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志书内容包括2022年以前中国已发现且系统研究过的奇蹄目犀超科(Rhinocerotoidea)化石,共计5科61属147种。《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八册(下)(总第二十一册 下) 奇蹄目Ⅱ:犀超科》介绍了犀超科的发展与现状、形态特征、演化与分类等方面内容,并简要叙述了中国犀超科的研究历史。科级分类阶元主要包括定义与分类、鉴别特征、分布与时代,以及相关问题的评注;属、种级阶元有较详细的厘定,包括异名录、模式标本、鉴别特征以及产地与层位等,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八册(下)(总第二十一册 下) 奇蹄目Ⅱ:犀超科》附有插图151幅,正文之后有学名索引。
本书在对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如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全书分为十章,涵盖了古生物学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trend)、生物灭绝事件(mass?extinction)、系统分类(systematics)、系统发育(phylogeny)和形态演化(morphological?change)等多个方面,以及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葛利普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学家。1920年他应丁文江之邀来华,担任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和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葛利普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过人的勤奋,不仅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著作,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古生物学家,使中国古生物学从无到有,并为世所瞩目,堪称“中国古生物学之父”。 本书共分三部分:上编为中外学者不同时期为葛利普所撰写的传记或纪念性文字,下编为葛利普撰写的纪念中外学者的文章及相关科普作品,附编则是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关于葛利普的三篇学术论文。本书勾勒出一个丰富、立体的葛利普形象,并呈现了民国时期活跃的中西方科学交流和学术生态。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有关中生代鸟类,特别是一些高阶分类单元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记述了包括热河鸟目、会鸟目、孔子鸟目、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83属92种。新生代鸟类部分记述28属32种。共计111属124种。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对一些存有争议的高阶分类单元进行了概要评述。志书还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文献。
恐龙蛋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化石类型。它不仅保存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生理特征等生物学信息,而且也保存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和古生态等地质学信息,为研究恐龙的生理、繁殖行为及其生存时期的地质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具有其他古生物化石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多地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为恐龙蛋系统古生物学及相关的地层学、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青藏高原江河湖源新生代古生物考察报告》介绍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古生物科学考察分队在阿里地区札达盆地、日喀则地区、藏北色林错附近、昆仑山口及藏东南芒康等地进行新生代古生物考察的研究成果,呈现了青藏高原从新生代中期以来生态环境由 热带动植物乐园 到 冰期动物群摇篮 的巨大转变。《青藏高原江河湖源新生代古生物考察报告》主体部分由以下内容组成:化石产出地点地质地层背景介绍,哺乳动物 (啮齿目、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 )、鱼类 (鲤形目、攀鲈目 )、昆虫和植物等门类化石的系统研究。《青藏高原江河湖源新生代古生物考察报告》介绍了相关的地质学、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专业知识,同时配以大量精美的标本照片、骨骼素描和古生物复原图。
《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是对我国晚古生代(包括少量晚志留世)孢粉化石研究成果的首次系统总结,收集了1960-2008年间公开发表的孢粉属种(294属,2270种),先按地层时代进行分工编撰,再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有关条款和R.Potonie分类系统进行系统厘定、归纳整理和汇总统一。 《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分为五章,*章是晚古生代化石孢子、花粉系统分类下的属种描述;第二至四章分别总结了我国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孢粉组合的演替序列,包括泥盆一石炭系、石炭一二叠系以及二叠一三叠系的孢粉地层界线;第五章探讨若干理论上和生物地层上的问题,包括陆生维管束植物起源于早志留世的孢粉证据、我国石炭纪一二叠纪孢粉植物群分区、裸子植物花粉优势组合在我国石炭纪一二叠纪出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序列及
本册志书是对2017年以前在中国(台湾资料暂缺)发现并已发表的长鼻目、蹄兔目以及鳞甲目9科22属64种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与总结。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及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所有阶元的记述之后通常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第3卷.基干下孔类、哺乳类.第10册,蹄兔目、长鼻目等(总第23册)》附有133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册志书是对2016年12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基干主龙型类、鳄型类和翼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包括29科86属102种(不包括存疑属种和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附有15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册内容包括了哺乳动物导论和原始哺乳动物系统记述两个部分。导论部分包括哺乳动物的定义、一般形态学特征、系统发育和分类的基本框架、地理地史分布与环境、哺乳动物年代学等。在形态学特征中特别加入了对岩骨以及中耳形态的介绍,以及使用CT扫描研究颅内、鼻腔、内耳结构等内容。除了基本的哺乳动物分类体系,对哺乳动物一些新的高阶分类单元及其有关的争议内容也做了简要说明。在"中国古哺乳动物研究历史"一节中,记录了一些主要的事件、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研究人员。系统记述部分包括了截至2014年10月在中国境内已发表的、以中生代哺乳动物为主的54属63种,分属于后兽亚纲、真兽亚纲和9个已绝灭的哺乳动物目(摩根齿兽目、翔兽目、蜀兽目、柱齿兽目、真三尖齿兽目、贼兽目、多瘤齿兽目、"对齿兽目"、"真古兽目")。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
由孟津,王元青,李传夔主编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第3卷基干下孔类哺乳类第2册总 5册原始哺乳类)(精)》内容包括了哺乳动物导论和原始哺乳动物系统记述两个部分。导论部分包括哺乳动物的定义、一般形态学特征、系统发育和分类的基本框架、地理地史分布与环境、哺乳动物年代学等。在形态学特征中特别加入了对岩骨以及中耳形态的介绍,以及使用CT扫描研究颅内、鼻腔、内耳结构等内容。除了基本的哺乳动物分类体系,对哺乳动物一些新的高阶分类单元及其有关的争议内容也做了简要说明。在"中国古哺乳动物研究历史"一节中,记录了一些主要的事件、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研究人员。系统记述部分包括了截至2014年10月在中国境内已发表的、以中生代哺乳动物为主的54属63种,分属于后兽亚纲、真兽亚纲和9个已 灭的哺乳动物目(摩根齿兽目、翔兽目、
本书是关于紫花首蓿基因型(品种)与根瘤菌生物型(根瘤菌株)共生种质创新构建和共生效应代际传递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论著,按照两类生物共生进化和促进首蓿生长的需要及变异、遗传、选择的思路,将首蓿与根瘤菌的共生表型性状直接作为选择对象,强化和固定对首蓿提质增产有利的共生性状变异,培育共生效应代际“可遗传性”组合品种。具体内容包括首蓿与根瘤菌共生研究现状和共生育种概念、首蓿与根瘤菌共生遗传学基础、功能型根瘤菌资源筛选、特异根瘤菌种质创新、首蓿与根瘤菌高效共生匹配性选择机制、种子内生根瘤菌共生体构建调控、内生根瘤菌种子贮藏方法与条件、内生根瘤菌种子共生效应代际传递与检测等。 本书适合草学、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人员阅读,可供草业、农业和林业领域技术人员参考。
中国中生代地层中脊椎动物足迹化石十分丰富,记载着古脊椎动物的类型及其行为方式和生态环境。其种类主要包括恐龙类、鸟类、鳄类及翼龙类等。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境内在21个省市自治区的63个县级地区识别出中生代脊椎动物足迹化石51个足迹化石属、70个足迹化石种,另有37个未定属种,其地质时代从三叠纪晚期一直到白垩纪晚期。本书按照古脊椎动物的自然分类体系的顺序,系统记述了中国中生代脊椎动物足迹化石。 李建军、李锦玲编写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第2卷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第8册总 2册中生代爬行类和鸟类足迹)(精)》是我国凡涉及地学、生物学、考古学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博物馆及业余古生物爱好者的基础参考书,也可为科普创作提供必要的基础参考资料。
王伴月、邱占祥著的《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副竹鼠类(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200册新丙种第31号)》对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内发现的副竹鼠类进行了详细研究,共记述了两个属[副竹鼠属(Pararhizomys)和假竹鼠新属(Pseudorhizomysgen.nov.)]的7个种。其中包括1个已知种[三趾马层副竹鼠(Pararhizomyshipparionum)],2个新种(Pa.huaxiaensis,Pa.longensis)和4个新属、新种(Ps.indigenus,Ps.gansuensis,Ps.planus,Ps.pristinus)。书中对副竹鼠类各属、种的头骨和颅后骨骼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比;运用分支系统学分析,将副竹鼠类归入鼠超科中盲鼹鼠科(Spalacidae)的拟速掘鼠亚科(Tachyoryctoidinae),并为副竹鼠类创建了一个新族——副竹鼠族(Pararhizomyini)。书中对假竹鼠和副竹鼠的头部和前肢部分肌肉作了复原和肌能分析,讨论了它们的生活习性,认为副竹鼠类为穴居的啮齿类。副竹鼠族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