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将《合成短纤维回潮率试验方法》和《合成纤维长丝回潮率试验方法》整合修订。 本标准代替GB/T l4341 1993《合成短纤维回潮率试验方法》和GB/T 6503—2001《合成纤维长丝回潮率试验方法》。 在技术内容方面,主要有下列不同: ——扩大了适用范围; ——在非标准状态下试验一般情况下不修正,仲裁时须修正; 增加了含水率计算方法; 增加了红外(或卤素)水分测定仪法; ——将附录A中标准大气状态烘干质量的修正系数C中的常数统一为6.58; ——依据GB/T 9995—1997确定纤维吸湿性常数。; 将附录A中的试验室温度和饱和水蒸气压力范围扩大至3℃~40℃。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归口。
本标准参照ISO1628-1:1998《塑料 用毛细管粘度计法测定稀溶液中聚合物粘度》、ASTM D5225—1998《用相对粘度仪测定高聚物溶液粘度的标准测定方法》、JIS Z 8722—2000 本标准代替GB/T 14190~1993《纤维级聚酯切片分析方法》。 本标准与GB/T 14190一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名称; ——增加了采样方法和通则; ——增加了特性粘度试验的溶剂种类(见5.1.1.3)和相对粘度仪法(见5.1.2); ——增加了二甘醇试验的甲醇酯交换法(见5.2.1); ——取消了软化点的测试方法; ——增加了熔点试验的差示扫描量热法(见5。3.2) ——增加了端羧基试验的容量滴定法和光度滴定法,取消了电位滴定仪法(见5.4); ——增加了水分试验的卤素水分仪法(见5.7.2); ——增加了二氧化钛试验的X射线法(见5.9.2)。 本标准由中国纺
本标准将GB/T 14340—1993《合成短纤维含油率试验方法》和GB/T 6504--2001《合成纤维长丝含油率试验方法》合并修订。 本标准代替GB/T 14340—1993《合成短纤维含油率试验方法》和GB/T 6504--2001《合成纤维长丝含油率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原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差异如下: ——将标准名称改为《化学纤维含油率试验方法》,适用范围包含了纤维素纤维; ——增加了散件实验室样品和试样的抽取; ——增加了重复性要求; ——增加了试验报告的内容; ——修改了附录A光折射率法中的红外线干燥器; ——增加了附录B核磁共振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归口。
《尼龙化工工艺》以尼龙66、尼龙6及中间产品生产工艺和过程为主线,着重讲述了尼龙化工工艺基本原理,在较少课时条件下,紧贴生产实际,使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较大的创新。全书共10章,内容主要包括尼龙化工生产原理、工艺流程、设备、安全生产等,基本涵盖了尼龙化工主要产品的生产技术。本书强化应用性化工教育思想,注重生产实践同理论结合,通过生产实际案例展开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和设计的教学,并提供丰富的资料。同时,适当引入尼龙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异常处理案例,以增强学生对尼龙生产的化工基本技能和化工行业发展趋势的认识。 本书是高等院校化工专业、高分子材料专业尼龙方向的本科生教材,亦可作为尼龙行业的培训用书及参考手册。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会员(SAC/TC 39)归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29-2013):氨纶工厂设计规范》共分12章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代号,工艺设计,工艺设备布置和管道设计,自动控制和仪表,电气,总平面布置,建筑结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给水排水,动力,环境保护、职业安全与卫生等。
GB/T 13835《兔毛纤维试验方法》包括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取样; ——第2部分:平均长度和短毛率手排法; ——第3部分:含杂率、粗毛率和松毛率; ——第4部分:回潮率烘箱法; ——第5部分:单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第6部分:直径投影显微镜法; ——第7部分:白度; ——第8部分:乙醚萃取物含量; ——第9部分:卷曲性能。 本部分为GB/T l3835的第8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l3835.8—1992《兔毛乙醚萃取物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T l3835.8—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对乙醚溶剂纯度的要求(本版的5.4); ——完善了取样和试样制备(1992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6章)。 本部分由中国纤维检验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代替GB/T 14189-1993《纤维级聚酯切片》。 本标准与GB/T 14189-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增加全消光聚酯切片; ——增加了全消光聚酯切片、生产批和检验批的定义,修改了粉末的定义; ——在产品分类中增加了全消光聚酯切片; ——在技术要求中增加了全消光聚酯切片的性能项目和指标; ——提高了特性粘度、二氧化钛含量、灰分和铁分考核值的要求; ——原“异状切片和粉末”考核项目改为“异状切片”和“粉末”两项考核项目; ——羧基含量和二甘醇含量考核值由原单边控制改为双边控制; ——铁分考核项目的计量单位由“%”改为“mg/kg”; ——修改了检验规则中部分内容,明确仲裁时如相关项目涉及两种试验方法的,原则上按 GB/T 14190-2008中相关试验方法的A法进行试验,
GB/T 13835《兔毛纤维试验方法》包括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取样; ——第2部分:平均长度和短毛率手排法; ——第3部分:含杂率、粗毛率和松毛率; ——第4部分:回潮率烘箱法; ——第5部分:单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第6部分:直径投影显微镜法; ——第7部分:白度; ——第8部分:乙醚萃取物含量; ——第9部分:卷曲性能。 本部分为GB/T 13835的第4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13835.4—1992《兔毛回潮率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T 13835.4—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T 6529(本版的第2章); ——删除了方法提要(1992版的第3章); ——修改了仪器和用具(1992版的第4章;本版的第3章); ——增加了试验用标准大气(本版的第4章); ——完善了
本标准代替GB/T 13832 1992《长毛兔兔毛》。 本标准与GB/T 13832—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并修改了术语和定义(1992版的第3章;本版的第3章); ——Ⅰ类兔毛技术指标中增加了平均直径和粗毛率,取消了含杂率(1992版的5.1;本版的5.1.1); ——增加了Ⅱ类兔毛技术要求(本版的5.2.1); ——增加了不能混有肉兔毛、獭兔毛等其他动物毛的规定(本版5.3.3); ——增加了笼黄毛、虫蛀毛、重剪毛、草杂毛、癣毛和结块毛应分拣且单独包装的规定(本版5.3.4); ——增加了公定回潮率为15%的规定(本版的5.4); ——增加了标准含杂率为0.1%的规定(本版的5.5); ——修改了粗毛率检验(1992版的6.4;本版的7.1.3); ——增加了公量检验的方法与计算公式(本版的7.2.3); ——修改了检验规则的内容,增加了复验和仲裁检验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改善环境质量,为化纤行业(氨纶)生产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在达到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化纤行业(氨纶)企业清洁生产的一般要求。本标准分三级。一级代表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二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三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本标准也将不断修订,一般三至五年修订一次。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连云港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8月1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7年10月
GB/T 13835《兔毛纤维试验方法》包括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取样; ——第2部分:平均长度和短毛率手排法; ——第3部分:含杂率、粗毛率和松毛率; ——第4部分:回潮率烘箱法; ——第5部分:单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第6部分:直径投影显微镜法; ——第7部分:白度; ——第8部分:乙醚萃取物含量; ——第9部分:卷曲性能。 本部分为GB/T 13835的第6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13835.6—1992《兔毛纤维细度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T 13835.6 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测量步长由1 mm修改为0.5 mm(1992版的7.4.2;本版的8.1.1);检测次序示意图增加箭头和图注(1992版的7.4.2;本版的8.1.1); ——两个试验样品的差异率由5%修改为3%(1992版的7.4.5;本版的8.1.4); ——完善了调焦和测量记
本书以超细纤的生产技术为线索,分析介绍了超细纤维发展的历史沿革,直接纺丝法超细纤维制造,复合纺丝法超细纤维制造,共混纺丝法超细纤维制造,超细纤维制造的关键设备,超细纤维织物染整,以及静电纺丝法制备超细纤维的研究工作等内容。此外,本书还尽可能地将相关内容(如易水解聚酯纤维、高收缩纤维等)纳入其中,并对超细纤维今后的发展做了一些展望。本书许多内容融入了作者多年工作积累,有些内容甚至是次与读者见面,很有新意。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在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工作在相应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参考书。有关方面的领导者若能纵中了解一些这一领域的现状,也不无裨益。
GB/T 13835《兔毛纤维试验方法》包括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取样; ——第2部分:平均长度和短毛率手排法; ——第3部分:含杂率、粗毛率和松毛率; ——第4部分:回潮率烘箱法; ——第5部分:单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第6部分:直径投影显微镜法; ——第7部分:白度; ——第8部分:乙醚萃取物含量; ——第9部分:卷曲性能。 本部分为GB/T l3835的第7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l3835.7—1992《兔毛纤维白度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T l3835.7—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白度术语和定义(本版的3.3); ——修改了预调湿、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1992版的第5章;本版的第7章)。 本部分由中国纤维检验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四川省纤维检验局、浙江省纤维检验局。 本部分主要
本书分别从基本概念、制备方法、结构与性能、应用等几个方面对化学纤维的主要品种进行了比较系统且扼要的介绍。全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注重系统性,又兼顾近年来化学纤维的新技术和新品种。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和中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科研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GB/T 13835《兔毛纤维试验方法》包括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取样; ——第2部分:乎均长度和短毛率手排法; ——第3部分:含杂率、粗毛率和松毛率; ——第4部分:回潮率烘箱法; ——第5部分:单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第6部分:直径投影显微镜法; ——第7部分:白度; ——第8部分:乙醚萃取物含量; ——第9部分:卷曲性能。 本部分为GB/T 13835的第3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13835.3—1992《兔毛含杂率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T 13835.3 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T 6529(本版的第2章); ——删除了方法提要(1992版的第4章); ——增加了两型毛、粗毛、松毛率、粗毛率和含杂率术语(本版的第3章); ——增加了预调湿、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GB/T 13835《兔毛纤维试验方法》包括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取样; ——第2部分:平均长度和短毛率手排法; ——第3部分:含杂率、粗毛率和松毛率; ——第4部分:回潮率烘箱法; ——第5部分:单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第6部分:直径投影显微镜法; ——第7部分:白度; ——第8部分:乙醚萃取物含量; ——第9部分:卷曲性能。 本部分为GB/T l3835的第9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l3835.9—1992《兔毛纤维卷曲性能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T l3835.9—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细毛术语和定义(本版的3.1); ——修改了预调湿、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1992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6章); ——抽取试验试样由5束变为4束(1992版的8.2;本版的8.1); ——增加了夹持位置应尽量控制在兔毛纤维中部的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归口。 本标准由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山东伟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合敬生物基材料有限公司、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翁云宜、贾伟生、池延斌、李宇义。
GB/T 13835《兔毛纤维试验方法》包括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取样; ——第2部分:平均长度和短毛率手排法; ——第3部分:含杂率、粗毛率和松毛率; ——第4部分:回潮率烘箱法; ——第5部分:单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第6部分:直径投影显微镜法; ——第7部分:白度; ——第8部分:乙醚萃取物含量; ——第9部分:卷曲性能。 本部分为GB/T 13835的第5部分。 本部分代替68/T 13835.5—1992《兔毛单纤维断裂强度和伸长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T 13835.5—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1992版的第3章;本版第3章); ——删除等速牵引型强力试验机(CRT)的使用及标准中与之相关的内容(1992版的3.5,6.1.1,6.1.5和9.3.1); ——删除附录A(1992版的附录A); ——删除
GB/T 13835《兔毛纤维试验方法》包括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取样; ——第2部分:平均长度和短毛率手排法; ——第3部分:含杂率、粗毛率和松毛率; ——第4部分:回潮率烘箱法; ——第5部分:单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第6部分:直径投影显微镜法; ——第7部分:白度; ——第8部分:乙醚萃取物含量; ——第9部分:卷曲性能。 本部分为GB/T 13835的第2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13835.2—1992《兔毛纤维长度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GB/T 13835.2 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删除梳片法(1992版); ——将手排长度从附录提到正文中(1992版的附录A;本版标准正文);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T 6529(本版的第2章); ——修改了仪器和用具(1992版的第5章;本版的第4章);
本标准代替GB/T 3364—1982《碳纤维直径和当量直径检验方法(显微镜法)》和GB/T 3363—1982《碳纤维复丝纤维根数检验方法(显微镜法)》。 本标准与GB/T 3364一1982和GB/T 3363—198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GB/T 3364一1982和GB/T 3363—1982合并为一个标准; ——增加前言; ——增加范围(见第1章); ——增加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增加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规定了取样品的数量(见7.3); ——增加试验环境条件内容(见第8章)。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新文、沙金伟、裴高林、聂磊、李晓骏、陈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