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感光材料的基本构造、分类和保存;冲洗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各种药液的典型配方;感光材料的各项感光特性及其在摄影中的应用。此外,为了介绍彩色感光材料的内容,还介绍了光和色的基础知识。由于涉及的内容实践性很强,因而力求兼顾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读者既能较系统地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又可在感光材料的拍摄和冲洗制作等方面掌握应用的基本规律。有关章的后面安排了一些实习教程,目的就是使初学者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实际操作印证有关的知识,培养、训练关于分析和把握画面技术质量的基本技能。 本书可作为高校摄影专业的一本专业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业余摄影爱好者的一本自学参考书。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人工情感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并对其研究方法和相关技术进行了讨论。首先对情绪心理学、情感计算等理论进行了介绍;接着叙述了情感的数量化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总结作者所在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人脸识别、表情识别、情感教学系统、情感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流程实例。 本书适宜从事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模式识别、智能科学、人机交互技术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对地目标定位理论与方法》系统介绍了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对地目标定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线阵推扫式遥感影像和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的辐射校正方法、几何处理模型、对地目标定位理论和算法等;重点介绍国家973计划“遥感定位几何模型与求解方法”课题(2006CB7013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传感器对地观测网络数据处理与空间信息智能服务”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1021061)的研究成果。《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对地目标定位理论与方法》共分9章,比较全面地介绍当今几种典型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及其影像处理的相关技术研究进展,阐述线阵推扫式遥感影像辐射校正和几何检校方法,讨论单线阵推扫式光学卫星遥感影像和SAR遥感影像的严格几何处理模型与通用几何处理模型,叙述基于这些模型的
本书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感光材料化技术系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乐凯集团第二胶片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夏云勇、赵伟建、杨淮建、潘展。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420:1994《摄影——加工用化学品——溴化钾规范》(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420:1994。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如下编辑性修改: ——“本国际标准”或“ISO 420”改为“本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ISO 420:1994的前言、引言; ——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所列部分国际文件用等同翻译的国家标准代替。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感光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保定乐凯照相化学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宿静波。
《全息成像概论》的章节编排具体如下:章首先讨论人类视觉系统的性能,特别是人的3D感知。下面几章内容包括光全息术、计算机产生全息图和全息视频显示,本书将从光学与计算结合的新角度来论述。第3章给出经典光全息图的基本类型,但不追求广泛的综述。第4章围绕计算机产生全息图这个议题展开。第5章介绍当代技术——全息视频技术。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424:1994《摄影——加工用化学品——无水碳酸钠和一水合碳酸钠规范》(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424:1994。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如下编辑性修改: ——“本国际标准”或“IS0 424”改为“本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ISO 424:1994的前言、引言; ——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所列部分国际标准用等同翻译的国家标准代替。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感光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保定乐凯照相化学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宿静波。
GB/T 12823《摄影密度测量》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术语、符号和表示法; ——第2部分:透射密度的几何条件; ——第3部分:光谱条件; ——第4部分:反射密度的几何条件。 本部分为GB/T 12823的第4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 5-4:1995《摄影——密度测量——第4部分:反射密度的几何条件》(英文版)。 本部分等同翻译ISO 5—4:1995。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以下编辑性修改: a) “ISO的本部分”一词改为“GB/T 12823的本部分”; b)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 删除ISO 5-4:1995的前言,将ISO 5-4:1995的引言直接翻译作为本部分的引言; d) 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导语改为GB/T 1.1—2000规定的引导语。 本部分修订并代替68/T 12822-1991《摄影反射密度测量的几何条件》。 本部分与GB/T 128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3627:2001《摄影——加工用化学品——无水焦亚硫酸钠规格》(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3627:2001。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如下编辑性修改: ——“本国际标准”或“ISO 3627”改为“本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ISO 3627:2001的前言、引言; ——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所列国际标准用等同翻译的国家标准代替。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7004:2002《工业射线胶片——ISO感光度,ISO平均斜率和ISO斜率G2和G4的测定(用X和γ射线曝光)》(英文版),技术内容和编写格式与ISO 7004:2002保持一致,只是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的编写要求,作了编辑性修改,删除了ISO标准的前言,改为我国国家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修订并代替GB/T 9582—1998《工业射线胶片ISO感光度和平均斜率的测定(用X和γ射线曝光)》。 本标准在内容上与GB/T 9582—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订了前言; ——“术语和定义”中部分进行了扩充; ——本标准5.3.3中增加了5.3.3.1总则(本版第5章,l998年版第5章); ——本标准5.3.5调制中增加了“曝光12个数据点,得到从l.0至5.0的片基加灰雾密度的系列密度”; ——本标准5.5密度测量中删除了“使用不小于7 mm2面积的小孔测量”; ——将原标
《新型催化材料》是以新型催化材料的学术研究、理论探索和应用推广为背景,重点讨论了酸碱催化材料、分子筛催化材料、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光催化材料、仿酶催化材料等的制备方法及结构和构效关系,新型催化材料的特殊合成方法、表征技术等,举例分析了近年来催化材料的应用,展望了新型催化材料的发展方向。本书特色在于:催化理论与催化应用实践并重,体系新颖独特;既有相当的知识广度,又有适中的学术深度;特别注重实际催化剂工程案例的分析评述,以期有助于读者提高分析解决催化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作为化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化学、环境、能源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同时可供从事纳米材料、化工新材料、环境材料、能源材料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3628:1994{(摄影——加工用化学品——颗粒状硼酸规范》(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3628:1994。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如下编辑性修改: ——“本国际标准”或“ISO 3628”改为“本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ISO 3628:1994的前言、引言; ——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所列国际文件用等同翻译的国家标准代替。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感光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保定乐凯照相化学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宿静波。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应用:成像模型、处理算法及应用技术》主要介绍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像空间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技术,重点围绕高分辨率光学传感器的成像模型、星载传感器定标、空间影像定位、立体影像匹配、三维信息采集、图像融合处理的理论和算法进行系统论述。《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应用:成像模型、处理算法及应用技术》共十一章,综合介绍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及相关技术的进展,全面分析光学线阵CCD传感器的严密成像模型及目标三维定位技术,以有理函数理论为基础扩展通用传感器模型的完整技术方法与算法,基于投影轨迹法的立体影像广义核线模型及动态核线技术的应用,同轨与异轨卫星影像的立体匹配技术与实现方法,遥感影像融合与去云雾技术,高分辨率影像地物提取技术,遥感影像处理的并行化方法,还介绍海量遥感影像管理的数
本标准修改采用SMPTE ER 106:1994《以低于0.9m/s(180ft/min)运行的35mm电影系统的影片张力》。 本标准和SMPTE ER 106:1994的差异为:按GB/T 1.1-2000作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是对HG/T2536-1993的修订。自本标准发布之日起,代替HG/T2536-1993。与HG/T2536-1993相比,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变化: ——增加了本胶片的简称; ——取消了原标准表1中L型、H型指标,合并成一个指标; ——将原标准中的表2与表3合并成一个表; ——新增特殊规格的裁切尺寸。 ……
本标准等同采用美国国家标准ANSI/PIMAIT4.42:1998《摄影加工过程——银量的测定》(英文版)。本标准等同翻译ANSI/PIMAIT4.42:1998。 本标准的技术内容和编写格式与ANSI/PIMAIT4.42:1998保持一致,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为了与原国家标准名称一致而改变标准名称; b)删除ANSI/PIMAIT4.42:1998的前言,改为本标准的“前言”;将引言直接翻译作为本标准的引言; c)用GB/T1.1-2000规定的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导语代替ANSI/PIMAIT4.42:1998的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导语。 本标准修订并代替GB/T9864-1988《胶片、相纸、乳剂、定影液、污水、淤泥或残留物的银量测定方法》。 本标准与GB/T9864-198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按GB/T1.1-2000的要求编写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 ——增加了原理、准确度、安全和操作预防措施等内容(本版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6846:1992((摄影——黑白连续影调相纸——ISO感光度和ISO印相范围的测定》(英文版),技术内容和编写格式与ISO6846:1992保持一致,只是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的编写要求,删除了ISO标准的前言,改为我国国家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修订并代替GB/T 14766—1993《黑白相纸感光度和印相范围测定方法》。 本标准在内容上与GB/T 14766—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订了前言,增加了引言; ——标准名称更改为“摄影 黑白连续影调相纸 ISO感光度和ISO印相范围的测定”; ——在第3章中,去掉术语“黑白相纸感光度”、“黑白相纸的印相范围”和“*净密度”,增加了“ 小密度”; ——第4章为新增加的“抽样和贮存”; ——第5章为试验方法,对应于原标准第4章,但细分了条,增加了评价的内容; ——第6章“产品分类
GB/T 12823《摄影 密度测量》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术语、符号和表示法; ——第2部分:透射密度的几何条件; ——第3部分:光谱条件; ——第4部分:反射密度的几何条件。 本部分为GB/T 12823的第1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 5-1:1984《摄影——密度测量——第1部分:术语、符号和表示法》(英文版)。 本部分等同翻译ISO 5—1:1984。技术内容与ISO 5-1:1984保持一致。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以下编辑性修改: a)“ISO 5的本部分”一词改为“GB/T 12823的本部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ISO 5-1:1984的前言:将ISO 5-1:1984的引言直接译为本部分的引言; d)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导语改为GB/T 1.1~2000规定的引导语。 本部分代替GB/T 12823-1991《摄影密度测量的术语符号、坐标系
本标准代替GB/T 9858—1988》片基与胶片耐折度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与GB/T 9858-198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更改为“范围”(本版的第1章,l988年版的第1章); ——“引用标准”更改为“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本版的第2章,1988年版的第2章); ——“术语”更改为“术语和定义”(本版的第3章,1988年版的第3章); ——对第6章“环境条件”参照GB/T 2918进行了明确规定(本版的第6章); ——第7章“试样准备”将“剪取全宽30 cm作为样品”改为“沿片基纵向取全宽30 cm样品一条”(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年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全息成像概论》的章节编排具体如下:章首先讨论人类视觉系统的性能,特别是人的3D感知。下面几章内容包括光全息术、计算机产生全息图和全息视频显示,本书将从光学与计算结合的新角度来论述。第3章给出经典光全息图的基本类型,但不追求广泛的综述。第4章围绕计算机产生全息图这个议题展开。第5章介绍当代技术——全息视频技术。
本标准代替推荐性化工行业标准HG/T 2171—1991《阴图型PS版》。 本标准与HG/T 2171—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GB/T 6544《瓦楞纸板》、GB/T 17155《胶印印版尺寸》。 ——增加版材“尺寸规格”一章,本章对版材的裁切偏差、直角度、厚度等做了规定。 ——取消“产品分类”条款。 ——增加“留膜率”、“曝光量”检验项目。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感光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02)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乐凯集团第二胶片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素娟、门红伟、潘展。 本标准于1991年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次修订。
《全息成像概论》的章节编排具体如下:章首先讨论人类视觉系统的性能,特别是人的3D感知。下面几章内容包括光全息术、计算机产生全息图和全息视频显示,本书将从光学与计算结合的新角度来论述。第3章给出经典光全息图的基本类型,但不追求广泛的综述。第4章围绕计算机产生全息图这个议题展开。第5章介绍当代技术——全息视频技术。
本标准是依据近年来感光材料使用中对照相化学品丁二酸二(2-乙基已酯)磺酸钠(SU-2)的质量要求和SU-2的实际质量情况对HG/T2261-1991《丁二酸二(2-乙基已酯)磺酸纳(SU-2)》的修订。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代替HG/T2261-1991。 与HG/T2261-1991相比,本标准主要有以下技术差异: ——取消了固体部分产品标准; ——增加了产品外观; ——增加了产品色度; ——原标准中含量(%)指标由原来的≥40%修订为≥45%; ——PH值由原来的4.0~6.5修订为5.0~7.0; ——表面张力(N/cm)由原来的≤34.0×10-5修订为≤31.0×10-5; ——将原标准的溶液稳定性指标的操作进行了修订; ——将原标准“还原碘物质的检验”的操作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感光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