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是人类学进入现代科学研究阶段的开端,是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在人类学领域的核心应用。本书基于作者所在团队在分子人类学领域三十多年的研究以及对学科逻辑的理解,对分子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了总结。首先,对分子人类学的诞生过程、各类遗传标记、测序技术、数据分析过程、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论以及此前研究得出不完善或错误结论的原因等议题进行了说明。其次,描述了分子人类学在古今人群起源演化过程、语系集团人群演化过程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应用前景。后,讨论了分子人类学出现以来关于东亚地区智人不同分支群体演化过程的一些探索和进展。本书可供分子人类学、人类遗传学、生物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本书是国内*部人类学专业的大型导读书籍,也是一本配合人类学教科书的方便的教辅读物。 本书内容广博,兼收并蓄,梳理了人类学主流理论流派的脉络,记录了人类学田野方法的进展状况,对语言与沟通、社会性别、婚姻家庭、族群与政治、宗教与教育、民族志与文化撰写、影视手段与应用等人类学具体研究领域的典范作品及*研究成果作了汇编或予以评介,从而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及理论蕴含与现实价值。 本书多篇文献属国内首次译介(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致中国读者信函书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天文历法遗迹和遗物材料的系统化,从距今10万年前开始记录月相起到公元前建立世界上*完善农历的进化过程,正在透过重重遗忘的烟云而在第二册中呈现出端倪。它不仅以大量而系统之考古学证据验证了;这是地球上唯_的独自由人类原生认识起步而持续自我进化到的天文历法科技体系,其中有其独创的且在此十万年中成谱系进化的数学基础和计算工具,天文观测设施和手段;天文历法信息收集、储存、处理、表达方式和一手段,文字和逻辑体系;而且以呈五阶段演变的实物证据链;将这十万年的天文历法科技史由远及近地划分成这样几个时代:(1)距今10万 9000年的阴历和物候历时代;(2)距今9000 7500年的原始四分术发生而构建阳历的时代;(3)距今7500 6000年的阴历与阳历结合成初级阴阳合历的时代;(4)距今6000 4600年的推行五行历的时代;(5)距今4600
本书颇具原创性地介入了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之中,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现代性所奠基的二元对立(主体与客体、自然与文化、人类与非人类……)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我们的“现代”社会从来没有按照支撑其世界表征系统的宏大分界来运作:一方面是自然,另一方面是文化,两者根本对立。事实上,现代人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制造杂合体,那些既属于自然又属于文化之物。在此意义上,拉图尔的这本科学人类学著作告诉我们,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信仰。 基于此,拉图尔 匠心地以“科学论”的工作为基础建构出一种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并发展出一种对称的人类学。他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
本书是《临床药学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15章,章为概论,简要介绍细胞因子基础知识与临床研究现状,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方法,疗效与不良反应分析,细胞因子治疗作用机理等;第二章至第十五章分别介绍神经生长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干细胞因子、血小板生成素、血管内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长因了等,共十余类二十余种阐释其外研发、临床应用与疗效分析,尤其是细胞因子单用和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疗效比较的详细资料。书中将外临床应用细胞因子不同剂量与给药方法,治疗各种常见病与多发病临床病例归纳为表格100多个,各章后均附有中外文参考文献,全书有出处的参考文献千余篇,是一本专供临床医生应用、针对
《中国植物志:8卷兰科(2)》内容主要包括:兰科、兰亚科、三、树兰族、(十二)香荚兰亚族、香荚兰属、大香荚兰、台湾香荚兰、肉果兰属、肉果兰、矮小肉果兰、血红肉果兰、山珊瑚属、毛萼山珊瑚、山珊瑚、直立山珊瑚、蔓生山珊瑚和倒吊兰属等等。
《生命系列·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里,作者把人类的23对染色体形象地比喻为人类这个物种的23章自传,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资料,从每一对染色体上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基因,分23个主题,向非生物专业的读者生动而系统地介绍了基因在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疾病等过程中的作用;基因在生命进化过程中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对人类的影响——自私基因的理论、两性)中突的理论,等等;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基因对于人的智力、性格、行为的决定作用;遗传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滥用),和这些应用所面临的伦理问题;遗传学知识对于哲学的影响,等等。
我们的身体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奇妙。本书借用现代科技,精美地展示出一般人很少能见到的 为精彩的人体微观图像。人体的微观元素是如此地迷人和壮观,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大脑、细胞、血液、荷尔蒙的各种细节,甚至还有我们体内的病菌和药物治疗过程。 这些迷人的图像不仅是视觉的享受之旅,还可以 为直观地了解科学背后的奥秘。阅读本书,我们将了解到,我们体内的白细胞是如何杀jun的,人体激素如何作用,我们手臂上的细微毛发以及体内癌细胞如何活动,或是神经末梢的形状有多么奇妙。图书以显微摄影技术探索科学与人类美妙的身体构造,并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解释了每幅图片后的科学,让我们了解人体内在之美。 本书展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 妙统一,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聚焦于身体和性别的物质性和述行性。巴特勒在《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中引入“征引”、“复现”等重要概念,厘清了她首次在《性别麻烦》中提出并引起广泛争议的“性别述行”理论。通过解读柏拉图、伊瑞葛来、拉康、弗洛伊德、德里达等人的相关论述,以及威拉·凯瑟和詹妮。利文斯顿等人的文学文本和电影作品,本书详细考察了霸权话语如何形构了身体、性别和性属,揭示了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排除、错综复杂的身份认同及其不确定性。巴特勒还在书中提出了诸多尚未解决的议题,这意味着身体政治将进入一个更具开放性的话语空间。 巴特勒认为性别的规制力是一种生产力,它具有生产它所控制的身体的力量。性别是被强行物质化了的理想建构--它不是身体的简单事实或静态状况,而是一个过程,
人类起源神话指以探索人的产生为主要目的的神话。这本《中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研究》由王宪昭著,以我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类型研究和母题研究为切人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解析和阐释。首先阐述了人类起源神话的界定、生成、特征以及与之相关氏族、部落、民族、母题等基本问题。认为 母题 是神话叙事过程中自然的基本元素,它们可以在神话的各种传承渠道中独立存在,也能在其它文体或文化产品中得以再现或重新组合。母题是各民族神话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特定单位,具有明显的方法功能。根据我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母题统计数据和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中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研究》对神或神性人物造人、孕生人、化生人、变形为人、婚配生人、感生人和人类再生等七大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
也许可以说,组成人类基因组的 23 对染色体的图谱绘制是新世纪*重大的科学发现,它提出的问题与它解答了的问题同样多。这些问题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对疾病、寿命和自由意志的思考方式。这些问题将影响你的后半生。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突破会有什么后果?《基因组 : 人类自传》在这方面提供了超群的洞察力。通过在每一对染色体上选择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并讲述其故事,马特 里德利叙述了我们这个物种及祖先从生命出现之初到未来医学边缘的历程。他探讨了由于基因组的图谱绘制而出现的科学、哲学等问题,这将帮助你理解这个科学里程碑对你、对你的孩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本书颇具原创性地介入了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之中,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现代性所奠基的二元对立(主体与客体、自然与文化、人类与非人类……)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我们的“现代”社会从来没有按照支撑其世界表征系统的宏大分界来运作:一方面是自然,另一方面是文化,两者根本对立。事实上,现代人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制造杂合体,那些既属于自然又属于文化之物。在此意义上,拉图尔的这本科学人类学著作告诉我们,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信仰。 基于此,拉图尔 匠心地以“科学论”的工作为基础建构出一种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并发展出一种对称的人类学。他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
本书是云南禄丰地点的禄丰古猿化石研究的系统总结。全书共分为6章。前言中简述了禄丰古猿的发掘和研究历史。章介绍了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地层及其年代。第二至五章分别对丰富的禄丰古猿颅骨、下颌骨、牙齿和肢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广泛的比较,从而得出禄丰古猿在形态上不同于西瓦古猿等同时代的古猿和现代猩猩,而在一系列衍生特征上相似于南方古猿类,并且在颅骨和股骨的形态上显示出直立行走的倾向,因而禄丰古猿可以被认为是人科的早期成员。在第六章中首次总结性地明确提出禄丰古猿属的特征和禄丰古猿在人猿超科分支系统中的地位,并探讨了禄丰古猿的摄食活动、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 本书可作为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博物馆等从事古人类学、古生物学、历史考古学、地质和环境等学科的研究、教育和科普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是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2006年以来与北方古代人群DNA研究有关的博士论文汇编。书中首先简要介绍了古DNA研究的原理、方法与现状。然后重点阐述了本实验室关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古代人群(山普拉遗址、圆沙遗址和尼雅遗址)、内蒙古中南部古代人群(朱开沟墓地、将军沟墓地、饮牛沟墓地、新店子墓地、城卜子遗址、一棵树墓地和砧子山墓地)、青海辽宁山西地区出土古人骨(青海喇家遗址、辽宁喇嘛洞墓地、山西虞弘及夫人墓)、拓跋鲜卑人群(东大井东墓地和七郎山墓地),以及辽代契丹人群(萧和家族墓地、商都辽墓、尖山辽墓、耶律羽之家族墓地、吐尔基辽墓和山嘴子辽墓)的线粒体DNA研究内容。对这些地区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起源、迁徙、基因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