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RTK测量技术实用手册》系统阐述了GPSRTK测量内容,包括:RTK的产生、定义、特点、原理、误差与精度、技术设计、坐标和高程转换、基本操作、各类工程中的应用、道路放样及网络RTK技术等。 本书可供GPSRTK测量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测量专业学生实习、广大测量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卫星导航定位原理(高等学校测绘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规划教材)》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目前世界上的四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以统一的思想论述了GNSS的基本理论、导航定位原理、数据处理方法。结合作者多年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践,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全书共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概论、坐标与时间系统、GNSS卫星信号、卫星轨道运动、基本观测量与误差分析、单点与差分定位原理、基线解算模型、控制测量与网平差,以及参考站网络系统等。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交通土建、农林水利、地质矿产、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部门从事勘测设计、信息系统、位置服务与导航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首先介绍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历程,然后对一些常见的软件无线电平台进行详细的介绍(第1章);其次介绍软件无线电技术中的主要理论,包括信号采样理论、多速率信号处理技术、数字滤波器技术以及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等(第2章);接着,针对 GNU Radio软件无线电中的软硬件平台进行详细的介绍(第 3章),并给出GNU Radio软件无线电系统环境在 Ubuntu上的安装与测试方法(第4章);随后,介绍 GNU Radio中的附带工具和功能软件,重点介绍 GRC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使用 GRC和 Python来开发通信系统(第 5、6章);在此基础上,本书还详细分析基于 C++语言来开发信号处理模块的问题(第7章),同时对 QPSK and amp;GMSK调制方式、OFDM无线传输以及 MIMO技术的 GNU Radio仿真实现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第8章);最后,本书对常见的基于 GNU Radio的软件无线电科研项
本书系统介绍了光纤陀螺惯性系统在研制.测试、试验及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全书共分为13章,前3章对光纤陀螺惯性系统及其常用的光纤陀螺仪与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性能特点等进行了概述,后10章针对光纤陀螺惯性系统不同的产品类型与用途,较全面地论述了其在工程化设计、制造、测试、试验等过程中的相关技术。全书涉及了光纤陀螺捷联惯性测量组合、光纤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光纤陀螺捷联惯性组合导航系统、光纤陀螺捷联航姿系统、解析式光纤陀螺寻北系统及光纤陀螺定位定向系统等产品类型,并论述了光纤陀螺惯性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设计与试验及其在空间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本书技术研究内容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可供从事光纤陀螺惯性系统及其他新型惯性系统技术研究、产品研制与应用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高
本书针对城市环境下卫星定位信号受到遮挡而不能准确定位的实际问题,系统阐述了而向车辆定位的数字地图模型及其空间数据库生成的理论,建立了地图匹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参数校正的方法,分析了数字地图的构建模型、数据质量对车辆定位效果的影响规律,以香港消防处第三代车辆调派系统为典型应用案例,详细介绍厂GPS/DR/MM车辆组合定位系统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际应用情况。
本书全面分析了GNSS完好性的根源和本质;深入研究了解决GNSS完好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全局高度提出了三级GNSS完好性监测的完整理论体系,构建了GNSS完好性监测综合评估系统架构,分别应用质量控制理论、信号分析理论和一致性检测理论实现全球系统级星座完好性监测、区域增强级信息完好性监测和终端应用级用户完好性监测;提出了基于质量控制的GNSS星座完好性综合评估方法;设计和实现了GNSS信号质量伺服天线跟踪监测系统;改进了快速随机抽样一致完好性监测方法;在GNSS完好性监测性能增强技术研究方面着重分析了终端用户接收机在有其他冗余信息可进行差分时的GNSS完好性监测方法及辅助性能增强技术;同时也开展了GNSS姿态测量领域的完好性监测研究。
本书系统地介绍惯性技术的基本概念;惯性器件及系统的分类、发展史、应用和发展趋势;经典陀螺的理论基础、工作原理和分类;光学陀螺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振动陀螺的原理及其应用;加速度计;导航系统基本原理、特点、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惯性测试技术;发展中的惯性技术等内容。
本书紧密结合Kalman滤波理论在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的应用,系统地介绍了Kalman滤波基础理论及**发展。内容主要包括Kalman滤波基本理论、实用Kalman滤波技术、鲁棒自适应滤波、联邦Kalman滤波、基于小波分析的多尺度Kalman滤波和离散非线性系统滤波等。《BR》本书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介绍理论基础上,还融入了作者及其他研究者的实际应用成果,理论与实践并重。《BR》
本书共包含7部分内容,包括:绪论,捷联惯导惯性系对准方法研究,典型环境下惯性系对准方法的应用研究,惯性系动基座对准实验验证,惯导系统误差转动抑制机理研究,惯导系统误差转动抑制实验研究,结论与展望等方面内容。
全书共12章,第1章综述了GNSS、INS和GNSS/INS组合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第2、3章分别介绍了卫星导航和惯性导航的基本知识;第4章详细介绍了原有GPS信号的特性,并着重介绍了GPS现代化、GLONASS、Galileo等的基本情况;第5、6章介绍了GNSS天线和接收机设计;第7章分析了GNSS数据误差,着重介绍了多径问题及其消除方法;第8、9章分别介绍了差分GNSS和GNSS及GEO信号完好性等内容,第10章重点研究了卡尔曼滤波,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卡尔曼滤波实现方法;第11章对惯性导航系统的主要误差进行了深入分析;第12章系统研究了GNSS/INS组合的原理及数学建模、性能分析等内容。
本书对多模GNSS融合精密单点定位的理论与实现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详细推导了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的观测模型和随机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解方法;发展并建立了单频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型,提出了一种利用GLONASS观测数据自主识别GLONASS卫星频率信道号的方法;进一步将GPS/GLONASS双系统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拓展到GPS、GLONASS、BDS和Galileo四系统组合,并进行了软件实现与结果分析;*后将多系统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应用到对流层水汽三维层析中,验证了多系统组合定位的优势。
传递对准是采用主惯导系统的输出信息对子惯导系统进行运动参数匹配,实现其初始对准的方式。《传递对准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惯性导航系统理论及其在海、陆、空、天各领域载体上的应用,系统地介绍了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数学描述、传递对准机理与匹配模式、传递对准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传递对准状态估计与可观测性分析方法、基准信息传递误差的影响与校正以及传递对准精度评定方法与应用实例分析等内容。 《传递对准理论与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人员参考。
汤勇刚、吴美平所*的《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 联惯导组合导航方法研究》以地面车辆和水面舰艇等 中低动态载体的导航为背景,以卫星导航系统和激光 陀螺捷联惯导系统构成的组合导航系统为主要研究对 象,提出在卫星导航/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系统中充分利 用载波相位时间差分信号以改善系统的性能,并对涉 及的主要理论问题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基于GPS类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和新导航技术的出现,后GPS和GPS后时代的卫星导航系统率先提出和探讨了后GPS和GPS后时代的卫星导航系统向何处去的发问。内容涉及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的融合技术;空间卫星导航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局域传感网的合作和增强技术;多频多星多模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的兼用和互用技术;室内和室外的无缝导航技术,以及入向通信定位和双向通信定位新导航体制等。 后GPS和GPS后时代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供从事和关注导航和通信的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工作者在开展导航和通信技术学习、研究、开发和应用时参阅。
吴苗、朱银兵、李方能、许江宁编著的《无线电导航原理与信号接收技术》主要阐述了无线电导航基本理论、系统定位误差理论和多种不同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及信号设计以及无线电导航信号接收处理的关键技术。全书分为四部分。共8章。第1、2章为部分:阐述了导航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础。第3章为第二部分:深入研究系统定位的一系列误差理论。第4~7章为第三部分:结合无线电导航的信号测量原理,有针对性地对直线、圆和双曲线等无线电导航系统原理、典型系统组成、性能和信号设计进行了阐述。第8章为第四部分:重点介绍了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在罗兰C导航系统信号接收中的应用。 本书可以作为导航及导航相关专业本科的专业理论教材,也可以用作导航及导航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的自学教材,以及从事导航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惯性器件及误差模型,详细介绍了机械陀螺仪、光学陀螺和加速度计的误差模型及各种测试方法。重点介绍了光学陀螺仪的工作原理和误差分析及测试方法。内容完整,具体详实,侧重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精密仪器及机械,导航、制导与控制,测控技术与仪器及其相关专业的酶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惯性器件及惯性技术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经历了孕育、萌芽、快速发展、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等几个阶段,即将步入加速腾飞期。在9。年代的萌芽期,国內相继注册登记的与卫星导航相关的企业近百家。2000年以后,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工。年。2005年前后,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内的企业已经达到2500多家。 目前,企业总数已经达到6200多家。形成了包括卫星导航系统、基础类产品、终端产品、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等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为进一步快速腾飞奠定了重要基础。 卫星导航产业作为国家战略高科技产业,在国家“十五”规划中就被列入了重要日程。“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也被列为2006年至2020年《国家申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即将启动的“十二五”规划中,卫星导航又被国家纳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之中。
本书着重使读者理解导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而不是拘泥于工程的细节,着重于作为各种导航系统基础的物理原理,如何根据这些原理产生导航结果,这些原理怎样结合共同支撑组合导航,误差源的产生机理及误差补偿。后续章节以前面章节材料为基础,各部分内容相互参照。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部分是定性介绍,第二部分阐述导航及组合导航系统的数学基础,第三部分讲述导航系统,首先是惯性导航,然后是卫星导航,后是其他导航技术。第四部分讲述组合导航,包括故障检测与完好性监测。阳录中包括向量、矩阵、统计学知识以及全书的符号与缩略语列表。
本著作提出了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的直接信任和推荐信任模型,为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提供决策支持,并给出了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能力的测度方法。首先,提出了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的直接信任评估模型,对一次共享交互的满意度即信任度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松散型政府组织间的直接信任及更新模型,解决了政府组织间信息直接共享的决策问题。其次,提出了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的信任传递模型,构建了推荐信任的传递路径并给出了推荐信任的计算模型,解决了松散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的决策问题。后,提出了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能力测度方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能力测度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解决了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的能力测度问题。
《视觉导航与遥操作》为丛书第三辑,以“空间视觉导航与遥操作”为主题,共收录23篇论文,源于我国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系列任务中对月面探测、空间导航以及空间站对接的技术需求,是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与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以及装备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项目的成果总结,内容涵盖月球车视觉导航、深空视觉定位/定轨以及空间操控等方面的理论分析成果和工程应用结果。
《导航1号档案:导航方法之完全揭秘》从导航产生的历史出发,通过对各种导航方法发展过程的详细介绍,揭示了导航的秘密,讲述了古代人和现代人把导航方面的一个个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的曲折故事,展现了众多科学家献身导航事业的探索精神,同时,还梳理了天文导航到无电线导航的发展脉络,展望了未来的导航发展方向。其中的资料对于读者来说都是鲜为人知的背景素材,实属难得。 《导航1号档案:导航方法之完全揭秘》不仅适合广大科学爱好者,特别是对导航和北斗卫星感举的读者阅读,也适合喜欢历史文化的读者阅读。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无线电定位理论与定位参数的测量与估计技术,既有基本理论与实用技术,又有*的研究成果。本书由四部分组成,部分包括第1章一3 章,讨论了无线电定位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一6章,对定位参数的测量与估计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部分包括第7章一8章,对蜂窝网移动台定位的非视距影响减轻技术与参数高分辨估计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部分由第9章组成,介绍了利用蜂窝网基站与广播台信号对三维运动目标进行检测、定位与跟踪的方法。 本书既可作为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教材与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无线电导航与定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教师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