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撰写了在国内首次提出建立激光诱发电位的方法,采用可调半导体激光器提供连续输出的灼烧感痛温觉刺激,采用固体染料激光器提供脉冲输出的冲击感痛温觉刺激,对人手背中心进行刺激,提取激光诱发电位,作为镇痛程度评估指标,结合基于小波多尺度分解与重建的激光诱发电位快速提取方法,既能稳定客观地量化监测疼痛程度,又降低了受试者的痛苦。疼痛激光刺激器性能稳定,无创,量化可调,体积小,便于操作,可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刺激疼痛发生和疼痛机制基础研究。
有机光功能材料与器件在信息、工业、国防、医疗等各个行业都有重要的应用,是未来光子发展以及国际高技术竞争的重要阵地。本书重点介绍了有机光功能材料及其在激光器件方面的应用,从光功能材料的发光机理、激发态过程及激光基础理论出发,讨论有机微纳激光发展现状和未来的激光显示应用。
本书对光纤激光器理论模型与仿真算法进行全面归纳总结,并基于SeeFiberLaser软件进行仿真和优化。本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光纤激光器基本知识、连续光纤激光器理论模型与仿真算法、脉冲光纤激光器理论模型与仿真算法、单频/窄线宽光纤激光器理论模型、特殊光纤激光器理论模型与仿真算法、SeeFiberLaser主要功能与使用技能、基于SeeFiberLaser的光纤激光器仿真与优化。
本书是作者多年关于波导非线性光学器件研宄成果的总结,主要对波导非线性光学器件进行了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描述,包括相关基本概念、理论分析及器件设计、制作技术、专用器件的实现和应用,先进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兼备。本书内容包括综合的背景介绍和现有的光波导、光学非线性、非线性光学相互作用、非线性光学器件设计及量子讨论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另外,本书还重点阐述了关于波导非线性光学器件所需的制作技术,包括铁电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波导制作技术和用于准相位匹配结构制作技术,后讨论了一些专用波导非线性光学器件的实现和应用。
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王中林教授研究组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首次提出。在人机界面、主动式传感器、主动式柔性电子学、微型机器人、智能电子签名、智能微纳机电系统以及能源技术等领域中,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书介绍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的物理原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器件单元的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共分11章,包括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导论、纤锌矿结构半导体材料中的压电势、压电电子学基本理论、压电电子学晶体管、压电电子学逻辑电路及运算操作、压电电子学机电存储器、压电光电子学理论、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在光电池中的应用、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在光电探测器中的应用、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对发光二极管的影响、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在光电化学过程和能源存储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为 聚集诱导发光丛书 之一。 聚集诱导发光 是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的原创性概念,开辟了发光材料的新领域。目前,全世界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0个研究单位的科学家进入该领域。聚集诱导发光在基础科研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从聚集诱导发光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全面概述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为聚集诱导发光研究的方方面面做好基础铺垫,引领广大读者对聚集诱导发光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本书中的诸多实例也可激发初学者对聚集诱导发光物理机制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并开拓其科学视野。本书有助于发光材料领域的学生和年轻学者对聚集诱导发光的研究进行全面了解,以便他们更好地开展专业领域方向的研究。
迄今为止大多数可穿戴传感器的开发都是基于电学传感器。这些电学传感器通过测量电阻、电流和电压等电学性能的变化获知外部信号,它们普遍都对电磁干扰很敏感。光纤布拉格(Bragg)光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光学器件,它在光纤光栅传感应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光纤光栅传感器具有抗电磁干扰、尺寸小、重量轻、耐温性好、复用能力强、灵敏度高等优点,早已成功地应用在航空、航天、化工、电力、船舶、煤矿、土木工程等各个领域,国内近些年来我们首先将其应用于体温、心音、脉搏、血压等可穿戴人体生命体征的测量中。《智能穿戴光纤与光子集成》共分为9章,由浅入深具体介绍了可穿戴光纤光栅人体温度和心动传感、光纤光栅解调光子集成、光波导耦合器、光栅耦合器、阵列波导光栅、光电探测器以及光子集成芯片解调等,《智能穿戴光纤与光子
面对化石燃料的日益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太阳能由于无污染、储量大、无地域限制等优点,备受科研人员的青睐,而光伏技术则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太阳能电池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本书围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讲述了太阳能与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知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并且从光阳极、对电极以及电解质三个方面介绍了改善电池性能的途径,*后对新型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结构和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进行了相应的总结。
本书提出微波光子多学科协同设计思想与方法,首先从微波光子的跨域交叉融合出发,分析了其多学科特点,探讨了微波光子多学科协同设计的技术挑战;接着,基于微波光子多学科设计的内涵,将需求-功能-逻辑-物理(RFLP)系统工程论方法引入微波光子系统的设计中,形成了基于RFLP的微波光子系统仿真设计的一般方法。同时,深入研究了微波光子器件、处理单元和系统的建模方法,阐明了微波光子跨域特点和时空频多维映射原理,并以微波光子干涉仪系统模型为例,详细阐述了多学科协同设计和建模仿真的思路及方法;最后,本书探讨了不同专业工具所建立的异构模型的统一封装方法,并针对微波光子跨域带来的海量数据处理问题,探讨了多核心、多进程分布式并行计算方法对仿真效率提升的有效性。
本书为 聚集诱导发光丛书 之一。本书邀请了数十位相关研究方向的学者,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在光电器件开发中的应用。本书是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的系统归纳和整理,对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内容主要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经典AIE材料及其OLED器件、聚集诱导延迟荧光材料及其OLED器件、基于空间电荷转移的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及其OLED器件、基于AIE材料的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OLED(WOLED)、圆偏振AIE分子、太阳能集光器和电致荧光变色器件。
本书从有机薄膜晶体管的发展历程、器件结构与原理、材料种类、器件性能及应用等方面对这种新型的有机电子器件作了较全面的论述。重点梳理了作者及国内外同行在有机薄膜晶体管有源层及介电层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涵盖小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液晶材料、介电材料、材料计算模拟、有机单晶材料的发展与生长方法等。系统阐述了提高有机薄膜晶体管器件性能的各种方法。
本书主要介绍了现代激光光谱的基本原理、高级激光光谱测量技术、典型光谱仪器或系统中的主要核心器件、激光光谱信号处理方法和算法、激光光谱分析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成果、激光光谱信号采集方法、激光光谱仪器评价指标和误差分析等。
本书以基于激光熔覆的铸铁装备表面修复再制造研究为主要内容,采取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激光再制造方法及工艺过程进行探索,解决其中涉及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对基材修复区、结合区等各典型区域的显微组织特性及其转变、驱动机制和工艺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等进行研究;分析修复区结合强度及局部断裂韧性;探索激光工艺参数对基体石墨及环境相的影响机制并对工艺进行优化。基于研究成果,形成针对灰铸铁材料表面的激光熔覆修复方法和工艺,为铸件装备表面的缺陷修复和改性再制造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微纳光子器件是光子集成系统的核心元件,应用于通信和计算机系统,可降低系统的功率消耗、减少信号串扰、改善系统的安全性。本书主要介绍了集成光子系统中的硅基混合集成激光器、硅激光器、集成锁模激光器、光放大器、微环谐振腔光开关器件的结构与运行原理;对部分器件的制作工艺作了介绍;引入了新近报道的光子集成硅基激光器和光放大器,如硅、铟镓砷磷混合激光器、拉曼激光器、单块量子点激光器和硅基混合放大器、拉曼放大器和高增益布里渊光放大器的结构、原理;介绍了多种微型光网络和芯片光网络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法和技术;对掩模版设计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量子级联激光器(含超短脉冲量子级联激光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放大器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还介绍了量子点激光器、半导体量子点单光
本书研究光纤陀螺误差特性测试、建模与补偿等方面的若干重要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光纤陀螺测试程序与方法、舰用光纤陀螺误差特性及长期稳定性、Allan方差改进方法、光纤陀螺信号降噪处理方法、舰用光纤陀螺温度特性测试及补偿技术,涉及光纤陀螺信号分析方法、测试方法、误差特性、补偿方法等方面。
本书是光电子和光子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光的波动性、介质波导与光纤、半导体学与发光二极管、受激辐射器件 光放大器和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和图像传感器、光的偏振和调制等。每章除基本内容以外,还给出了一些附加专题来适当介绍先进技术和产品化光电子器件的实例,扩大和深化读者对基本内容的理解。本书力求采用尽可能少的数学推导而强调通过物理概念来说明原理,提供了许多例题和习题,使得基本概念与实际器件相联系。已根据采用此经典教材授课的一些教师的反馈意见,对书中内容进行了少量勘误。
随着LED照明技术的迅速发展和LED灯具的规模化应用,对LED驱动电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书结合近年来该领域的技术进展,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千变万化的LED驱动电路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架构,并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主电路、电磁兼容、功率因数校正、反馈控制、调光调色等模块的原理与设计方法,进一步介绍了基于模块组配的LED驱动电源整体集成设计,还介绍了电源去电解电容方案及整体效率优化设计方法,以引导读者通过搭积木的方式,迅速提高对LED驱动电源的分析解剖能力和设计优化水平。
本书围绕聚酰亚胺材料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介绍了聚酰亚胺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材料性能调控方法以及聚酰亚胺合成途径与控制因素。然后从电子封装、液晶显示、柔性有机发光显示、光学薄膜器件、有机信息存储器、柔性传感器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聚酰亚胺在光电器件应用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在相关领域聚酰亚胺材料研究和开发的最新进展。
集成光电子器件以集成光电子技术为基础,采用与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制造工艺完全兼容的工艺制造而成,具有光处理与传输功能的器件,是实现大容量、高速率信息传输的关键。“集成光电子器件制造学”是介绍支撑及引导光电子发展的基础学科,本书是其配套学习教材,以案例示教,重在实操,巩固理论学习和加深理解。本书共三篇13个案例,第1篇主要介绍典型无源和有源光电子器件/芯片的设计及其优化,包括平面光波导设计及优化、平面光波导分路器芯片设计及优化、波分复用/解复用芯片和可调光衰减器设计及优化;第2篇主要介绍集成光电子器件的制造技术,包括二氧化硅光子集成技术、绝缘衬上硅光子集成技术、磷化铟光子集成技术和绝缘衬上铌酸锂薄膜光子集成技术;第3篇主要介绍集成光电子器件封装、测试与可靠性,包括光波导芯片与光
本书针对基于激光的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和测距技术进行系统介绍。全书主要内容: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时间频率的基本概念、基本时间同步协议等;第2~4章,阐述光纤时间频率传递技术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及发展概况,主要包括光纤时间同步技术、光纤微波频率传递技术和光纤光学频率传递技术;第5章,介绍星地激光时间传递及基于飞秒光频梳的测距技术;第6~8章讨论了前瞻性的量子时间同步技术,分别为基于频率纠缠光源到达时间测量的量子时间同步技术,基于平衡零拍探测和飞秒光频梳的量子优化时延测量技术。
1969年,贝尔实验室的S.E.Miller首次提出了“集成光学”(integratedoptics)的概念,从此揭开了光子器件集成化研究的序幕。在过去几十年,光子集成相关理论以及制备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书首先介绍了光波导基础理论(第一章)、光波导器件数值模拟技术(第二章、第三章)等。人们也研发了基于各种材料的不同光波导结构,适用于不同场合的需求。本书在第四章则对各类光波导(包括最新发展的硅纳米光波导等)基本特性以及相关制备工艺进行了介绍。光纤通信的兴起,为集成光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充分驱动力和无可比拟的契机。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已经研制出一系列用于光通信的高性能集成光子器件。除了长距离光纤通信系统以外,光纤到户(FTTH)接入网掀起了光纤通信发展的新一轮机遇。因此,在第五章,本书重点介绍了针对光纤到户系统需求的新型
本书详细介绍了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所涉及的原理及相关应用,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的原理,包括飞秒激光与物质(介质)相互作用的原理,飞秒激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输理论,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的机理及特性等;第二章主要介绍飞秒激光技术,包括飞秒激光的产生与发展,飞秒激光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等;第三章主要介绍飞秒激光光束整形技术,包括时域聚焦脉冲整形(技术)、狭缝整形等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飞秒)微纳加工中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