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8个单元,内容包括与观鸟活动有关的观鸟文化、相关的观鸟活动器材使用、户外鸟类分类技巧,以及在户外观鸟时遇到的如何找鸟、如何听声辨鸟等问题,以及鸟类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等。 本书以课本的形式进行编排,除了有知识点,还设计了各种有课程目标的实践活动,以及根据相关的理论要求完成的课程作业,并设计了课程考核的标准。
做一只鸟是什么感觉?在本书中,伯克黑德带领你探索鸟类的各种感官。猫头鹰如何在夜间飞行?火烈鸟如何感受到千里之遥的暴雨?鸻鹬连续迁徙上万千米、雨燕在飞行时休息、几维鸟嗅到泥土中的蚯蚓 援引几十年来鸟类行为学、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成果,本书带领我们深入鸟类的感官世界,探寻这些飞翔的(或者不会飞翔的)精灵的奥秘。
《无脊椎动物学(第2版)》反映近年来动物学研究的新成果,采用了新的分类系统,以综述为主,对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分类等内容进行了介绍,着重介绍动物的生活及进化发展水平。
正如人类社会在各方面的进步一样,科学技术各领域在近20年来所呈现出的面貌是加速发展而不只是发展,动物分类学也是如此。虽然动物分类工作者并未普遍认为这个领域近年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各个方向上不同程度进展的总和却是惊人的。如何使初学者能够更快地了解动物分类学的全貌与现状,并有效率地开展工作,这是一个挑战。本书以“新技术为分类学所用”为原则,整理了动物分类学的传统内容,系统性地介绍了分子系统学等新技术方面的基本内容,同时非常重视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对一些重点内容展开论述。
保罗 劳伦斯 法伯著的《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精)/博物学文化》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科学史教授法伯的博物学史经典著作。通过分析18 世纪末和19世纪初鸟类学这一科学学科的诞生过程,作者阐述了博物学如何在那段时期分裂为多个独立的、专业的分支学科。相较于其他鸟类学史著作,本书跨越了科学内史和外史的鸿沟,揭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细节。 相关推荐 博物学文化丛书(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主编) 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纳博科夫,一位倍受争议的小说家,从默默无闻到享誉世界;一位蝴蝶分类学家,坚守古典博物学的底色,沉寂科学界达半个多世纪,如今终获高度评价。) 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花在自然万物中似乎独特,它不像五谷般满足人们的生存,又不像树木一样可作为木材那样实用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生命科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由编者参考当前国内、外动物学最新的相关教材和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编写、修订而成。全书共分22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无脊椎、脊椎动物在内的共25个门的动物形态学、分类学和生态学,着重反映形态学和分类学最新研究成果。特别设立了无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及动物地理分布三个章节,介绍当前关于动物起源、进化和动物分子进化等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新成果。各章之前设有内容提要,章末设有思考题以供掌握、复习和巩固之用。
大熊猫是我国国宝,也是世界著名的珍贵动物。关于它的前世与今生,至今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曾发现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等大批重要古人类及其遗迹的知名史前考古学家黄万波教授,在数十年遗址考察过程中珍藏并研究了大量的熊猫化石资料,这次在重庆都督乡发现了6件熊猫骨头,又是熊猫研究史上的一个大发现。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进都督,从岩溶地质、古生物、古生态、古文化的视角,用第一手的文字、图片资料记载了都督史前熊猫头骨的整个发现、发掘过程,同时,对史前熊猫的体质形态、自然环境、食物结构等方面与今生大熊猫作了对比研究,为我们揭开了为何在长江都督残留下史前熊猫的奥秘。
在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本教材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学生从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到专家的职业生涯层次,将其内容整合、序化为5个情境、16个任务。 情境l:动物细胞培养的准备工作,包括动物细胞培养常用设备和器材的使用与保养,动物细胞培养用品的清洗、包装和灭菌,动物细胞培养液及培养用液的配制三项任务; 情境2:动物细胞培养,包括动物细胞的取材与分离、动物细胞的原代培养、动物细胞的传代培养,动物细胞的常规检查四项任务; 情境3:动物细胞的冻存和复苏,包括动物细胞的冻存和动物冻存细胞的复苏两项任务; 情境4:病毒的细胞培养与鉴定,包括病毒的细胞培养和病毒的鉴定技术两项任务; 情境5:单克隆抗体制备,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及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单克隆抗体的
你是否知道羽毛绚丽的山雉善走却不能久飞,头部翠绿的野鸭竟然是除番鸭外所有家鸭的祖先,貌似热情奔放的火烈鸟并非生下来就有一身红色的羽毛? 除了课本上能学到有关鸟类的简单知识,你还能从哪里了解这些千奇百怪的小生灵?也许你不能去实地探索它们的秘密,也许你知道某些鸟类濒危珍稀却无缘看见,而 咕咕啾!浙江鸟类笔记 正好带你探索鸟类生活密码。绚丽多彩的手绘图与简练又不失幽默的文字,向你展示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小精灵,带领你们走近这些与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生命。
好莱坞很奇幻的想象,都无法与自然选择的奇观相提并论,本书将带你见识生物圈里那些身怀绝技、怪癖十足、残忍却又迷人的奇特角色:连续五年不吃不喝的缩头水虱,在海参肛门里反客为主的隐鱼,被砍掉任何部位都能复原的钝口螈,激情至死的袋鼩……它们上演了无数刺激、烧脑的生存戏码,令本书充满让人折服的生物智慧。同时,书中穿插了大量可爱又令人毛骨悚然的精美插画。作者马特·西蒙是有名科技杂志《连线》的专栏作者,他天才的故事视角和机智的洞察力,使得本书成为近年来十分新潮的趣味生物读本。
曹军平等编著的《动物微生物》是全国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本教材按照高职高专教育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紧扣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要,采用项目化、模块化、任务化的编写格式,图文并茂,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适用性和生动性,而且在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基层单位适用的新技术。《动物微生物》共分7个项目25个模块,主要内容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8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及相应的检验技术;主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和防制;免疫基础知识及检测技术;微生物应用技术等。《动物微生物》适用于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兽医专业、畜牧专业、动物防疫检疫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也可作为基层畜牧兽医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并可供畜牧兽医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参考。
我国辽宁省自然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境内河流和湿地纵横而繁多,分布有两栖动物6科8属15种。鉴于国内对无尾两柄类蝌蚪的研究时间短和专门深入研究少的实际,本书作者以近年来在辽宁各地采集的蝌蚪标本和室内研究资料为基础,系统整理撰写成《辽宁蝌蚪研究》一书。 本书共分四章,概述了蝌蚪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详细描述了辽宁省12种蝌蚪的外形、口部及口腔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了其进化和生态形态学特点。为便于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和种群监测,进行保育研究,还专门介绍了蝌蚪采集固定技术及蝌蚪量度和l21部及口腔形态描述语与研究方法。 本书可供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部门和人员,高等学校生物学相关专业师生及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科技人员参考。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第四版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包含绪论、资料的整理、资料的统计描述、常用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次数资料分析——x的平方检验、直线回归与相关、多元线性回归与多项式回归、协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试验设计、常用生物统计方法的SAS程序等内容,介绍常用的、基本的、重要的试验设计方法和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以及相应的SAS程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叙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步骤完整,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动物科学类各本科专业生物统计课程的教材,对于动物科学研究工作者也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本书讲述了各种模式生物基因组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与人类基因鉴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研究模式生物基因组的不同方法,如突变研究、cDNA 达图的构建、原位杂交和比较基因组(在基因和核苷酸水平)分析。这一切都将有助于我们对人类基因组的认识。在探索所有生物基因组进化的连续性和变异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阐明基因结构和演化、调控序列的结构和功能、内含子的进化以及基因功能方面,比较基因组学更有其特殊的价值。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科研人员参考。
《常见野鸟图鉴 . 北京地区》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近日出版,是自然之友野鸟会(早期名为 “ 观鸟组 ” ) 2001 年出版的《北京野鸟图鉴》的升级版, 12 年之后再版亮相,面貌一新,书中介绍北京常见 315 种鸟类,包括 700 多张图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秘书长张正旺称之 “ 兼有科学性、观赏性和实用性,是一本出色的观鸟图鉴 ” 。 此书是继《教你认识北京的植物》、《自然北京无痕游》出版后,自然之友*推出的一本自然科普类书籍。该书将带你了解代表华北地区北京的鸟类概况,通过图鉴,可以清楚地知道一年四季北京地区都有哪些鸟类,他们的特征、分布器情况、事宜观鸟时间以及怎样才能观赏到候鸟壮观的迁飞!
本书在参考国际流行的动物生理学教材,充分吸收动物生理学发展的新概念、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教学成果和教学理念,以调控和功能协调为主线,来组织结构体系。全书共分三部分,分别阐述了动物生理学基础、生物控制系统、机体功能的协调。本书兼具先进性、科学性、启发性和教学适用性的统一,突出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本书适用于高等农林类院校相关专业如畜牧、兽医、养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经济动物、野生动物保护等专业的本科学生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