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动物学是一个活跃的学科,每周都有有关新发现了某某化石的报道,而且还不仅是恐龙!这部新版的教材概括了国际范围的古脊椎动物学,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的激动人心的新发型。《BR》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古脊椎动物学这个学科。靠猜测来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轻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崭新的数码和影像方法来探索生命树、宏演化,全球变化以及功能形态学。《BR》 本书的第四版做了全面修订。增加了支序系统学框架及功能和发育方面的篇幅。辅助研读的内容包括:每章要点、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推荐阅读的文献和网址。
本书在对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如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全书分为十章,涵盖了古生物学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trend)、生物灭绝事件(mass?extinction)、系统分类(systematics)、系统发育(phylogeny)和形态演化(morphological?change)等多个方面,以及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有关中生代鸟类,特别是一些高阶分类单元的分支系统学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绍;记述了包括热河鸟目、会鸟目、孔子鸟目、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83属92种。新生代鸟类部分记述28属32种。共计111属124种。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对一些存有争议的高阶分类单元进行了概要评述。志书还提供了较完整的参考文献。
本册志书是对2016年12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基干主龙型类、鳄型类和翼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包括29科86属102种(不包括存疑属种和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附有15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Fifteen years have past since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Chinese Fossil Reptiles and Their Kins was published. Like its first edition, this second edition remains to serve as an introductory manual of the Chinese lower vertebrate fossils and primitive birds for paleontologists and non-professionals alike. This thoroughly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 has incorporated 172 new genera and 219 new species discovered in the past 15 years in China. Most of them came from the materials collected during the China-Canada Dinosaur Project in northwestern China, the Jehol Biota in northern China, the Dashankou Fauna in Gansu, and the Triassic marine fauna in Guizhou. In addition, cladograms are introduced in the new edition, representing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Amphibia,Anapsida, Diapsida, Squamata, the basal groups of Lep dosauromorpha,Archosauromorpha, Crocodylomorpha, Pterosauria, Ornithischia,Saurischia, Aves, and Synapsida. Linnaean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however, is reta
本册内容包括了哺乳动物导论和原始哺乳动物系统记述两个部分。导论部分包括哺乳动物的定义、一般形态学特征、系统发育和分类的基本框架、地理地史分布与环境、哺乳动物年代学等。在形态学特征中特别加入了对岩骨以及中耳形态的介绍,以及使用CT扫描研究颅内、鼻腔、内耳结构等内容。除了基本的哺乳动物分类体系,对哺乳动物一些新的高阶分类单元及其有关的争议内容也做了简要说明。在"中国古哺乳动物研究历史"一节中,记录了一些主要的事件、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研究人员。系统记述部分包括了截至2014年10月在中国境内已发表的、以中生代哺乳动物为主的54属63种,分属于后兽亚纲、真兽亚纲和9个已绝灭的哺乳动物目(摩根齿兽目、翔兽目、蜀兽目、柱齿兽目、真三尖齿兽目、贼兽目、多瘤齿兽目、"对齿兽目"、"真古兽目")。每个模式种均附有图片,
本册志书包括脊椎动物总论和无颌类两大部分,共附有 143张插图?在脊椎动物总论中简述了脊椎动物在“生命之树”中的位置,概述了脊椎动物的骨骼构造与其他主要特征,讨论了现代动物分类学与脊椎动物的分类,介绍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发展简史,并附有28张插图?无颌类部分分为导言和对无颌类在我国所发现属?种的系统记述?导言中简述了无颌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各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与地史?地理分布,讨论了牙形动物之谜,重点介绍了盔甲鱼亚纲的解剖学特征,总结了中国无颌类化石研究历史,并附有21张插图?系统记述部分记述了截至2013年年底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无颌类化石,包括海口鱼目?圆口纲?花鳞鱼亚纲和盔甲鱼亚纲,共18科61属82种,并附有94张化石照片及插图?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
本书为《中国植物志》79卷125册(不包括卷)中所有植物类群的中名和拉丁名的总索引,包括中名约65 000条,拉丁名约120 000条。 本书可供植物学、农学、林学、药学和生态学工作者参考。
山东是我国地台区寒武纪地层和寒武系第三统、芙蓉统建阶层型剖面所在地区,寒武纪三叶虫十分繁盛,在世界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书详细记载山东寒武系张夏组长清县张夏虎头山至黄草顶等6条地层剖面,系统描述三叶虫5目、41科、152属(亚属)、371种、60未定种,其中有16新属、7新亚属、120新种。长期以来,张夏组(岩石地层单位)与张夏阶(年代地层单位)等同使用,造成很大的混乱。作者经多年的野外考察,证实张夏组的顶底界线在不同的剖面都不一致,张夏组是一个穿时的岩石地层单位,可分为11个三叶虫化石带。按国际地层指南原则,作者新建了寒武系第三统长清阶和济南阶,废弃以往的张夏阶和崮山阶。根据张夏组三叶虫属种地质时限和地理分布,将张夏组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了精确的对比,讨论了寒武纪三叶虫的第三次灭绝
《云南植物志》系记载云南地区野生及习见栽培植物的高等植物的专著,共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三大类。小卷记载蕨类植物42科123属762种31变种8变型。对科、属、种特征均有简要记述,并附有检索表;对每种植物的名称(中文证名及别名、拉丁名及片名)、形态、产地、分布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对现在已知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及其用途,也作了简要的记述。大部分种类附有形态特征比较图或植株全貌图,共有图版144幅。
《中国长江三峡植物大全》分为上、下卷,书中收编了长江三峡坝库区的维管植物5582种(含种下等级),分隶于242科1374属。蕨类植物按秦仁昌系统排列,裸子植物按郑万钧系统排列,被子植物按哈钦松系统排列,科内属、种则按拉丁文的顺序排列。书中对1863种植物配置了插图。书后附录有以三峡宜昌地域命名的植物53种,模式标木采自三峡宜昌的植物270种。每种植物叙述的主要内容有中文名、拉丁名、保护级别、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主要用途等。植物名称尽量使用了地方习惯用名。对栽培引种的植物,大多数也列出了其原产地。为了查阅方便,编排了两种查阅方式,即中文名和拉丁名便查系列。 本书适用于林业、农业、园林、植物学研究人员,以及从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研究的各界人士参考使用。
在中国南方,沿着长江两岸,西起云南,东至江苏,浙江,包括南部的江西、湖南,北部的湖北、安徽等地被称为“扬子地台”的广大区域分布了出露极好的晚前寒武纪地层。这些地层层序连续,岩石基本没有变质,并何存了丰富的生物化石。通过两代人十数年的工作,在晚前寒武纪陡山沱期的岩层中发现了以多细胞生物化石为主的“瓮安生物群”、“庙河生物群”和“蓝田植物群”。瓮安生物群发现于贵州省瓮安县境内,它是以微体化石的形式立体保存于陡山沱组磷块岩中,该生物群包含了众多底栖和浮游的真核生物类型; 该化石生物群是地球早期真核生物多细胞化、组织分化、两性分化和形态多样性的见证,展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以前温暖浅海中早期动物辐射前夕的多细胞生命景观,是地球早期生命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
《云南植物志》系记载云南地区野生及习见栽培高等植物的专著。共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三大类。本卷记载种子植物12科140属879种78亚、变种。《云南植物志 第十六卷》对科、属的特征均有简要记述,并附有检索表;对每种植物的名称(中文正名、别名、拉丁名、异名)、形态、产地、生境、分布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对已知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扼要介绍其用途。约有半数种类附有形态特征图或植株全貌图,《云南植物志 第十六卷》共有图版234幅。
本书收集我国分布较广、有价值的和一些外国产的种子植物名称约30000条。名称有拉、汉、英三种文字对照。书后附有汉-拉丁植物科名对照表、英文俗名索引和汉文名索引。 本书可供大学生物系及农、林院校师生,有关科研工作者和外贸、编译人员使用。
中国是木兰科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木兰王国”,有2500多年的木兰栽培历史。大多数木兰科植物树形优美,花大艳丽,高洁典雅,芬芳怡人,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因而具有非常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园林园艺界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20多年来,作者对我国的野生木兰科植物资源及我国有栽培的少量国外种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手资料,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编著而成的。
这书是一本讲述两亿年前海洋生物的科学普及读物。作者以通俗的语言,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三叠纪的海生爬行动物的方方面面——它们在古生代末期生物大灭绝后的戏剧性出现;它们庞大的家族和在中国南方三叠纪地层中的分布;它们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殖方式;它们的生存环境和传播方式等等。书中还简要介绍了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研究历史,含化石的地层分布和特点,与之共生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以及华南在三叠纪不同时期的地层沉积环境。 本书适合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中学和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的化石爱好者列读。
本书是有关中国牡丹品种及品种资源的专著。全书分为9章,介绍了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植物的起源演化、资源现状及遗传多样性,阐述了牡丹品种起源、演化与分类问题的*研究进展,以及牡丹产业发展中应注意的品种策略。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西北、西南、江南三大牡丹品种群及延安亚群、鄂西亚群的历史沿革、品种构成、生态习性、栽培技术、发展前景及主要园艺品种430余种,同时介绍了寒地牡丹的现状与前景。 该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学术观点新颖,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著者又一部有关牡丹研究的具有创见与特色的力作。可供从事花卉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河南省地层古生物研究》丛书是河南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下达的两权价款地质环境类项目——“河南省古生物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部分成果。项目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立项并承担完成。全书分七册。分册:前寒武纪;第二分册:古生代(豫西南地区);第三分册:早古生代(华北型);第四分册:晚古生代(华北型);第五分册:中生代;第六分册:新生代(前第四纪);第七分册:地质环境变迁。该书是一部合500万字的地层古生物专著。 河南省前寒武纪地层发育,古生物化石资源相对丰富。本分册篇为项目综合研究成果,全面汇集、整理了河南省及邻近地区前寒武纪叠层石、微古植物和遗迹化石名单,赋存的岩石地层单位(组)。对河南省元古界发育的多条平行不整合界线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划分为A、B两类。指出A类界面是弧一陆碰撞引发的构造运
本书为我国沟鞭藻类化石的首次系统总结,书中对我国2006年以前发表的中、新生代沟鞭藻类属种按*的分类进行了系统厘定、对比和归并。 全书前七章分别介绍了沟鞭藻类的概况,现生沟鞭藻的形态与生活史,化石沟鞭藻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结构、分类、生物群演变及生物地层分带,古生态学以及化石沟鞭藻类与石油形成的关系;第八章为中国化石沟鞭藻类系统分类,共厘定描述沟鞭藻类化石213属(含2新属)13亚属(含3新级次、新联合亚属)990个类型,其中科以上的分类系统描述在我国还是首次。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而新颖。书中附27幅插图、6幅地层分带序列表,化石图版200幅。本书是化石沟鞭藻类学人门及藻类、孢粉学工作者进行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可供石油地质、地层古生物学工作者参考。
有一种过去叫历史, 有一种怀念叫传承, 细数岁月的痕迹,斑驳纹理历史在目, 描绘生命的线条,曾经过往一一呈现, 历史从未被遗忘,只是你错过了。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鱼化石的知识。
按属或种简要记述生长习性、分布、用途和开花结实特点;着重描述果实的采收,种子调制、种了储藏、发芽前的种子处理、发芽测定、播种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点。参与撰搞的多达70余人,都是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本书融集体智慧之大成,汇科学研究之精华,既总结生产实践的先进经验,又验之于撰稿人的直接知识:记载翔实,描术准确,数据来于实际。每个属或种均配有种子外观图和剖视图,种子发芽进程图。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供植物工作者,园林工作者、院校师生以及基层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参考。 全书共收集了木本植物种子 492属1222种以及54个种以下分类等级,简要记述每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分布、用途和开花结实特点,着重描述果实的采收、种子调制、种子储藏、种子处理、发芽测定、播种等主要生产环节技术要点。
《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精)》以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形式,汲取当代古脊椎动物学 领域*科研成果,系统地勾画了哺乳动物的分类体系和演化历史。 全书共分为16章,除第1章和 第4章是对古生物学中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的介绍外,其余章节则以系统关系图为 主线,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时代范围跨越中生代和新生 代的283种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同时还配有283幅这些动物的原创复原画。 《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精)》适合古生物学爱好者、古哺乳动物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博物馆工 作人员等读者阅读。
本书关键词语: 1.进化论超越圣经神学 即使再好的宗教神学也是双刃剑:虚拟天神,崇尚信仰,既净化心灵也奴化灵魂;虽教化道德良心,却罔顾客观事实。与此相反,进化论以事实为基石,力行逻辑推理,求解自然和生命的真谛及内在规律。古生物学探求生命历史的真实,既是进化论的科学支撑,也是进化论的核心追求。由《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奠基的进化论,已成为科学体系的原理,并彻底解答人文终极追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这便从根本上超越了圣经的臆测。 2.揭示动物界的诞生历程 与圣经妄测动物起源迥异的是,5.6 5.2亿年前的史实显示,生命演化在微观与宏观上皆呈现量变/质变的交替运作,催生3个动物亚界逐级有序地发展成型。 3.寒武纪大爆发谜题新解 新假说揭示:生命基因进化与环境演化契合,引发动物门类的三
《云南植物志》系记载云南地区野生及习见栽培的高等植物的专著。共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了植物三大类。本卷记载种了植物的虎耳草科、秋海棠科、仙人掌科、茶*子科、蔷薇科、榆科、鼠李科等13科85属888种203亚种和变种。《云南植物志 第十二卷》对科、属的特征均有简要的描述,并附有检索表;对每种植物的名称(中名正名、别名、拉丁名、异名)、形态、产地、生境、分布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划已知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其用途也作扼要介绍。半数种类附有形态特征比较图或植株全貌图,共有图版174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