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带领你走进自贡恐龙博物馆。在那里,有瑰丽的龙宫,有探索者们的足迹,有未来的世界名城,还有梦想的延续。本书不仅是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培养情操的第二课堂。
《恐龙探秘》人们对恐龙的迷恋似乎是永无止境的,众多有关恐龙的热门电影和纪录片声称准确再现了这些动物,从而愈加突出了恐龙的魅力。但是这些复原的可靠性如何?它们能够真正反映恐龙世界的新发现或*近的研究成果吗?戴维诺曼的这本小书阐述了从古代神话到现代科学人们解读恐龙的详细历史,着重展现了科学家是如何将解剖学、遗传、法医学,甚至工程设计学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和描绘恐龙的外表特征、食性、运动模式以及相互交流方式的,可谓古生物学研究者和恐龙爱好者的佳作。
本书综合介绍了三叶虫研究简史、三叶虫的生态、保存方式、?集、处理和研究方法以及当前国内外三叶虫研究的动态和水平。将具有内脏器官和体节的所谓尾部,修订为腹部;在其后由背壳愈合而成,又不具内脏器官者,划为三叶虫的真正尾部,摆脱三叶虫身体划分旧传统命名,采用新划分意见。系统介绍了三叶虫外骨骼的形态、内部解剖和器官功能、个体发育和分类沿革。应用数理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三叶虫纲的目和亚目等分类方案进行研究,并系统介绍各级别分类及其代表属的主要特征、地理分布和地质时代,外壳构造演化趋向,三叶虫演化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书中还附三叶虫各主要构造术语中、英文和英、中文对照表。
《古生物学基础实验指导书》系统地介绍了古生物化石的特点,化石的采集、处理,化石的研究方法与应用等古生物实践基础知识,以及古生物重要门类标准化石实验观察与鉴定方法。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指导、作业或思考题、知识扩展阅读材料等。
本书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古生物地层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本书共七章,介绍主要微体古生物门类有孔虫、介形虫、牙形石、硅藻、孢粉、沟鞭藻及疑源类,系统阐述每个门类的基本形态构造、分类、地史分布和演化及古生态,增加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新成果,介绍其研究意义及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各门类化石的样品采集和处理分析方法。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有关中生代鸟类,特别是一些高阶分类单元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记述了包括热河鸟目、会鸟目、孔子鸟目、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83属92种。新生代鸟类部分记述28属32种。共计111属124种。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对一些存有争议的高阶分类单元进行了概要评述。志书还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文献。
本册志书是对2016年12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基干主龙型类、鳄型类和翼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包括29科86属102种(不包括存疑属种和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附有15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书集结了我国奥陶纪地层和古生物研究的一批专家,涉及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化学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定量地层学、生态地层学、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等学科。 本书共汇集了化石图版175个,其中笔石33个、牙形类17个、腕足动物37个、三叶虫19个、头足类25个、几丁虫15个、疑源类9个、放射虫8个、珊瑚9个、层孔虫3个。除了珊瑚和层孔虫主要限于晚奥陶世外,其他门类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奥陶纪,从生物带、生物群落、生物组合的不同角度形成了贯穿奥陶纪的多门类生物地层序列。
本书关键词语: 1.进化论超越圣经神学 即使再好的宗教神学也是双刃剑:虚拟天神,崇尚信仰,既净化心灵也奴化灵魂;虽教化道德良心,却罔顾客观事实。与此相反,进化论以事实为基石,力行逻辑推理,求解自然和生命的真谛及内在规律。古生物学探求生命历史的真实,既是进化论的科学支撑,也是进化论的核心追求。由《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奠基的进化论,已成为科学体系的原理,并彻底解答人文终极追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这便从根本上超越了圣经的臆测。 2.揭示动物界的诞生历程 与圣经妄测动物起源迥异的是,5.6 5.2亿年前的史实显示,生命演化在微观与宏观上皆呈现量变/质变的交替运作,催生3个动物亚界逐级有序地发展成型。 3.寒武纪大爆发谜题新解 新假说揭示:生命基因进化与环境演化契合,引发动物门类的三
本书以构造及盆地演化分析为主线,应用盆—山耦合、平衡剖面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提出了对冲构造体系,进行了一级、二级、三级构造单元划分,确定了江汉平原东部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基底面和基底内幕三套主滑脱拆离面,志留系、泥盆系等为辅滑脱面构成的各种样式的拆离-滑脱构造,建立了六种典型构造组合与复合形成过程模式,结合勘探现实和油气成藏理论,对该区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评价。
本书为全英文版。This book describes China lotus flower's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its distribution, ecological habitat,propagation and cultivation, genetic improvement, cultivar classification system,etc.608cultivars of lotus flower are included,which reflect the collection of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best cultivars in China.712 beautiful pictures would make the book an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techniques , and more readable.
本书覆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领域。部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按年代顺序对从细胞和组织培养的开创性实验到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建立(第1章)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类型;接着,详述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技术,如组织培养实验室应该配置的基本设备(第2章)、常用培养基成分(第3章)和无菌操作采取的措施(第4章)。 第二部分讨论组织培养中植株再生的问题,内容包括细胞培养的建立(第5章)、影响器官发生分化和促进细胞全能性表达的因素(第6章)、诱导体细胞胚胎的发生(第7章)、进行无性繁殖和人工种子生产等。 第三部分讨论细胞和组织培养对植物育种的实际应用。单倍体培养(第8章)、三倍体培养(第9章)、离体授粉培育新的植物杂种或基因型(第10章)、合子胚培养(第11章)和细胞中基因
本书纳入天然产物分离与化学结构研究(波谱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扼要叙述各类主要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及其结构的近代研究方法及某些全合成与生物合成途径。内容包括植物与中草药的各类化学成分;海洋生物、昆虫激素和信息素,常见的天然产物成分分离方法与结构测定;立体化学,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及主要生物活性,并举例解析。同时,书中注意采纳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许多是作者的学术成果总结。 本书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较新颖的天然产物化学参考书,可供天然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中草药化学、植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植物学与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及中西制药公司有关人员参考。
凯里生物群于1982年在贵州的剑河发现,经近30年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凯里生物群与云南澄江动物群及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共同构成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展现了5.08亿年前繁荣的海洋生物面貌,丰富了中国乃至全球的早期后生生物化石库的内容,是对人类文明知识宝库作出的重要贡献。 《凯里生物群》较系统阐述了凯里生物群的地质背景、沉积环境及埋藏特征,以及生物学组成特征及科学意义;详细介绍了凯里生物群10大门类化石代表分属的纲、门、科、属,以及属、种描述和相应化石图片200多幅。可让读者窥视凯里生物群全貌。该书既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又是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广大古生物爱好者很好的参考书。
本书为我国沟鞭藻类化石的首次系统总结,书中对我国2006年以前发表的中、新生代沟鞭藻类属种按*的分类进行了系统厘定、对比和归并。 全书前七章分别介绍了沟鞭藻类的概况,现生沟鞭藻的形态与生活史,化石沟鞭藻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结构、分类、生物群演变及生物地层分带,古生态学以及化石沟鞭藻类与石油形成的关系;第八章为中国化石沟鞭藻类系统分类,共厘定描述沟鞭藻类化石213属(含2新属)13亚属(含3新级次、新联合亚属)990个类型,其中科以上的分类系统描述在我国还是首次。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而新颖。书中附27幅插图、6幅地层分带序列表,化石图版200幅。本书是化石沟鞭藻类学人门及藻类、孢粉学工作者进行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可供石油地质、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参考。
本书涵盖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即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共计32个。实验涉及植物形态解剖学和系统分类学的内容;体现将永久制片和临时装片并用,使传统典型植物材料和常见有经济价值的材料互补,实现方法简明可行之目的,可供灵活选用。书中附有150余幅图片,便于学生理解和绘图。本书还备有野外实习过程中的概要知识以及常见植物的检索表,便于读者参考查阅。 本书可供大中专院校的植物学专业,以及农林牧院校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作教学参考书。
山东是我国地台区寒武纪地层和寒武系第三统、芙蓉统建阶层型剖面所在地区,寒武纪三叶虫十分繁盛,在世界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书详细记载山东寒武系张夏组长清县张夏虎头山至黄草顶等6条地层剖面,系统描述三叶虫5目、41科、152属(亚属)、371种、60未定种,其中有16新属、7新亚属、120新种。长期以来,张夏组(岩石地层单位)与张夏阶(年代地层单位)等同使用,造成很大的混乱。作者经多年的野外考察,证实张夏组的顶底界线在不同的剖面都不一致,张夏组是一个穿时的岩石地层单位,可分为11个三叶虫化石带。按国际地层指南原则,作者新建了寒武系第三统长清阶和济南阶,废弃以往的张夏阶和崮山阶。根据张夏组三叶虫属种地质时限和地理分布,将张夏组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了精确的对比,讨论了寒武纪三叶虫的第三次灭绝
无
《中国长江三峡植物大全》分为上、下卷,书中收编了长江三峡坝库区的维管植物5582种(含种下等级),分隶于242科1374属。蕨类植物按秦仁昌系统排列,裸子植物按郑万钧系统排列,被子植物按哈钦松系统排列,科内属、种则按拉丁文的顺序排列。书中对1863种植物配置了插图。书后附录有以三峡宜昌地域命名的植物53种,模式标木采自三峡宜昌的植物270种。每种植物叙述的主要内容有中文名、拉丁名、保护级别、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主要用途等。植物名称尽量使用了地方习惯用名。对栽培引种的植物,大多数也列出了其原产地。为了查阅方便,编排了两种查阅方式,即中文名和拉丁名便查系列。 本书适用于林业、农业、园林、植物学研究人员,以及从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研究的各界人士参考使用。
《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展望21世纪(导读版)》首先向读者介绍了植物生物技术的背景知识和*进展,当今遗传学、基因组学以及其他各种组学的研究状况,以及目前对于遗传工程的*理解。其后的章节将介绍种质资源的改良和保存、植物育种、种子改良,以及孤雌生殖等方面的科技进展,这些内容都与农业和农业生物技术的短期和长期的成功密切相关,同时为读者深入理解后面关于新科技应用前景的章节提供背景知识。后讨论了如何解决知识产权和社会学及食品安全等问题。 《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展望21世纪(导读版)》内容由相关领域专家精心撰写,包括对取得成果的评述,新的植物生物技术方法、产品在促进经典植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在作物及其产品改良上的应用前景,植物生物技术和实用农业技术之间彼此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植物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