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古生物研究者和化石爱好者撰写,是一本图鉴,也是一本寻找化石指南。基本囊括了所有化石种类,包括植物、珊瑚和海绵、棘皮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与笔石、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痕迹化石,共收录190余种。每种化石均有图片,并配有详细的尺寸、时空分布和化石故事。本书为读者讲解了化石的基本知识,如何为化石、话是如何形成、化石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推断古生物年代。对每种化石进行介绍时,突出实操性,这一点无疑使得本书可以作为野外观察手册使用。在科普的同时,也令读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对于生物的精雕细刻。
本书在对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如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全书分为十章,涵盖了古生物学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trend)、生物灭绝事件(mass?extinction)、系统分类(systematics)、系统发育(phylogeny)和形态演化(morphological?change)等多个方面,以及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有关中生代鸟类,特别是一些高阶分类单元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记述了包括热河鸟目、会鸟目、孔子鸟目、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83属92种。新生代鸟类部分记述28属32种。共计111属124种。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对一些存有争议的高阶分类单元进行了概要评述。志书还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文献。
本书将带领你走进自贡恐龙博物馆。在那里,有瑰丽的龙宫,有探索者们的足迹,有未来的世界名城,还有梦想的延续。本书不仅是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培养情操的第二课堂。
恐龙蛋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化石类型。它不仅保存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生理特征等生物学信息,而且也保存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和古生态等地质学信息,为研究恐龙的生理、繁殖行为及其生存时期的地质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具有其他古生物化石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多地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为恐龙蛋系统古生物学及相关的地层学、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书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古生物地层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本书共七章,介绍主要微体古生物门类有孔虫、介形虫、牙形石、硅藻、孢粉、沟鞭藻及疑源类,系统阐述每个门类的基本形态构造、分类、地史分布和演化及古生态,增加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新成果,介绍其研究意义及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各门类化石的样品采集和处理分析方法。
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中海量的生物数据,分别从微阵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基因调控网络的分析和构建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分析等角度,系统介绍机器学习、统计学习及各种智能算法在生物信息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重心集中在观测和探索生物现象,以及建立统一的形式化的模型对生物学现象加以阐释。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典型的癌症诊断模型、基因调控网络构建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3 个研究方向展开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方法的分析与研究,为生物信息学方向的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知识,也为相关研究人员在相关方向提供了参考信息。
本书综合介绍了三叶虫研究简史、三叶虫的生态、保存方式、?集、处理和研究方法以及当前国内外三叶虫研究的动态和水平。将具有内脏器官和体节的所谓尾部,修订为腹部;在其后由背壳愈合而成,又不具内脏器官者,划为三叶虫的真正尾部,摆脱三叶虫身体划分旧传统命名,采用新划分意见。系统介绍了三叶虫外骨骼的形态、内部解剖和器官功能、个体发育和分类沿革。应用数理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三叶虫纲的目和亚目等分类方案进行研究,并系统介绍各级别分类及其代表属的主要特征、地理分布和地质时代,外壳构造演化趋向,三叶虫演化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书中还附三叶虫各主要构造术语中、英文和英、中文对照表。
本册志书是对2016年12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基干主龙型类、鳄型类和翼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包括29科86属102种(不包括存疑属种和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附有15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册内容包括了哺乳动物导论和原始哺乳动物系统记述两个部分。导论部分包括哺乳动物的定义、一般形态学特征、系统发育和分类的基本框架、地理地史分布与环境、哺乳动物年代学等。在形态学特征中特别加入了对岩骨以及中耳形态的介绍,以及使用CT扫描研究颅内、鼻腔、内耳结构等内容。除了基本的哺乳动物分类体系,对哺乳动物一些新的高阶分类单元及其有关的争议内容也做了简要说明。在"中国古哺乳动物研究历史"一节中,记录了一些主要的事件、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研究人员。系统记述部分包括了截至2014年10月在中国境内已发表的、以中生代哺乳动物为主的54属63种,分属于后兽亚纲、真兽亚纲和9个已绝灭的哺乳动物目(摩根齿兽目、翔兽目、蜀兽目、柱齿兽目、真三尖齿兽目、贼兽目、多瘤齿兽目、"对齿兽目"、"真古兽目")。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
《恐龙探秘》人们对恐龙的迷恋似乎是永无止境的,众多有关恐龙的热门电影和纪录片声称准确再现了这些动物,从而愈加突出了恐龙的魅力。但是这些复原的可靠性如何?它们能够真正反映恐龙世界的新发现或*近的研究成果吗?戴维诺曼的这本小书阐述了从古代神话到现代科学人们解读恐龙的详细历史,着重展现了科学家是如何将解剖学、遗传、法医学,甚至工程设计学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和描绘恐龙的外表特征、食性、运动模式以及相互交流方式的,可谓古生物学研究者和恐龙爱好者的佳作。
本书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淡水红藻和淡水褐藻分类学研究的成果,记述了淡水红藻61个种和9个变种,以及淡水褐藻3个种。对每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作出了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并附有精美的特征图。此外,对淡水红藻的细胞结构、形态特征、生殖过程、生态习性、生态分布及系统发育过程也作了较翔实的论述。本书是目前国内较全面论述淡水红藻和淡水褐藻的专著。本书可供生物学、植物学、藻类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和地理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及高等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本书在全面总结近代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工作和教学的基础上,以新的知识和技术体系论述了植物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技术。
在中国南方,沿着长江两岸,西起云南,东至江苏,浙江,包括南部的江西、湖南,北部的湖北、安徽等地被称为“扬子地台”的广大区域分布了出露极好的晚前寒武纪地层。这些地层层序连续,岩石基本没有变质,并何存了丰富的生物化石。通过两代人十数年的工作,在晚前寒武纪陡山沱期的岩层中发现了以多细胞生物化石为主的“瓮安生物群”、“庙河生物群”和“蓝田植物群”。瓮安生物群发现于贵州省瓮安县境内,它是以微体化石的形式立体保存于陡山沱组磷块岩中,该生物群包含了众多底栖和浮游的真核生物类型; 该化石生物群是地球早期真核生物多细胞化、组织分化、两性分化和形态多样性的见证,展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以前温暖浅海中早期动物辐射前夕的多细胞生命景观,是地球早期生命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
植物和动物,构成了宏观世界中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特别是遍布整个地球的绿色植物,它们组成了森林。铺展成草坪。从冰天雪地的南极,到湿热的热带雨林;从蔚蓝的海洋,到干旱的沙漠,所有的植物都奇迹般地生长、繁育着。植物,把大自然打扮得多姿多彩。 什么是植物?至今还难严格定义。一般来说。有叶绿素能通过光合作用取得营养是植物的特征,菌类植物、腐生植物、寄生植物却是例外。 此外,植物细胞壁含纤维素,质地坚韧,没有运动器官,通常固定生活在一个地点,无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也是公认的植物特征。当然,也有例外,有的植物能动。如滚草、九死还魂草;有的植物似乎有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的植物还同动物一样有血型,等等。这些例外,使许多植物显得十分有趣。 生物学家们正准备建立新的分类系统,将不具有
本书介绍了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单剂、混剂)170余个,单剂品种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品种的中文名,英文通用名、商品名和化学名,理化性质、毒性、作用机理、应用与注意事项。 重点突出了应用技术,尽可能地描述了每种药剂在各种作物上的处理浓度,使用适期和使用方法以及效果等。这些都是群众经验总结,有较强的实用性。 混剂品种,除介绍我国已登记注册的品种之外,从国外植物长生调节剂混用与混剂用中挑选出100余个应用前景较好的品种,在生根、坐果、矮化、休眠、干燥、脱叶、催熟、增甜、着色等方面的例子。 可供基层农技人员、乡村干部和有文化的农民阅读、参考。 书后附有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厂家名录。
本书汇总了国内外有关光合作用原初光能传递与转化过程的超快动力学、类囊体膜蛋白超分子复合体的分离、组成与结构及其在原初反应电荷分离、光合放O2、电子传递和偶联磷酸化中的生理功能与调控等研究的新进展,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生命科学与科研参考书,亦适合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生课程的补充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