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化石入门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综合指南。它为我们讲述了化石是什么,化石如何形成,以及古生物学者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本书向人们揭示了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独眼巨人,其实是乳齿象;身躯庞大得惊人的巨人,则可能是恐龙;瑰丽的琥珀蕴藏了丰富的昆虫和植物生命 本书还通过科学家辛勤的挖掘,从遗骸中追溯史前生物的本来面目,揭开化石的缤纷世界,重现古生物的生活样貌。
从恐龙战斗到它们的死亡,再到体型跟大象一般的穴居地懒……本书带读者穿越时空,进行了一次“史前深度游”。 本书展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50件令人惊讶的化石,每件化石的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让读者可以瞥见史前动物的真实生活,如像鸟类一样坐在蛋上的恐龙和被寄生虫感染的霸王龙等。这些化石让我们联想到现存动物的一些典型行为,明晰了现存生物与它们远祖之间的进化链。化石,不是无生命的物体,它们能够唤起远古生物的生活故事,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带回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
混沌学已成为一场迅速发展的运动,这场运动。正在重构科学大厦的基础。人们认为:“20世纪载入科学史册的将只有三件事: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学。”“混沌学已成为物理学在20世纪的第三次伟大革命。”《混沌学引论》系介绍混沌学的世界名著。《混沌学引论》的目的是以物理学家的观点为这一领域提供一本自成体系的入门书。《混沌学引论》的蓝本来自于著名科学家H.G.舒斯特(H.G. Schuster)在法兰克福大学的一系列讲座。像科尔莫哥洛夫熵、奇异吸引子等等新概念或者是像泛函的重正化群这些新技术都是在初级的水平上引入的。《混沌学引论》因而适宜于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而又关心混沌学的广大读者阅读。
本书汇总了外有关光合作用原初光能传递与转化过程的超快动力学、类囊体膜蛋白超分子复合体的分离、组成与结构及其在原初反应电荷分离、光合放O2、电子传递和偶联磷酸化中的生理功能与调控等研究的新进展,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生命科学与科研参考书,亦适合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生课程的补充教材。
《恐龙简史:从诞生到消亡》是一本3.6米长卷版的恐龙大百科,由英国 古生物学家安杰拉?米尔纳博士精心撰写,中国青年古生物学家邢立达副教授倾情翻译。从2.5亿年前盘古大陆形成,到6500年前地球上 一群恐龙灭 ,这部简史聚焦了恐龙曾经称霸地球的1.6亿年历史。多维度介绍了百余种恐龙的特征和习性,他们的神秘档案将一一揭晓。另外,你还可以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恐龙的复原步骤,探秘挖掘现场,通晓世界各国的恐龙研究历史及先驱人物,还有世界各国的恐龙博物馆信息和网址……全方面满足恐龙爱好者的好奇心、开拓阅读视野、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 鸟类的祖先真的是恐龙吗?你听过恐龙的叫声吗?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证实了大陆漂移说?植食性恐龙的牙齿和肉食性恐龙的牙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恐龙从来没有吃过草?想知道答案的话
美国知名学者和艺术家保罗在本书中描述了735个恐龙物种。全书分成两个部分。起始部分包括了恐龙演化、生物学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的讨论。主体部分“恐龙类群”分成三个类群:“兽脚类”、“蜥脚形类”和“鸟臀类”。每一个物种的介绍都很简明,主要包括结构特征、时代、分布和栖息地方面的信息。整本书还包括了超多600幅彩色和黑白的复原图,其中有130幅生态彩图(一些是精美的场景);将近450幅骨架、头骨、头和肌肉的绘图,还有8幅古地图。《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比其他任何恐龙书在语言和表达上更科学,它的复原图是的,它将带给恐龙爱好者一场视觉盛宴。
本书是一部以细菌作为切入口的文化史著作。自19世纪下半叶,细菌学说不仅逐渐改变了东西方医学的汇通焦点,同时还构成了近代中国学科生成的重要面相。本书以晚清民初为观察时段,以细菌学说的容受与卫生防疫机制的调适为主线,辅以重大疫情为历史剖面,试图揭示该时期因虫致病说、细菌致病说、防疫观念、卫生机制之间错综复杂的情节,注重挖掘近代知识、观念与制度的往还与互动,呈现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大体上,时人在晚清民初的中国大地上刻画出了一张从通商口岸到东北三省,从东北三省到晋绥直隶,从晋绥直隶再到全国各地的社会文化版图。
本教材继承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和“地史学”学科体系的思想精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和 新。全书以地质历史时期有机界、无机界的演化为主线,以大地构造单元论、阶段论、活动论的思想为指导,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地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了古生物学、地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方法、基础知识的应用,提炼了门类古生物学、各断代地史学的教学内容。本教材可作为国内地质类专业的“古生物地史学”“地层古生物学”等课程的教材。
本书以3年的野外调查数据和广泛的文献资料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新疆盐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主要识别特征;论述了新疆盐生植被的主要类型、群落概貌及其分布和演替规律;根据大量的土壤调查数据和室内试验结果,揭示了主要盐生植物的生态生理适应性及其耐盐机制;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将新疆盐生植物划分为八大类,并重点介绍了几种有开发潜力的盐生资源植物的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本书共收录盐生植物305种15变种7亚种,涉及38科,124属;收录照片377幅,为人们认识和识别盐生植物,了解新疆的盐生植物概况提供了极大方便。本书适合农、林、畜牧、生态、环境等学科的科研和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盐生植物爱好者参考。
本丛书总结了50年来湖北省区域地质调查所取得的古生物资料,并搜集了前人对湖北省古生物研究的成果,是湖北省一部门类比较齐全、综合性的古生物图册。按新的分类原则:共描述了16个古生物门类,873属,2130种,其中新属1个,新种(新亚种)115个,并附有各主要门类的基本构造图表及其说明。尚有各时代地层对比简表。第五卷主要内容是半索、脊索动物。
本书图文并茂的介绍中国的常见的化石,内容包括什么是化石、如何寻找化石以及地质年代,全书重点介绍了中国著名古生物化石群、无脊椎动物化石和脊椎动物亚门化石、植物化石、遗迹化石等,并提供详细的信息,如产地,尺寸,食性等,并配以部分复原图。本书适合于对自然观察感兴趣的青少年及生物、古生物爱好者。
本书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异极藻科(硅藻门)分类学研究的成就。书中记述了该科4个属1叫个分类单位(包括66个种和76个变种),对每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作出了科学的描述,并附有精美的特征图。此外,对异极藻科植物的细胞结构、形态特征、生殖过程、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系统发育过程也作了较详实的论述。 本书可供生物学、植物学、藻类学、水产科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及地理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删除、合并、调整和增补了一些内容,简明、系统地介绍了人体形态(如骨骼、牙齿和活体等)的观察与测量方法,以及一些人体功能与体成分的测量方法。书中所列举的测点和测量项目都是外通用的,并均在我国试用过,切实可行。 本书不仅对人类学、考古学、法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工作者有参考价值,还适合于医学、儿少卫生、国防、体育、艺术、工商业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使用。
本教材主要介绍植物基因工程。内容包括: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环节,基因工程主要工具的原理与技术,植物基因克隆的总体策略及各策略中目前常用技术的原理与要点,植物基因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建立的要求与方法,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特点;植物基因工程中转基因植株鉴定的主要方法、特点及选择依据,转基因植物材料利用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趋势、主要研究方向及特点;植物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及相应的管理体系等。
刘敏编著的《石头书》以浅显易懂的文笔,配上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从各种石块入手,介绍了古生物史上各个阶段的知识和奥秘。涉及远古地质、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学科。问答、填充、实践课等栏目的设置增添了趣味性。是一本内容丰富、有专业知识水准、语言浅显的古生物科普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