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湖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全书包括《综合卷》和各流域(区域)水系卷。各流域(区域)水系卷以大水系、大地区分卷,分卷编写组织工作按当前水行政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划分,各卷对所含大、中、小水系及所属河流湖泊进行具体阐释,水系相对完整、独立。《综合卷》是对全书内容的总览和概述,以沟通各卷关系,它反映了中国河湖水系的总体概况、历史脉络和演变规律,《综合卷》与各水系卷共同构成今天中国河湖的全貌。
西北诸河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域广阔,包括塔里木河和准噶尔、青海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羌塘高原等内陆河以及外流哈萨克斯坦的伊犁河、额尔齐斯河,跨新、青、甘、藏、内蒙古、冀六省(自治区)。区内主要是绿洲经济,戈壁沙漠比重大。《中国河湖大典 西北诸河卷》(以下简称《西北诸河卷》,是一部全面反映西北诸河的自然状况,真实记录西北诸河的变迁、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历史,以及各河湖水系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的重要基础性文献。《西北诸河卷》的编纂出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系统、准确、丰富、新颖的河湖信息和人文史实,为世人了解西北诸河、关爱大西北、治理保护和开发建设大西北服务。
《经理运河: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用传统史学方法梳理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原因,运用传统史学研究的方法从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中梳理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变脉络,洞悉大运河管理制度演进分期 与朝代更替不相吻合而呈现跨越朝代周期的动态发展规律,分析得出大运河管理制度的二元性特征是大运河的重要成就之一。研究从制度层面出发,*后落实到对管理建筑的研究。把大运河管理制度与管理建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管理制度的运作与管理建筑空间分布的关联性,研究管理制度对管理建筑的选址、布局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管理建筑的平面布局,克服了目前大运河研究中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相分离的弊病。
针对日益严峻的人水矛盾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政府于 2001年提出人水和谐的治水思想,并于 2009 年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本书积极探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人水和谐治水思想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体系,即技术标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律体系。并且,本书分三部分分别阐述了三大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 1)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条红线 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提出了水资源管理绩效评估方法和绩效考核保障措施体系。(2)行政管理体系研究。研究了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制、水权分配机制、水权交易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 3)政策法律体系研究。研究了水科学知识教育的法律规制、生态环境用水保障机制、 违法成本>守法成本 机制
本书总结了国外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体系,并以辽河、太湖以及松花江流域为典型案例示范研究。书中除理论方法的阐述,还列举多个实际研究案例,力求使读者不但对目前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的理论知识有较全面的掌握,而且可以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
《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以城市供水水源为主要对象,研究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全书从水资源自然属性及其危机状况入手,明确了城市水资源的基本内涵;本着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思想,提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论述了跨流域调水工程技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介绍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海水利用、以及含H2S水、高硬度水、高盐度水、高硫酸盐水等其他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技术;从水资源的能源属性出发,建立了水资源的能源利用概念,论述了工业废热水利用、污水热源利用、地下水冷能利用、地热能利用等水的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评价方法。后,从水量、水质和能量角度论述了水源地保护工程技术,提出了城市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及其评价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节水、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地
海南省位于中国南端,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总面积3.42万km。,海域面积约200万km。。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的要求,根据海南省1956~2000年45年来水资源条件的变化,进行了水资源分区,全面系统地调查评价海南省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可利用量、时空分布特点和演变趋势. 本书是本次海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的成果总结,内容包括海南省基本情况、水资源调查评价总体要求、水资源分区及水功能区划、降水量、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河流泥沙、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地表水水质、地下水水质、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海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相关附表和附图。 本书特点是内容丰富、数据资料翔实
本书收集了60项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的处理技术方案、施工设计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与实例,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湖泊、流域等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与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煤化工废水、造纸废水、循环冷却水、淀粉废水、稀土废水、柠檬酸废水、啤酒废水、硅棒切片废水、木糖废水、电子工业废水、肉类加工工业废水、医药工业废水、油脂加工工业废水、钢铁废水、制药废水、纺织印染废水、化工废水、制糖废水、味精废水、重金属废水、含油废水、皮毛废水、集约化牲畜养殖场废水等各种废水的处理;生态公厕微生物与水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处置;Orbal氧化沟工艺与设备等。 本书针对不同特点的水处理工程进行客观地评述和总结,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条件下的水管理(共3册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第4版)》围绕“不确定性和风险条件下的水管理”这一主题,以全球视角、翔实数据和大量案例,全面分析了世界水资源领域*进展、主要挑战、驱动因素和发展趋势,深刻论述了水与人类健康、减少贫困、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纽带关系,从政策和管理层面提出了应对涉水挑战的建议方案和具体措施。全书篇幅宏大,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堪称当今世界水资源管理的知识宝库。
本书为第五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全书共分七篇共二十章,即水文模拟与预报、技术方法、水环境理论与分析、水资源利用及水安全理论、应用实践、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以及水文化。“水文模拟与预报”篇包括水循环要素时空变化、水文模型、水文预报、生态水文过程及模拟等;“技术方法”篇包括同位素水文、遥感及GIS应用、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分析方法等;“水环境理论与分析”篇包括流域生态及环境评价、水质运移模拟、水环境保护理论及方法等;“水资源利用及水安全理论”篇包括水库调度及水能利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配置、洪旱灾害防治及水安全理论等;“应用实践”篇包括流域/区域规划、降雨—径流特征分析、模型应用、区域水资源等。 本书适合水文水资源、环境与生态等方向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科研工程人员参考。
学术交流活动是科技社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科技工作者获得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和新的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形式,是科技原始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科技社团把科技工作者联系到一起,大家共同切磋学术问题,交流科技前沿*进展,把握实际生产部门的科技需求,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知识流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水利学会学术年会制度已成为水利科技工作者与政府、企业以及科技工作者之间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平台。2008年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关注民生水利中的科技问题。为开好本次学术年会,中国水利学会于2008年3月开始了本届年会的论文征集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水利学会与时俱进,又下发补充通知,欢迎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撰写地震灾区方面的民生水利论文。 论文征集通知
本书主要从淮河沿海支流通榆河现有水资源水环境状况特征分析入手,分别研究了工业污水处理技术,提出了臭氧、生物炭水质处理技术、污水尾水深度处理技术、纳滤处理重污染废水技术以及示范工程技术,构建通榆河水质-水量调度模型,评价水资源回用对水环境的影响。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中国大河。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中国河湖大典·长江卷》(简称《长江卷》)是一部全面反映长江流域河湖自然概况、真实记录长江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历史的重要基础性文献。《长江卷》的编辑出版,向广大读者展现了长江流域江河湖泊的壮丽画卷和人文韵脉,为社会各界提供了系统、准确、丰富、新颖的河湖信息;既是对长江流域河湖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实践的回顾,也是对未来治水事业发展的展望;既是为存史,更是为当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水资源系统规划模拟与优化配置》在对国内外有关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前提下,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中云南省部分调查评价、分析预测得到的基础数据为背景,以MIKE BASIN为辅助工具,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建立了省级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水资源模拟系统,完成现状年、2020年及2030年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配置方案模拟。综合应用或改进了水资源系统动态规划、系统动力学、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大系统分解协调与自优化模拟、地质统计学等方法途径,较系统地研究了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纵向岭谷等交互作用下的滇中高原经济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并将水资源配置管理工具软件MIKE BASIN成功地应用于区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大型引调水工程调水规模论证、河流水量分配等领域的水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实
《沭阳水利志(精)》(作者沭阳县水务局)编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存真求实、详今略古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记述沭阳县治水史实,以期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本志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并用的表述形式。全志首列图、序、凡例、概述,接以十三章,尾设大事记、附录、编后记。记叙层次为章、节、目。章设述要,呈宏观演变。涉跨县域工程者,为保持水事活动完整性,则取其枢要,作简略记述。
受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通过遥感、统计、实地查勘、实际测量和文献检索等多种手段,我们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降雨变化,以及水库、淤地坝、林草植被、梯田、灌溉用水、河道冲淤和煤矿开采等可能影响来水来沙的因素现状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采用降雨~产流/产沙关系对比和归因分析等多种模型,分析现状年因下垫面变化对黄河水沙的影响量,以及水库、淤地坝、林草植被、梯田、灌溉和煤矿开采等因素的减水减沙贡献。本书是该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
郭克贞*的《内蒙古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培训手册 (共21册)》针对内蒙古地区广大农牧民,详细讲解了各种农作物的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方法,包括:河套灌区的番茄膜下滴灌技术、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向日葵地埋滴灌技术、向日葵膜下滴灌技术、甜瓜膜下滴灌技术、紫花苜蓿地埋滴灌技术、激光平地技术、粮油作物套种综合节水技术、粮油作物水肥耦合节水技术、灌溉管理信息化技术等培训;西辽河流域玉米滴灌技术和玉米喷灌技术培训;鄂尔多斯草原紫花苜蓿、青贮玉米以及玉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培训等若干分册。
山西省水利厅编著的《山西省清泉水流量调查成果(精)》共收集整理了山西省历次清泉水流量调查成果8 324断面次,遍及全省119个县3949个村。为方便使用,成果分市按流域水系编排,每市均附有清泉水流量调查断面分布图。《山西省清泉水流量调查成果(精)》中成果将为山西省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设计等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可供从事山西省工程水文计算及从事农村水利和小水电站规划设计工作的广大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科研人员参考。
山西省水利厅组编的《山西省历史洪水调查成果》共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山西省所调查的665个河段,1287段年的历史洪水成果。每个河段包括:洪水调查整编情况说明表、洪水痕迹及洪水情况调查表、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表、横断面测量成果表及调查河段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全书按水系分六册刊印,为便于应用和洪水重现期考证,每册前面有全省汇编说明,后面附有本水系历史洪水文献资料。《山西省历史洪水调查成果》为设计洪水计算,分析研究洪水发生的地域差异以及变化规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资料。可供从事山西省工程水文计算及有关水利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系《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综合卷》。全书在实地考察、综合调研与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东北地区水资源、自然历史、生态与环境、农业与土地利用、林业、城镇化、矿产与能源、水污染防治及重大工程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解决方案和建议。 本书可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决策的依据,也可供科研院所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研究》从气候变化、水文循环、水资源构成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水文-水资源系统,解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循环机制与*水文事件的发生规律。通过对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的预估分析,探讨了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结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水资源管理对策与建议。《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研究》是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气候水文过程前沿科学成果的总结,旨在为保障西北干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淮河志》是中国江河志的组成部分,共分七卷,各卷独立成书。内容包括《淮河大事记》、《淮河综述志》、《淮河水文·勘测·科技志》、《淮河规划志》、《淮河治理与开发志》、《淮河水利管理志》、《淮河人文志》。 本卷为《淮河水文·勘测·科技志》,全书共分水文、勘测和科技三篇,主要记述淮河流域水文、水利测绘、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水利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本卷可供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高等院校师生参阅。
本书为黄河小浪水利枢纽规划设计丛书的工程规划卷。主要内容包括黄河径流、洪水、泥沙特性分析,工程规划、工程规模研究,水库泥沙及影响分析,水库防洪、防凌、减淤、灌溉和发电作用研究,以及经济评价等。黄河泥沙多、含沙量高,居世界之冠,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形成地上悬河,威胁防洪安全。解决黄河下游洪水、泥沙淤积问题,解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高含沙水流的泥沙问题,保障工程的安全正常运用,是小浪底水利枢纽面临的挑战性问题。书中对这些重要问题在充分总结黄河和其他河流水利水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了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成果介绍。 本书内容丰富,反映了研究成果的先进性水平,实用性强,可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科研、建设管理的有关人员参考,亦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