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和其他物种基因组的破译,生物信息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已成为21 世纪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先导性学科之一。国内各高校十分重视生命科学的发展,相继设立了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以及研究策略和实验设计方面的课程。研究生培养也以科学研究水平为标准。本书作者基于多年教学科研经验以及与著名专家学者交流的基础,对生物学研究策略和实验设计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
生物化学是生物、医学、农林等高等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这些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本书编写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为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提供复习提纲和进行系统的复习指导。本书主要与王镜岩等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相配套,也参考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材,编写中在覆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体现了下列特色:?归纳总结了各章的重点、难点及目的要求,简述了各章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各章精选了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解析;随后收录了大量练习题,练习题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和问答计算题等,题后都附有参考答案;专门一章收入了知名高校和院所的考研模拟题。?附录部分涵盖了历年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诺贝尔奖得主及主要贡献、常见名词中英文对照、常见代谢缺陷症等,便于考研复习时参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生物工程下游技术领域所涉及的主要技术手段的原理、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主要包括细胞破碎与固液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层析技术和电泳技术以及相关领域常见的仪器设备及其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22项生物工程下游常规实验和4项综合性实验。
本书在《水处理生物学》(第五版)的基础上修改编写,对上一版的章节进行了梳理,增加了新的内容,部分章节增加了思考题。全书共分4篇,共17章,第1篇为水处理生物学基础,包括原核微生物、古菌、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微生物的生长和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大型水生植物;第2篇为污染物的生物分解与转化,包括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与转化、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主要微生物、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作用及其应用;第3篇为水质安全与生物监测,包括微生物的基本研究方法、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本书可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为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作者特制作了电子课件素材,如有需要,请写明书名,发邮件至cabpbeijing@126.com索取。
《生物信息学基础教程》根据两位作者张洛欣、马斌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创作而成,兼顾学科基础和研究前沿。全书着重于生物信息学的基础理论和主要软件,覆盖该学科几乎所有的主要方面:双序列的比较、快速比对和序列数据库的查询方法、多序列比较、DNA序列中的信号元素、分子进化树分析、基因组重组、蛋白质组学中的质谱分析等。书中配有大量习题,其难易程度用星号标注,其中个别未解决问题特别注明,可以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课题。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生物信息学或计算生物学的教材,也可供希望了解生物信息理论和工具的生命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等方向的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生物材料学是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书全面介绍了生物材料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成果,尤其对新兴的组织工程和纳米材料作了详细论述。全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物材料的基本物理及化学特性,强调生物材料的性能要求和安全性评价,充分体现了生物材料在医学临床中的作用,并详细论述了新型生物材料研制开发和应用的新动向。
《生物制品学(第2版)》是周东坡、赵凯、周晓 辉等作者在总结多年教学与科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大量国内外生物制品学的文献,尤其突出了在此 领域中的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新技术撰写而成的。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系统完整;既注重少而精,又注 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保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 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注重知识的前瞻性、 科学性、先进性,便于适当开阔学生的视野,掌握生 物制品学的国内外动态与发展趋势。 全书共12章,包括绪论、生物技术与生物制品的 国内外研究进展、生物制品的制备、人源性生物制品 、动物源性生物制品、免疫学基础与传统疫苗生产的 基本技术、基因工程病毒疫苗、基因工程菌苗、基因 工程寄生虫疫苗、治疗性疫苗、治疗性抗体、重组细 胞因子。每章后均列出了该章的主要参考文
本书通过微阵列生物芯片、悬浮式生物芯片、DNA分析检测等研究,对生物分析中的荧光检测进行阐述,侧重工程设计和仪器实现,不做严密的叙述和公式推导。内容涵盖相关领域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课题方案、技术路线及性能评价等。 本书既是一部生物分析荧光检测方面的专著,也是光学检测、荧光分析方面的参考书,可作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技术参考资料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从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角度,在国内首次较全面地介绍了人工嗅觉和人工味觉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实现,集中展示了作者十多年来进行的有关人工嗅觉与人工味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目前国际上*研究进展。全书共六章,分别论述了人工嗅觉与人工味觉近20年来的发展、生物嗅觉与味觉的神经生理模型及其仿真研究、人工嗅觉与味觉感受器的设计与研制、嗅觉与味觉的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人工嗅觉和味觉图像传感器及其检测技术和人工嗅觉与人工味觉在环境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本书适合的读者为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神经生理学、化学生物传感器专业的工作者,也适合于对交叉学科感兴趣的大专院校的师生阅读参考。
台电子显微镜使人们了解到真核细胞是一个由膜和通道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其内部结构就像一座工厂。 在生物界中,微生物的比表面积、转化能力、繁殖速度等指标均超出所有生物之上,因而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和环境适应能力。基于这种特性,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有用的“微生物工厂”,如点青霉(生产青霉素),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赖氨酸、谷氨酸),黑曲霉菌(生产柠檬酸),棉病囊霉酵母茵(生产维生素B2)等等。为了更好地将这些特性服务于人类,人们利用已知的代谢调节机理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改造,选出更优良的株系,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在这些微生物工厂的发现与改造过程中,有许多传奇轶事,想了解弗莱明早先忽视的点青霉如何成为救世英雄?想知道味精的发明者池田菊苗怎样发现谷氨酸盐?看下去,本册内容将满足你的好奇。
本书为《纳米生物技术丛书》之一,详细阐述了纳米技术在药物学研究与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文中详细介绍了纳米药物的概念、原理、制作方法、临床应用等。本书首先从介绍纳米技术的概念及纳米技术在医学和药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概况出发,详细介绍了目前诸如纳米粒给药系统、纳米脂质体、磁性纳米载体、免疫纳米载体等各种纳米给药系统的特点和应用,然后基于这些纳米给药系统,以较大篇幅论述了各种纳米药物制剂的制作和生产技术,如纳米乳与亚纳米乳、纳米乳、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生产和制备技术等。 本书可为广大从事药学、生物制药、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纳米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同时也可作为以上专业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第四轮规划教材:生物工程(第3版)(供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海洋药学专业用)》以五大生物工程技术为基础,系统介绍生物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范畴及其应用,反映生物工程技术在制药领域的新进展。内容包括绪论、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微生物工程6章,力求体现药学特色,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生物工程及其技术在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现代生物工程制药的能力。
环境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紧密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已具有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本书共分12章。书中首先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的产生、学科体系与结构,然后按学科体系介绍了其生物学基础(包括微生物学基础、酶学基础、生态学基础)与理论基础(生化反应计量学、生化反应动力学、生化反应热力学),再重点介绍了环境污染治理基因工程技术、环境污染生物治理技术、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环境污染预防生物技术等,内容涉及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生物脱氮与生物除磷、固体废物生物处理、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水体与土壤的生物修复、环境生物材料(生物絮凝剂、生物吸附剂、生物可降解塑料、生物表面活性剂)及生物农药等,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的介绍。
随着分子生物学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信息学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遗传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作为一本优秀的国外教材,由戈帕尔等人著的《生物信息学——计算的视角》的内容涵盖了生物学基础、常用实验技术、序列拼接与比对、系统发育、基因查找与表达分析、RNA及蛋白质结构分析、系统生物学等,涉及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和信息分析等领域。 本书内容全面,深入浅出且循循善诱,适合于普通高校生命科学、医药科技相关专业,以及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共3篇12章,内容包括:微生物药物学概论;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近况;筛选新微生物药物的研究进展;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微生物药物发酵技术新进展;微生物制药分离纯化新技术进展;微生物药物制剂研究进展;抗细菌微生物药物研究近况;抗真菌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抗癌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微生物产生的其他生理活性物质概述以及国内微生物药物使用状况及市场分析等。 本书作为首本微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生系列教材,比较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微生物药品研发动态。是目前国内该领域中内容*、丰富的专业书之一。可供有关专业的研究生和大、中专学生参考。鉴于本书的新药开发市场信息内容是其他参考书中所没有的,该书的问世,将为医药企业技术负责人、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新药研发人员在对微生物药物研发,宏观决策以及选
本书是基于工业生物技术知识环境出版的信息产品之一,从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重大规划政策、发展战略、生物质原料、相关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发展情况等几个方面,阐释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和参考。在编排和组织上充分考虑了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特点和2007年的关注热点,与《2007工业生物技术发展报告》相比:新增了生物质原料篇和产业篇;加大了对研发进展的综述报道,对于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纤维素乙醇技术、生物制氢技术等研发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述,力图将其全貌展现给读者;拓宽了研发进展涉及的领域范围,增加了对纺织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的评述;并且在发展战略篇对工业生物技术的总体发展进行了评述,此篇同时收录了2007年国际国内工业生物技术的政策与规划;此外,通过对2007年国内外工业
近年来,新的病原生物及新发感染病的不断出现,对全球医学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完善和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病原生物研究及其相应临床工作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诊断治疗病原疾病的理论和技术。 本分册在介绍真菌生物学及基因组学知识的基础上,阐明了真菌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及诊治方法,涵盖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的诸多病例;同时,本书着重讲述了分子生物学方法诊疗的原理与技术,以及耐药机制、疾病动物模型等内容。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书中对于药物不合理使用、SARS、AIDS、器官移植与真菌感染的关系也进行了系统阐述。内容丰富、新颖、实用。 本书可供医学检验和临床诊断及相关专业的医生、科研和技术人员以及药物研发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医学院校的真菌学教材
近几年,我们实验室在国内外率先利用蚕蛹作为生物反应器进行蛋白药物产业化研究,开拓了生物制药的新途径,尤其是蛋白口服化的研究成果,尤为引人注目。由于目前国际上生物技术工业界常用大肠杆菌和酵母表达制备药物,这一技术路线从实验室研究到中试和产业化生产都比较成熟,但对于家蚕生物反应器却没有现成的技术路线可能套用。为此,我们对家蚕表达的技术体系、规模化生产工艺、高纯度产品的制备技术、产品质控、家蚕表达技术体系安全性评价、制造和质检标准的制定和蛋白质口服相关的蛋白质功能等关键技术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主要包括家蚕的分子生物学、核多型角体病毒为载体的昆虫表达系统、家蚕胚胎细胞系的构建、家蚕生物瓜器及其就用、家蚕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前景五方面的
本书详细阐述了各类生物加工设备的选用方法及应用实例,全书编写中体现了下列特色: 所论的设备既包括物料处理与输送设备、分离纯化设备、反应设备,也涉及空气净化与供水、制冷系统等辅助设备;提供了许多工业上运行良好的生物加工设备及工艺实例,如味精、有机酸、酶制剂与药物等产品的制造技术。 本书可供生物加工、食品、制药等企业生产一线的相关技术人员、管理者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组织编写,是《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系列图书的第13本。 全书包括7篇,共42章,对生物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生物技术发展前沿与热点、生物产业投融资情况、生物技术专利、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情况、重点行业协(学)会发展报告等进行了阐述和说明,从多角度对中国生物产业状况进行了清楚的透视和实在的分析,对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本书可供生物产业的开发、生产、销售、管理人员以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工程的基础知识、主要方法和技术以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研究实例,力求紧扣学科发展方向,反映近年来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进展。全书共分7章,分别是蛋白质化学基础、蛋白质分子结构基础、蛋白质结构的测定与预测、蛋白质的化学修饰、蛋白质的分子设计、蛋白质分子的生物学改造及重组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工程的应用实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医药、食品加工、轻工、农牧业、环境保护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蛋白质化学和蛋白质工程有关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