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古生物研究者和化石爱好者撰写,是一本图鉴,也是一本寻找化石指南。基本囊括了所有化石种类,包括植物、珊瑚和海绵、棘皮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与笔石、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痕迹化石,共收录190余种。每种化石均有图片,并配有详细的尺寸、时空分布和化石故事。本书为读者讲解了化石的基本知识,如何为化石、话是如何形成、化石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推断古生物年代。对每种化石进行介绍时,突出实操性,这一点无疑使得本书可以作为野外观察手册使用。在科普的同时,也令读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对于生物的精雕细刻。
本书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古生物地层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本书共七章,介绍主要微体古生物门类有孔虫、介形虫、牙形石、硅藻、孢粉、沟鞭藻及疑源类,系统阐述每个门类的基本形态构造、分类、地史分布和演化及古生态,增加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新成果,介绍其研究意义及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各门类化石的样品采集和处理分析方法。
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中海量的生物数据,分别从微阵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基因调控网络的分析和构建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分析等角度,系统介绍机器学习、统计学习及各种智能算法在生物信息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重心集中在观测和探索生物现象,以及建立统一的形式化的模型对生物学现象加以阐释。本书针对生物信息学领域典型的癌症诊断模型、基因调控网络构建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3个研究方向展开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方法的分析与研究,为生物信息学方向的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知识,也为相关研究人员在相关方向提供了参考信息。
《古生物学基础实验指导书》系统地介绍了古生物化石的特点,化石的采集、处理,化石的研究方法与应用等古生物实践基础知识,以及古生物重要门类标准化石实验观察与鉴定方法。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指导、作业或思考题、知识扩展阅读材料等。
《观赏树木》一书收录了102种观赏树木,以原产中国或集中分布于中国的类群为主,也对每种的中文名、俗名、拉丁文名、隶属科属、生活型、主要形态特征、主要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产地或分布地、园林特性、经济用途等诸多方面作了简单的描述。每种配有多幅精美的彩色照片。全书图文并茂,生动直观。 本书可作为广大园林工作者,特别是植物学教学和研究人中的良师益友。本书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园林、园艺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有关中生代鸟类,特别是一些高阶分类单元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记述了包括热河鸟目、会鸟目、孔子鸟目、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83属92种。新生代鸟类部分记述28属32种。共计111属124种。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对一些存有争议的高阶分类单元进行了概要评述。志书还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文献。
本册志书是对2017年以前在中国(台湾资料暂缺)发现并已发表的长鼻目、蹄兔目以及鳞甲目9科22属64种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与总结。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及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所有阶元的记述之后通常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第3卷.基干下孔类、哺乳类.第10册,蹄兔目、长鼻目等(总第23册)》附有133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植物和动物,构成了宏观世界中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特别是遍布整个地球的绿色植物,它们组成了森林。铺展成草坪。从冰天雪地的南极,到湿热的热带雨林;从蔚蓝的海洋,到干旱的沙漠,所有的植物都奇迹般地生长、繁育着。植物,把大自然打扮得多姿多彩。 什么是植物?至今还难严格定义。一般来说。有叶绿素能通过光合作用取得营养是植物的特征,菌类植物、腐生植物、寄生植物却是例外。 此外,植物细胞壁含纤维素,质地坚韧,没有运动器官,通常固定生活在一个地点,无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也是公认的植物特征。当然,也有例外,有的植物能动。如滚草、九死还魂草;有的植物似乎有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的植物还同动物一样有血型,等等。这些例外,使许多植物显得十分有趣。 生物学家们正准备建立新的分类系统,将不具有
植物化感作用已经被发现有二千多年,但真正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则是近三十年的事情。由于植物化感作用的理论和实践能实现农林业的持续发展和达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近年植物化感作用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植物化感作用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理论和应用,从基本概念到国内外*进展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 本书适合从事农林、环境生态、植物和化学的科技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凯里生物群于1982年在贵州的剑河发现,经近30年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凯里生物群与云南澄江动物群及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共同构成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展现了5.08亿年前繁荣的海洋生物面貌,丰富了中国乃至全球的早期后生生物化石库的内容,是对人类文明知识宝库作出的重要贡献。 《凯里生物群》较系统阐述了凯里生物群的地质背景、沉积环境及埋藏特征,以及生物学组成特征及科学意义;详细介绍了凯里生物群10大门类化石代表分属的纲、门、科、属,以及属、种描述和相应化石图片200多幅。可让读者窥视凯里生物群全貌。该书既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又是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广大古生物爱好者很好的参考书。
本书纳入天然产物分离与化学结构研究(波谱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扼要叙述各类主要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及其结构的近代研究方法及某些全合成与生物合成途径。内容包括植物与中草药的各类化学成分;海洋生物、昆虫激素和信息素,常见的天然产物成分分离方法与结构测定;立体化学,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及主要生物活性,并举例解析。同时,书中注意采纳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许多是作者的学术成果总结。 本书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较新颖的天然产物化学参考书,可供天然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中草药化学、植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植物学与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及中西制药公司有关人员参考。
本书积作者40余年工作经验和总结,较全面介绍了国内外植物无性繁殖技术,其中包括分株、压条、埋条、扦插、嫁接繁殖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及植物的无融合生殖等。本书内容丰富、技术实用、图文并茂、可供广大农、林和园艺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植物学研究工作者和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为《中国植物志》79卷125册(不包括卷)中所有植物类群的中名和拉丁名的总索引,包括中名约65 000条,拉丁名约120 000条。 本书可供植物学、农学、林学、药学和生态学工作者参考。
在中国南方,沿着长江两岸,西起云南,东至江苏,浙江,包括南部的江西、湖南,北部的湖北、安徽等地被称为“扬子地台”的广大区域分布了出露极好的晚前寒武纪地层。这些地层层序连续,岩石基本没有变质,并何存了丰富的生物化石。通过两代人十数年的工作,在晚前寒武纪陡山沱期的岩层中发现了以多细胞生物化石为主的“瓮安生物群”、“庙河生物群”和“蓝田植物群”。瓮安生物群发现于贵州省瓮安县境内,它是以微体化石的形式立体保存于陡山沱组磷块岩中,该生物群包含了众多底栖和浮游的真核生物类型; 该化石生物群是地球早期真核生物多细胞化、组织分化、两性分化和形态多样性的见证,展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以前温暖浅海中早期动物辐射前夕的多细胞生命景观,是地球早期生命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
本书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删除、合并、调整和增补了一些内容,简明、系统地介绍了人体形态(如骨骼、牙齿和活体等)的观察与测量方法,以及一些人体功能与体成分的测量方法。书中所列举的测点和测量项目都是国内外通用的,并均在我国试用过,切实可行。 本书不仅对人类学、考古学、法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工作者有参考价值,还适合于医学、儿少卫生、国防、体育、艺术、工商业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使用。
本书共分为10章。前两章介绍植物检疫的基础,重点阐述了植物检疫的内涵、检疫的必要性和植物检疫的法律依据。第3章和第4章重点介绍了植物检疫的基本程序和检疫监管措施,包括进出境和国内调运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应检物时如何实施检疫,以及在调运的各个环节应如何对这些应检物加强监督与管理。第5章至第7章介绍了植物检疫除害处理、有害生物检疫检验和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检验的方法和技术要点,系统地总结了近些年来植物检疫除害及检疫检验技术研究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成果及其应用前景。第8章至第10章为各论部分,分别列举了代表性的检疫性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的主要特性及其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方法。 本书是专为各级植物检疫机构从事植物检疫工作的行政、技术人员编写的一本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农林高等院校本科及研究生“植物检疫
本书是作者在总结近些年植物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当代国际科学植物园发展趋势,结合近些年植物园建设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写成,内容涉及植物园概论、植物的迁地保育、植物园的科学研究、植物园的科普教育、植物园的植物资源利用、植物园的园林景观与总体规划、植物园的生态旅游、三个生态学分支学科在植物园建设中的应用、数字化植物园的理论与技术思考等。 本书可供从事植物园管理、植物科学研究、物种保育、科学传播、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有关技术、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并可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植物园建设、科普工作和环境保护政策的科学依据。
本书包括绪论、植物区系地理、植被地理以及附录四部分内容。绪论论述了植物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学习与研究的意义,并对重要参考书与重要学术期刊几逆行能够了简要介绍;植物区系地理介绍了植物分类学的有关知识,并阐述了植物区系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植被地理是本书的重点,介绍了植物群落学的有关知识,论述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以及寒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概述了世界主要地带群落交错区的特点、阐明了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附录由被子植物分类学、植物个体生态学、自然保护区学的重要内容组成。本书涵盖了植物地理学有关植物分类学、植物个体生态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群落学、植被地理学以及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内容,系统而重点突出。此外,本书是广泛涉猎与深刻理解当今植被科学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作,力
本书系《中国介形类化石》第二卷。书中系统总结了我国发现的介形亚纲(0stracOda)速足亚目(Podocopina)浪花介超科(Cytheracea)和平足亚目(P1atycopina)小花介科(Cytherellidae)化石属种。本书共分类整理、描述219属1334种,并对这些属种在中新生代的时空分布、演变、生活环境和古生物地理分区等进行了详细讨论。 本书不仅是对我国中新生代非海相、海相浪花介超科和海相小花介科的系统性、历史性总结,而且也为全球洲际中新生代相关的介形类分类、演变、动物群性质及古地理分区等诸问题提供了丰富而系统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我国中新生代内陆盆地及沿海大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勘探提供古生物地层依据,具有应用价值。书后附图版234幅。 本书链接《中国介形类化石》卷(cypridacea和Darwinulacea),内容丰富,查阅方便,可为有关科研、
本书为高等师范院校新世纪教材——《植物学》配套教科书,依据高等师范院校植物学教学大纲,在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内容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学部分和系统分类学部分,共设33个实验。书中介绍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测量技术、细胞结构、种子植物形态结构、孢子植物主要类群的形态结构、种子植物主要科、属的特征和植物标本制作等,以及植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方法,还附有常用植物学实验仪器和常用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 本书可供高等师范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农、林、医药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
《古生物学基础教程》系统阐述了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古生物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门类古生物学、应用古生物学3部分。第1~4章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第5~9章扼要介绍古生物主要门类特征,重点突出地质勘探实践中常见门类化石;第10章对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应用领域进行系统阐述。着重于古生物学中*基本的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系统阐述,并强化油气地质勘探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微体古生物学和能源古生物学应用方面的内容。
本书共分国家珍稀植物、黄山命名植物、主要古树名木和主要观赏植物四个篇目,其中国家珍稀植物篇收录了在黄山境内有自然分布的国家一级重点介绍保护植物5种,二级16种,三级16种,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范围的兰科野生种14种;黄山命名植物篇收录了中名或学名以黄山命名的植物28种;主要古树名木篇收录了在黄山有代表的古树17株;主要观赏植物情况及科研、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我们还根据四个篇目的先后顺序,对部分具有多重属性的植物种类,只在前一个篇目录入,以避免内容重复。如黄山木兰,既是“国家珍稀植物”,又是“以黄金命名植物”,我们只将其收录在“国家珍稀植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