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11章,分别对染色体结构、DNA的复制形式与特点、DNA的转座、遗传密码的破译、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转、基因表达调控的原理、癌症与癌基因活化、免疫缺损病毒的分子机制等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其中第三至四章回顾了从DNA到RNA以及从mRNA到蛋白质的生物信息流,第七至八章叙述了参与原核、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各种元件,探讨了DNA甲基化、蛋白质磷酸化、乙酰化修饰及各种不同环境因子对基因活性和功能的影响,第九至十章讨论了疾病与人类健康、基因与发育等重要生命现象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第十一章则讨论了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成果。此外,本书还在第五、六两章讨论了主要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技术和原理。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精要速览系列”(Instant Notes Series)丛书是国外教材“Best Seller”榜的上榜教材。该系列丛书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突出,脉络分明;图表清晰,英文自然易懂,被国内许多所重点院校选作双语教材。《BR》分子生物学第四版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共分19章,分别是:信息大分子,核酸的性质,原核与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DNA复制,DNA损伤、修复与重组,原核生物的转录,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真核生物的转录,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RNA加工与核糖核蛋白复合体,遗传密码与tRNA,蛋白质合成,噬菌体与真核生物病毒,细胞周期与癌症,基因操作技术,克隆载体,基因文库与筛选,克隆DNA的分析与应用,功能基因组学及其新技术。
分子营养学是营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本书是目前国内已出版的**一本有关分子营养领域研究进展的中文译著。书中对国际一流专家发表的有关分子营养方面的**和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全书共分24章,详细叙述了分子营养学的研究方法、细胞内营养物质的动态平衡、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信号转导、基因表达和蛋白水解、核酸和分子水平事件的生理作用以及遗传修饰食物和食物过敏的分子机理等。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本着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精神,精选编写内容,更新知识,既满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需求,又适应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在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后,一方面要继续学习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其他各门课程,同时也要进行科研训练和从事适当的实验研究。因此,本教材的篇和第二篇着重介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概念,为后续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临床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篇和第四篇的各章,则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适合研究生学习的内容,除了增加基础理论的深度,也增加了一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技术/策略介绍,使八年制学生能够为后续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训练打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原理的良好基础
本书是50 余位专家学者联合编写的《衰老分子生物学》英文版的译本。全书共分20 章,体现了当前研究人员从分子、细胞、组织和整体水平上对衰老的理解。本书介绍了针对模式生物进行的衰老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p在饮食、代谢和寿命之间的相互联系上,重点强调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及如何防治衰老的相关的主要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部分章节集中讲述了细胞老化、端粒、DNA 损伤与修复、干细胞和癌症。
本书首先从理论上介绍了分子生态学基本研究内容和手段,并总结作者以往的研究工作,较全面地概括了分子生态学理论内涵;然后从实践角度介绍了分子生态学数据获得的方法与具体分析内容和步骤,特别是采用图解法一步一步对分子生态学用到的各种主流分析软件进行过程讲解(包括作者编写的程序),不但有各类分析提示,还提供演示数据。本书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对于促进我国分子生态学发展,利用分子遗传标记手段进行物种经营、保护及资源利用和环境规划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本书相关的演示数据,请访问作者个人网站www.molecular-ecologist.com查看。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是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卫生部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共分十七章,主要内容包括:核酸序列分析,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验,真菌与其他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验,线粒体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胚胎植入前的分子生物学检验等。 本版教材着重于临床应用,在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学习到临床检验的重要技术及其应用,并了解进展和相关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临床检验诊断这门学科,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打好基础。
生命过程的单分子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常常清晰并令人惊奇地揭示出生物大分子的精细工作。本书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较全面地介绍厂单分子研究技术,主要涉及两大类技术,一是荧光成像和光谱学技术,二是基于力学的操作和检测。全书共分21章。第1章对单分子技术的发展做了回顾和展望,其余20章均以技术为主题,除扼要介绍相关理论外,主要是结合具体的研究实例较详细地介绍实验方法。本书语言清晰易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书不仅对单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对那些想要在单分子领域做些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及其他研究者也将会是极大的帮助。
分子系统发生学是应用分子数据重建系统发生关系的学科。《分子系统发生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分子系统发生学的基础、原理、方法及应用。《分子系统发生学》由18章组成,可以归纳为五大部分:部分包括第1~3章,分别介绍了系统发生和系统树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包括第4~7章,是分子系统发生分析的基础,其中第4章和第5章是分子系统发生学的信息学基础,第6章是数据集系统发生信号评估,第7章讨论了分子进化模型及模型选择原理与方法;第三部分中的第8~12章是各种系统发生分析方法,分别就目前主要的系统发生分析方法(距离矩阵法、简约法、*似然法、贝叶斯推论法和系统发生网络法等)从原理、软件操作、应用及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13章讨论了系统发生假设检验的原理和方法,第14章讨论了系统发生分析可靠性与影响因素;第四部分
本书系统介绍了古植物学和孢粉学研究中的各种研究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众多经检测和试用过的现代方法及其大量的改进方案,其中涉及到某些创新的研究方法。全书共分10个部分、60章,有100多幅图件,共396页。 该书是目前世界上介绍古植物学和孢粉学研究方法的“大全”。书中不但论述了大量经典的研究手段,并加入了现代的研究技术,而且详细论述了一些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派生出来的新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各种研究方法均由该领域的专家撰写,对各种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讲述了分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该书是从事古植物学和孢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通过该书可充分了解从事古植物学的孢粉学研究的主要现代研究技术。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可以运用该书所介绍的各种分析方案和技术,从而为高水平科研成果
原著自1978年首版以来,选 后修订再版3次,重印20多次!一本终身爱益的经典作品!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百科全书式工具书,涵盖微生物学、应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领域。本版收录了大量的新材料,体现了*的研究进展,超越了一般教科书的覆盖面,因而对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其他研究者都有很大参考价值。 18000个英文、中文对照的条目,释义包括简要的定义以及综述性的介绍: 主题词之间提供广泛的相互参照——通过它读者可以沿着各个方向拓展对特定主题的认知,从而获得系统和全面的知识; 来自主流期刊和其他专业出版物的几千篇参考文献; 收录的生物学类名超过5000个,除细菌(bacteria)外,浏览一下藻类(algae)、真菌(fungi)、原虫(protozoa)和病毒(virus)等分类学条目,从这个起点读
本书是50余位专家学者联合编写的《衰老分子生物学》英文版的译本。全书共分20章,体现了当前研究人员从分子、细胞、组织和整体水平上对衰老的理解。本书介绍了针对模式生物进行的衰老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在饮食、代谢和寿命之间的相互联系上,重点强调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及如何防治衰老的相关的主要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部分章节集中讲述了细胞老化、端粒、DNA损伤与修复、干细胞和癌症。 本书不仅适合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教学人员使用,也适用于研究衰老相关疾病及其防治药物的医药学领域的科研、教学人员,对该领域的初学者也具有参考价值。
近年来新一代测序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组科学的发展,也给基因组数据分析带来巨大的新挑战。第三版对前两版原有内容做了大量更新和补充,《DNA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分析工具(第三版)》17章,分别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三个层次详细介绍了常用的基因数据库和网络工具;为适应Windows7的环境,将BioPerl程序包的数据分析做了重排使其更易操作。尤其是增添了新一代测序数据分析实例,包括SNVs和Indel识别、小RNA-seq分析、枯草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拼接;并对Bowtie等读序列定位工具和UCSC浏览器的使用做介绍。 《DNA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分析工具(第三版)》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书中提及的各种方法均有充实的例证并附上相关数据和图表,供读者理解和参考;书后还附有中英文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可作为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
本书主要内容包含三部分,部分就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了应用于分子生物技术领域的标准技术,包括色谱和电泳、克隆技术、基因表达系统、免疫学方法、蛋白标记和原位技术、显微和激光技术等;第三部分则侧重于分子生物技术的关键主题,范围从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到药物靶向、重组抗体、结构生物学、基因治疗和敲除小鼠基因研究等。 本书适合从事生命科学、药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旧关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系鄂西清江流域一批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动物群用期兽骨利用等方面的专著。作者主要根据1987~1996年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紧密配合清江水利工程建设期间所发掘出土的大量古动物遗骸,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动物群的性质,遗址先民对环境的利用、改造和骨、角、牙器的制作以及人类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
薛达元编著的《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与管理--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四次会议论文集》是“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四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该次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报告、有关转基因生物及其安全性的各个专题报告以及与会者提供的其他相关报告。报告和论文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际生物安全领域的发展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和健康影响,以及转基因技术和生物的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本次研讨会作为转基因生物安全交流平台的目的。因此,论文集不仅是会议的成果,也是国际研讨会的延伸。 《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与管理--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四次会议论文集》包含相关领域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供有关学科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帮助公众了解转基因生物及其安全性问题。
DNA微阵列技术是一项能够分析基因组、基因表达特征性图谱的新技术。目前,DNA微阵列技术已被植物、动物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本书内容全面、实验步骤翔实,集合了诸多前沿领域专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本书不但提供了权威而详细的有关DNA微阵列设计、构造和应用的知识,同时还详尽地阐述了软件工具的应用和数据分析要求,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 本书可供从事生物芯片研究开发以及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上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精要速览系列(Instant Notes Series)"丛书是国外教材“Best Seller”榜的上榜教材。该系列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英文自然易懂,被国内多所重点院校选用作为双语教材。 第三版在第二版基础上进行修订。对人类基因研究、RNA调控、组蛋白修饰、表观遗传学、人类进化等新近研究进行重点补充和调整,其他各章节也进行了修订。
本书共分7章,分别为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核酸(LAMP)技术及其应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及其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及其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及其应用、肽核酸探针技术及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然后再分节介绍这些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原理及操作步骤,引物及探针的设计,应用情况。章节分配基本合理,观点科学,严谨,具有逻辑性,选择的内容和材料均为该领域的新进展,对目标读者来说比较实用
在后基因组时代,学界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破解大量的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功能。在《转基因技术:原理与实验方案》第3版中,该领域的专家在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补充,以求能够详尽地反映当前基因修饰技术的*进展。本书不仅包括基因修饰小鼠制作过程,同时也介绍了其他模式生物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在显微注射、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冷冻保存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本书秉承Springer《分子生物学方法》系列丛书的一贯风格,阐述明晰、便于使用,每章包括对相关问题的介绍,所需材料和试剂的清单,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缺陷规避。
RNA干扰(RNAi)是双链RNA介导的特异性基因表达沉默现象。自从20世纪末被发现之后,其基础研究和应用迅速成为21世纪初生命科学中的热点领域之一。2001年和2002年RNAi研究连续2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自然科学十大突破之一。本书的原版由这一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撰写,并由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共同翻译。内容涵盖了RNAi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RNA干扰的基本概念与机制、生物化学研究、双链RNA对基因组的调节、哺乳动物基因表达中shRNA介导的沉默、RNase超家族以及RNAi在多个物种中导致沉默的方案。本书部分章节列出了有关RNAi应用详细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技术。同时为方便读者阅读使用,书中还包括中西文对照和索引。本书可作为从事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实验室指南,同时可供相关专
本书是一本目前为全面而详尽地介绍各种基因转移技术的基础理论、必需的用品器材、具体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实验室手册。本手册从实用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了70多项实验操作,内容包括各类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的特点、构建、制备和应用以及调控基因表达的高新技术。手册既注重培养初学者的基本操作技能,又利于提高研究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的实验可自行拆分,便于研究者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 本书可供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RNA组学、遗传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生物技术、药学以及农、林、牧等方面的科研、教学、技术人员,以及研究生、临床医生和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者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