阐述了从实验样品处理到数据分析的整个过程,重点介绍了新一代测序技术实践过程中的文库构建与质检、测序仪器操作和测序数据的初步处理及分析。本书是国内第一本详细阐述新一代基因组、转录组等测序技术的中文书,包含了目前最新的技术资料,极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首先从理论上介绍了分子生态学基本研究内容和手段,并总结作者以往的研究工作,较全面地概括了分子生态学理论内涵;然后从实践角度介绍了分子生态学数据获得的方法与具体分析内容和步骤,特别是采用图解法一步一步对分子生态学用到的各种主流分析软件进行过程讲解(包括作者编写的程序),不但有各类分析提示,还提供演示数据。本书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对于促进我国分子生态学发展,利用分子遗传标记手段进行物种经营、保护及资源利用和环境规划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本书相关的演示数据,请访问作者个人网站www.molecular-ecologist.com 查看。
本书是知名度很高、不断更新的《最新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编》(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系列的精编版本。新版对原有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更新,包括:大肠杆菌、质粒和噬菌体,DNA的制备和分析,DNA和RNA的酶学操作,RNA的制备和分析,重组DNA文库的构建,重组DNA文库的筛选,DNA序列测定,克隆化DNA的诱变,DNA导人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质分析,免疫学,DNA蛋白质相互作用,酿酒酵母,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的表达,蛋白质磷酸化的分析,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析等;又新增了染色质的装配与分析,核酸阵列,组合文库的建立和使用,单个细胞或一群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的发现和分析四章内容。
本书是《**蛋白质科学实验指南》(Current Protocols in Protein Science;CPPS)一书的精编版本,内容全部取材于该书和每季度更新的服务手册,其详细提供了多种实验方案,并包含实验材料、步骤和每种技术的参考文献等信息,可使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将其作为独立的实验室指南来使用。《BR》由于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分析也必须包括很广范的结构和理化方法,因此每个研究人员都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方法和传统方法。本指南中既包括特定的详细方案,也包括使方法适应于头特定项目的策略,相信能够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深入进行蛋白质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
本书共24个实验,分别介绍了组织或细胞总RNA制备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质粒重组与鉴定、淋巴细胞的分离等基因克隆技术,以及将所克隆基因进行转染后的蛋白质表达和转染细胞功能的检测等目前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实验方法。
本书全面阐述了摩尔根的基因论(染色体遗传理论),其内容包括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遗传的机制、突变的起源、染色体畸变、基因和染色体在性别决定方面的作用等。不但总结了摩尔根小组自己的遗传研究成果,而且对当时已经发现的重要遗传学现象都作出了解释。本书是孟德尔 摩尔根学派观点的系统展现,其理论是遗传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本书是经典遗传学*重要的理论著作,作者摩尔根是孟德尔 摩尔根学派的代表人物,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译者卢惠霖曾师从于摩尔根,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书中配有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使读者易于了解其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脉络。 生物学和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学生及爱好者。
基因治疗是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生物医学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肿瘤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热点,但直到目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书是成军教授《基因治疗》(1993年)的再版,旨在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基因治疗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成就进行系统、集中展示,并对基因治疗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本书适合分子生物学、肿瘤学、内科学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全书共分为两部分。上篇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技术,包括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基因组DNA的制备和PCR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目的DNA片段回收、DNA的浓缩与目的片段的连接、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质粒DNA的转化、质粒DNA的提取和酶切、组织总蛋白提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Blot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蛋白互作分析、农杆菌介导植物的遗传转化、抑制消减杂交、cDNA芯片杂交、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凝胶阻滞分析等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这些技术的来龙去脉及发展趋势在目前已经出版的很多书籍和综述中都有详细的介绍,因此本书对这些内容只是作简明扼要的说明。下篇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这些实验技术的应用实例,对这些具体应用实例的阅读和了解,使得刚开始接触和需要应用分子生物技术的学生或研究人员能很容易地理解这些实验
本书系统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核心内容以及主要技术,全书共12章,分为5个部分。第1、2章着重介绍了核酸和基因组的结构;第3~5章讲述了DNA的复制、突变和重组;第6~8章系统分析了基因的表达过程,内容涉及RNA的生物合成、转录后加工以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与加工;第9、10章论述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第11、12章对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专题介绍,内容包括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和杂交,基因克隆,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测序和基因组测序,基因表达分析以及蛋白质组学研究等。全书图文并茂,内容新颖,架构清晰,可供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本教材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主要介绍了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常用基因工程操作技术以及基因工程与功能基因组学相结合的技术应用进展。主要内容包括三大块:一是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技术,包括工具酶和克隆载体、表达载体及常用的基因表达系统,目的基因获取、制备、扩增、导入与鉴定的各种方法;二是基因工程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技术、全基因组化学诱变和转座子饱和诱变的技术、基因敲除与基因敲减的技术、GAL4/UAS过表达系统、酵母双杂交及免疫共沉淀等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技术等;三是基因工程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的制备与应用,基因治疗的原理与策略以及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与现状等。 本教材是专门针对国内生物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和进一步考研、深造
本词典主要针对核酸及其结构、修饰,加工、转移和功能分析收录词汇,为便于理解,也收录了其他学科的相关词汇。另外,本词典还就大量缩写、易混淆词汇、习惯用语及对学生和初学者而言的疑难词汇进行了注释。本词典共收录6500多条词汇,力求释义完整准确,对于相关词条以“ 见”、“比较”等加以导引。书末附有有关基因技术的数据库和学科期刊目录,方便读者进一步阅读。 本词典主要适用于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领域的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和其他领域中想熟悉基因技术术语的研究者,尤其是生物工程、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和药学工作者及医生等。同时本词典也可为编辑、记者等科学新闻工作者提供指南。
本书共十二章,涵盖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基因与基因组、DNA复制、DNA突变与修复、DNA重组、DNA转录、转录后加工、RNA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后加工、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等。每一章都包括填空题、是非题、选择题和问答题四种题型,每一种题型都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两个层次的题目。基础题以复习巩固为主,拓展题则有适当延伸,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为方便师生使用,每一章都附有详尽的参考答案。
纳米孔检测技术的理论提出于20世纪末,被认为是能够首先解决单分子、非标记检测的重要技术之一。本书围绕纳米孔技术这个主题,介绍了纳米孔结合生物标记检测技术,以及其用作基因组测序和疾病早期检测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14章,分别邀请了国际上纳米孔研究领域起步*早、成果丰硕的研究小组的领军学者,从纳米孔技术研究的各个角度,如理论计算、实验体系、数据模拟和分析以及应用性检测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当前近况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本书为我国晚白垩世和第三纪孢粉分析资料的首次系统总结,书中收集了有关我国晚白垩世和第三纪的孢粉学论著和1991年以前发表的中外有关资料,对我国该地质时期的孢粉属种进行厘定、对比和归纳。 本书共分两篇:篇为化石孢粉的形态分类及其属种描述,共描述化石孢粉412属2200余种,其中5新属,100余新种,大体按Potonie的方法进行分类,并根据我国的材料有所修改和发展,首次提出菌类孢子的分类系统;第二篇分为三章: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分别叙述了孢粉植物群的分区及其特征,并介绍了各分区孢粉的组合序列及恃征。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附图版207幅,是孢粉学工作者进行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亦是国际同行研究全球孢粉学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可供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本书首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包括对来自动植物、微生物细胞的DNA和RNA样品的制备、克隆和表达载体的制备、重组质粒的构建、重组DNA导入各种受体细胞、外源基因的表达和重组子的鉴定、用酵母表达系统克隆和表达基因、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系统的基本操作、各种PCR技术原理与应用、工程菌的培养与目标产物的分离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每章均在详细介绍相关实验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基础性实验内容和部分提高、创新性实验内容的操作过程详细列出,以训练和提升学生和其他相关研究人员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本书10章共涵盖40个实验,可供不同需求人员选用。在重点介绍通用的大肠杆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基础上,本书对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酵母和丝状真菌分子生物学实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科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前沿和核心学科,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分子生物学习题集》主要是以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医学分子生物学》(胡维新主编)为蓝本而编写的.并参考了其他分子生物学书籍的内容而出版。本习题集内容包括基因与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蛋白质加工、运输与降解、基因表达的调控、DNA损伤与修复、基因结构与表达分析的基本策略、基因工程与体外表达、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进展、基因转移技术和基因打靶技术、疾病产生的分子基础、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的原理与研究进展、免疫分子生物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本习题集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判断题、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
本书围绕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维护、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互作、基因疾病、基因治疗等众多现代生命科学重要命题进行了系统、紧扣前沿的论述。 依据各篇章的内容和特点,把全书定为三篇。篇主要从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实体两个方面对“基因”概念加以梳理和完善。第二篇主要围绕“基因”的动态属性,包括基因在活体内的代谢、DNA损伤和修复的分子机制展开了论述,同时还对迄今发现的与基因稳定性维护有关的基因重组和重排的分子机制,基因环境互作,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控制,以及迄今发现的细胞凋亡、细胞自噬和程序性细胞坏死等三大类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进行了介绍。第三篇则针对包括人类肿瘤、癌症和遗传病等基因疾病的发生机制进行了阐述,并对当前比较常见的与疾病基因的诊断、探查有关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也对当今与基因治疗相关
本书由6位生物学界著名专家合作编著,*作者沃森(1962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分子生物学科奠基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起者。本书自1965年*版出版以来得到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迄今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经典教科书。第六版保持前几版的一贯特色:适用于分子生物学科需求;保持与学科进展的同步性,体现**、***的学科知识。《BR》 全书分为5大部分,合计22章,分别是:I.化学与遗传学(5章)——孟德尔世界,核酸遗传信息的传递,弱化学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高能键的重要性,弱键与强健决定的大分子结构。II.基因组的维系(6章)——DNA与RNA的结构,基因组结构、染色质与染色体,DNA复制,DNA突变与修复,分子水平的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和DNA移位。III.基因组的表达(4章)——转录,RNA剪接,翻译,遗传密码。IV.
《分子杂交理论与技术》是《21世纪生物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于2005年出版,2006年进行二次印刷。随着当今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需求的日益扩大,现予以再版。 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分子杂交的基本理论。对地高辛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抑制消减杂交、辐射性杂交、反义核酸分子杂交、基因芯片理论与进展作了详细阐述。对Sou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杂交、Western印迹杂交、cRNA探针原位杂交、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以及原位分子杂交双标技术给出了具体的实例分析。 本书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技术等内容,更具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可供生物医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以及从事分子杂交的科研人员阅读和实验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