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水文学委员会(CHy)组织编写的洪水预报和洪水预警实用指南,目的是为那些需要建立或定制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成员(国)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指导。该指南并没有按照一个特定的模板或惯例,为用户开发洪水预报预警系统设计初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通过列举许多不同的实践和技术范例,反映不同情况下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发展水平和系统性能。本指南共分9章,内容涵盖水文监测、信息传输、洪水预报方法与模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信息发布与管理等方面国际上*研究成果和实用技术方法。*章概述了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介绍洪水预报系统的设计,第五章至第七章介绍洪水预报系统的实现和运行,第八章介绍洪水预警框架和业务,第九章介绍洪水预报预警相关业务培训和能力建设。本书
由顾慰慈编著的《堤防工程设计计算简明手册(精)》讲述了堤防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堤防工程的布置,波浪对堤防的作用,冰盖对堤防的作用,防护堤的渗透计算,堤防的沉降计算,土堤堤坡的稳定性计算,土堤的排水设备,防渗设备,边坡的防护和地基的处理,防洪墙的设计和计算,堤防的养护维修与观测等内容;书中还附有必要的图表和算例,可供读者参考和使用。 《堤防工程设计计算简明手册(精)》可供从事堤防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科技人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并可供水利、海港、城市建设等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编著的《防汛抗旱专业干部培训教材》在全面总结我国防汛抗旱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防汛抗旱基本知识和技术要素,供从事防汛抗旱工作人员学习和培训,旨在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全书共十五章,其中防汛部分十章,主要介绍洪水与洪涝灾害、防洪规划和防洪标准、防洪工程措施、防洪非工程措施、雨水情预报、防洪指挥调度、防汛抢险、防汛经费与物资、洪涝灾害统计与评估、防洪效益;抗旱部分五章,主要介绍干旱灾害、抗旱减灾体系、抗旱工程措施、抗旱非工程措施、旱情统计与评估。《防汛抗旱专业干部培训教材》可作为各地防汛抗旱专业人员、参加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级从事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人员培训和了解相关知识的教材,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刘玉年、何华松、虞邦义编著的《淮河中游河道特性与整治研究》共分4章,介绍了淮河中游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淮河中游径流量与输沙量的时空变化,分析了主要测站水沙关系,进行了输沙平衡和河道冲淤计算,建立了淮河中游河道挟沙能力计算公式和河相关系,建立了造床流量与特征流量间的响应关系,分析了河道特性和演变规律,在系统分析已实施整治工程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淮河中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背景和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指出了淮河干流进一步整治的方向。《淮河中游河道特性与整治研究》对淮河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技术人员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也可供广大水利工作者在做河床演变研究时参考。
姚福海、杨兴国主编的《瀑布沟砾石土心墙堆石 坝关键技术》是瀑布沟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关键技术方 面的科研成果专著。瀑布沟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是目前 世界上在深厚覆盖层上已完建的砾石土心墙堆石 坝,被国际大坝委员会授予“堆石坝里程碑工程”称 号。全书共分3篇10章,包括勘测设计科研篇、施工 篇和监测分析篇。具体章节为绪论,宽级配砾石土用 作土石坝防渗料研究,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应力与变形 分析,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研究,高水头、大泄量、 窄河谷、土石坝泄洪消能新技术;深厚覆盖层基础处 理技术,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填筑施工技术,大坝截流 和蓄水初期的水流控制技术;深厚覆盖层上砾石土心 墙堆石坝安全监测研究,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变形控制 关键技术研究等。 本书可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 科研工作的人员使用
本书针对黄河治理这一经典论题,从宏观的时空视野、多学科结合的角度,用翔实的数据、先进的技术和缜密的逻辑研究了目前黄河下游存在的洪水灾害风险,系统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发育的自然规律,并据此提出为现行黄河预留后备流路作为治黄的远景战略,将黄河之害限于可控的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成果包括提出从地域系统角度探索治黄途径的意义与必要性;构建了黄河下游决溢风险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了各个河段的决溢风险;运用黄河下游决溢洪水演进模型,预演了黄河下游决溢洪水的演进过程及淹没状况;建立了大尺度洪水灾害影响与损失评估方法,预估了黄河下游典型位置发生决溢将会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提出顺应黄河发育规律,确定后备流路作为治黄远景战略,以规避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风险。 本书可供风险管理、灾害防
李殿魁等人编著的《黄河三角洲国土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精)》是山东省“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已完成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增列专题《延长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和省“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巧川海动力输沙建专黄河口双道堤工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持续对黄河三角洲的同土淤蚀、牛态演进、海况变迁、海岸防护等进行监测研究。前两个成果足研究如何在黄河河口前沿强化海动力、提高河口输沙能力、保证河口长期稳定;本成果则是研究如何在海岸带弱化海动力,促进泥沙沉降、维持岸线稳定、防治国土蚀退和恢复湿地生态,同时对利用渤海湾和莱州湾曲大潮流系统的结合部强力输送黄河泥沙等进行了探索分析。 《黄河三角洲国土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精)》将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牛态经济
《河道修防工(附光盘)》由杜云岭主编,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制定的《河道修防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内容要求编写。全书包括水利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三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包含了水力学、土力学、工程识图、水文、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堤防工程、土石方及混凝土施工、堤防观测、工程维修养护、工程抢险、植树种草、相关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操作技能部分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技能标准分级、分模块组织材料,包括工程运行检查、工程观测、工程养护、工程维护、工程抢险、培训指导等。 《河道修防工(附光盘)》和《河道修防工》试题集(光盘版)构成河道修防工较完整配套的资料体系,可供河道修防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业务使用。
本书针对我国大坝安全检测与监测领域技术繁多、标准化程度低等难点问题,通过现有技术标准梳理、典型工程调研,开展了大坝安全检测与监测技术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主要内容为:提出了大坝安全监测仪器选型原则,规定了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室内检验和现地校验参数要求及效验方法;构建了安全监测系统的测度体系,制定了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评价技术路线,建立了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综合评价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提出了新的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单元、分部和单位工程划分原则,完善了各阶段验收的验收流程,细化了安全监测仪器评定技术指标,制定了自动化系统验收考核方法;研究了大坝安全鉴定参数集构建方法,提出了大坝安全鉴定参数的取值标准和分级评价标准;梳理了大坝检测技术,构建了大坝安全监测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多层次
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修复功能的基础上,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促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改善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生态保护行动。《河流生态修复》在深入论述河流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规划方法、技术措施和监测评估方法。 《河流生态修复》共5章,阐述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深入分析了各类经济建设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阐述了河流调查与分析,涉及地貌过程、景观格局、水文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环境压力一生物响应分析;重点阐述了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包括规划的时空尺度,河流生态状况分级系统,修复目标与任务,修复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编制流程以及修复措施工具箱;详细介绍了各类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河道内栖息地修复与加强,
港口、航道的开发与泥沙研究是当今河口海岸工程的热点。本书内容分五部分:部分为河口治理,包括河口水流泥沙、河床演变及国内外河口治理的经验,河口治导线放宽率,分汊网河航道整治方法;第二部分为航道回淤,分别介绍作者研究的方法、泥沙(包括浮泥)问题及其在若干港口工程中的应用;第三部分为大风期(包括台风)骤淤、推导的公式及其验证应用,这是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的难点焦点问题;第四部分为河口建闸和减淤措施、潮汐水流泥沙模型试验;后部分为作者水利计算和波浪冲滩的早期论文。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河口、海岸研究成果的汇集,不少观点和论述已分别编入水利、交通部门相关专业的规范、规程和手册,可供交通、水利部门从事规划、设计和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多的国家之一,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大部分河流沿岸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如何准确模拟洪水,为防洪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是水利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丹麦DHI公司的Mike Flood软件将零维、一维、二维耦合,是一种功能较为强大的商业软件,本书详细介绍了该软件进行洪水模拟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二次开发和应用案例,读者在系统学习本书后,能够熟练使用该软件来完成宏观复杂河网及蓄滞洪区联合运用的洪水模拟及微观建筑物的模拟等工作。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长江河流泥沙、河道演变及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书是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由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编写的,旨在汇集半个世纪来河流研究方面的成果和总结河道整治方面的经验。 本书共有4篇,分为16章,内容包括: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特性、河道地质地貌条件、水系来水来沙条件、河道水文泥沙特征,弯道和汊道水流泥沙运动、悬移质和推移质运动特性、河床形态与河相关系,长江河道形成与发育、长江干流河道、湖泊及河口演变、干支流河型分类及河型成因,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规划与河势控制、护岸工程、裁弯工程、汊道治理、河口整治、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三峡库区库岸整治与支流整治,以及长江河道观测和河工模型、数学模型研究方法。 本书可供河流研究人员、河道整治工程技术
本书是一部关于黄河干流主要大型水库运用及水库修建对干流河道演变影响的专著,全书共分5章,内容包括:刘家峡水库、龙羊峡水库、上中游其他水库(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主要阐述了各水库不同时期的运用特点、对水沙条件的改变、对库区及水库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的影响等。同时在书后附上3个附录,分别为宁蒙河道冲淤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黄河水质与生态系统、黄河上中游部分水库基本资料。 本书可供从事黄河规划、治理、河床演变、河道整治、水沙资源配置与利用和防洪减灾等方面研究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水电工程泥石流防治安全控制技术》是在大量水电工程泥石流沟勘察与治理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和提炼的技术成果。全书系统地研究了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分类、流体特征及判别方法等,提出了泥石流勘察和预测的方法,建立了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原则、标准与布置等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并提供了泥石流防治工程实例。 《水电工程泥石流防治安全控制技术》是水电行业泥石流灾害防治技术专著,可供从事水电行业和其他行业泥石流防治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洪水设计与防洪减灾》根据我国*规范、标准和方法,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洪水设计与防洪基本知识、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洪水设计的统计学方法、用流量资料直接推求设计洪水、用暴雨资料间接推求设计洪水、小流域洪水设计的基本方法、水库防洪的计算方法、可能*洪水的估算、水利防洪工程、我国防洪减灾体系等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列举很多相关工程实例。 《洪水设计与防洪减灾》具有突出的针对性、通俗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不仅可以供河道和水库管理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水利工程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师生辅助教材,还可供防汛、桥涵、渡河工程及给排水等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岩土材料特性和本构模型研究的进展情况;堤防岸坡稳定性分析评价研究的进展情况;广义塑性力学理论、模糊数学和灰色理论等;然后详细介绍了作者基于三轴试验的堤防岸坡滑坡体岩土材料的工程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基于模糊数学和灰色理论的堤防岸坡稳定分析评价方法、防洪堤典型的结构形式及其优化分析方法、堤防岸坡滑坡体的处理方法及生态护坡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来对黄河几个重要泥沙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汇集。第1章为黄河下游输沙与冲淤的若干规律,对以往相互孤立研究的几个问题揭示了其内在联系,在理论上做了统一概括。第2章深入研究了黄河调水调沙的理论根据、实践基础、重大效益和巨大潜力。第3章对三门峡水库原规划设计失败的关键及改建后运行成功的机制作了深入论述,特别揭示了其拦沙的巨大防洪效益,超过了防洪库容的作用。第4章利用数学力学方法,对黄河中游的 揭河底 冲刷进行了细观研究,在弄清机理基础上,导出了运行各阶段的表达式和一些深刻结果。后,在本书附录中刊登了作者对黄河几个工程泥沙问题讨论的发言,反映了作者的一些观点。
本书系统阐述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方面取得的系列化成果,突出了径流调控利用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全书共分为六章。章论述了水土保持流失规律与径流调控关系;第二章论述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与运用情况;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论述塬面、坡面、沟道的治理模式与技术;第六章论述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的监测方法。 本书可供干旱半干旱区水土保持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流域治 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综合运用数学模型和数值 分析技术,开展了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理论与 方法体系研究,以永定河官厅水库以上流域为案例, 提出了水生态补偿标准、实施要点及流域水生态补偿 策略。主要内容包括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理论 体系研究,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永 定河流域水生态现状分析,永定河流域水生态补偿标 准研究,永定河流域水生态补偿实施机制研究。《流 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针对流域治理修复型 水生态补偿研究过程中缺少系统理论体系、定量测算 标准和完善实施机制等问题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紧扣流域水 生态补偿机制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理 论紧密联系实践,所构建的流域治理修复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