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8章,系统介绍了华南地区地理特征、地质背景、研究历史和现状;瓫安和峡东地区的区域地层特征和主要研究剖面;瓫安生物群的特征及与不同岩相生物群的对比;瓫安生物群的沉积环境、化石保存的岩相特征及控制因素;陡山沱期宏体化石新层位和不同层位宏体化石的组合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对震旦纪年代地层界线与冰期年龄的限定;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本书可供从事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人员、地层古生物工作者、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植物生物活性物质对于人体*健康状态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全新认识代表了营养学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它作为功能性因子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类胡萝卜素、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甾醇、类黄酮、花色苷、雌激素、原花色素、单宁、有机硫化合物,皂苷化合物等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作用机制等。本书可供从事保健(功能)食品、天然活性产物、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营养与卫生、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重点在于阐明如下工程问题:①培养细胞生产天然产物能否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是提高培养细胞生长速度和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因此如何促进植物细胞高效表达次生代谢产物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如通过采用高产细胞株的筛选、环境条件的调节、添加前体、诱导子的应用、产物释放技术、两相培养以及固定化培养等策略来促进产物产量;②从工程角度出发,探讨了放大过程中培养体系的流变学特性、混合和传质以及流体的剪切力对悬浮培养的植物细胞生长与生产的影响;③重点介绍了植物细胞搅拌式反应器、气升式反应器和固定化细胞反应器的操作策略以及反应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 本书以现代细胞培养技术和工程原理为基础,紧紧围绕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工程技术和生物学需要,论述了现代植物细胞培养工程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领域。
无
紫阳地区位于秦岭地槽与扬子地台之间的过渡带,具有不少连续而完整的各时代地层剖面,尤其是以含丰富的志留纪笔石地层著称。本书通过对该地区志留系重新作高分辨率生物地层工作,建立了晚奥陶世至中志留世30个笔石带9个亚带和特列奇阶4个几丁虫带,依此为基础提出该地区早志留世及其前后存在9次地质事件和15次生物事件,并讨论了5次笔石体复杂化与生物激增事件的关系,5个笔石渐变谱系与分阶的关系,早志留世及其前后笔石生物从绝灭一残存一复苏一辐射的演化特征。对该地区3个地层界线,即志留系底界、特列奇阶底界和文洛克统底界的界线作了分析讨论。全书附图63帧,图版8幅。可供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以及有关大专师生院校阅读参考。
中药种类繁多,来源复杂,既有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一药多名等普遍现象,又有来源不同、地区习惯用药有别的客观事实。不仅名贵稀有药材有假冒伪劣品,而且常用普通中药也存在混淆品,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药的疗效,常使医药人员和患者深感困惑和无奈。 有鉴于此,已故中药鉴定专家、原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仇良栋教授收集鉴定了数百种中药,由仇洁(广州白云山中药厂副主任药师)整理出版了本光盘。本光盘利用彩色图片帮助广大临床医生、医院药剂人员和读者认识中药和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能同时搜索多个关键词,方便快速检索中药的中英文药名、拉丁学名、科属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化学成分、用法用量。完善的化学成分,实用的临床应用,对中药的教学、经营、生产、质量监督及临床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书是全国各地从事植物生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或教学的专家以及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并结合国际*实验技术的进展撰写而成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既适应当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状况,又顾及整体和细胞水平研究的需要,并适当介绍一些生产中与植物生理学有关的应用技术。全书共13章(另加附录),包括细胞生理、植物的离体培养、水分生理和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呼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氮代谢、脂类代谢、次生物质代谢、生长与发育、植物激素、环境和抗性生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农业技术等。本书可供植物生理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研究、教学和从事检测分析的有关工作等各方面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学生和研究生参考备用。
本书主要收录了2005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14篇报告,报告的内容涉及中生代的地层,中生代的爬行动动(恐龙、翼龙和鱼鳖类),以及应用于化石研究的新技术。 本书可供地质古生物专业研究人员、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以参考。
本书选录了24篇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观点新颖,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在古脊椎动物学、生物地层学、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环境学等方面的现状及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局面。其中有些论文是对化石材料的*研究成果,有些是对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和方法的总结和评论,有些是对争议较大的课题进行的探讨。本书可作为古脊椎动物学、生物地层学、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博物馆与文化馆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的教师与学生从事科研、科普与教学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