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空间系统工程师米格尔 A.阿吉雷结合其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 ,从综合的视角出发,介绍了空间系统设计中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卫星工程学科的多个领域。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抽象的方式分析了空间系统设计的过程。第二部分则重点介绍了空间系统设计过程的具体方面。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对空间系统设计所面临的挑战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空间系统设计时技术和非技术因素的相互作用,塑造空间系统设计的方法体系。本书涉及整个系统:空间和地面段、任务目标以及成本、风险和任务成功概率。书中集中讨论了设计决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使用过去的设计实例来说明这些相互作用。其目的是让读者通过分析这些过去的设计,深入了解什么是好的设计。
本书为钱学森1947 194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教授可压缩流体气动力学课程讲义的中译版,体现了当时前沿的空气动力学水平。本书共分19章。第1~4章为基本原理,给出可压缩流描述的基本参数和基本原则。第5~11章讨论相对简单的各种类型二维流动,从不可压无旋流动开始,到亚、跨、超、高超声速流动的各种处理方法,包括速度图法、相似律、线性化理论等。第12~16章针对不同翼型不同流速进行三维分析。第17~19章集中于黏性效应的讨论,涉及流体的黏性、速度与温度边界层,边界层与激波相互作用等。 本书数学推导精致、内容翔实、物理概念明晰,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传授了怎么把握物理本质建立数学模型的理念和方法。这对于当今工程或技术科学的学者仍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航空维修管理是安柏瑞德航空大学的公开课。本书是该课程的通用教材,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部分阐述了有关基本维修原则的信息,以及对有效的维修和工程作业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介绍了各职能部门的详细情况,包括 技术服务 飞机管理、维修和航材保障 ,以及 监督职能 等方面。第五部分的附录提供了维修和工程活动各方面的重要信息。本书可以为航空专业的学生和工程师提供在航空业、航空公司管理、飞机维修基本原则、维修计划、犉犃犃法规、维修大纲制订、航空安全以及需要改善的措施等方面的见解和看法。
2022年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成立65周年,作为共和国神盾利剑的锻造者,二院不断书写着壮丽的空天防御事业新篇章。 二院创建于1957年11月16日,建院初期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是我国火箭(导弹)控制系统专业技术研究院,现为我国空天防御技术总体研究院,是我国重要的导弹装备研制生产基地。建院60余年来,一代代二院人秉承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的核心价值观,勇扛 科技强军,航天报国 顶梁之责,以 有矛必有盾 的胆魄和自信,白手起家,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我国导弹事业的成功之路,积淀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航天精神。
本书主要介绍采用计算软件进行飞机空气动力学的设计任务。书中介绍了气动设计所用的计算空气动力学的原理,选择的示例涵盖了传统飞机设计的大部分领域,如低速和高速情况下的平直翼和细长翼。利用计算软件的应用激发读者的好奇心,鼓励读者自主探索,并在主动的计算分析中学习。读者可以借助手头的软件,围绕这些问题自由探索设计空间,并定量地理解从飞机形状到飞行性能的映射。本书内容适合本科生最后一年的课程,或是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在阅读本书前,读者应当具有飞行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数值方法的入门知识。这本书可以作为飞机气动设计的读者手边的一本指导手册。
本书读者对象是专注于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与性能的人员。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应用于同定的点对点、广播、移动、无线电导航、数据中继、计算机通信和其他卫星相关的应用。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希望了解更多卫星通信系统工程、大气对卫星链路设计和系统性能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本书首次以其独到而全面的内容来满足上述需求。
驾驶舱显示与控制系统是飞行机组成员与飞机进行人机交互的*重要的接口,是了解飞机状态、获取飞行信息的*渠道,同时也为机组成员控制航电系统提供接口,是一个集综合信息显示、数据处理、信息感知、告警提示、输入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系统。显示与控制系统通过接收航电、机电、飞控、电气各功能系统的数据、参数和状态信息,采集飞行机组成员的控制信息进行综合,通过生成直观的图形及数字显示画面,为飞行机组成员提供飞行引导指示、飞行态势感知、系统任务执行、系统工作状态及维护等信息显示。
本书提出了旋翼气动性能的多层次设计思想、旋翼及翼型先进气动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研究了旋翼翼型静态和非定常动态气动特性,揭示了动态失速机理、后掠桨尖旋翼流动机理和旋翼气动外形参数对其气动及噪声特性的影响规律,阐述了旋翼及翼型气动外形的参数化与先进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动态失速特性的旋翼翼型优化设计新思路和后掠桨尖设计新原理;介绍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旋翼气动设计原理,给出了融合高精度CFD分析方法与先进设计方法的CLOR系列旋翼设计历程,并推广至新构型直升机旋翼气动设计;探索并分析了合成射流、动态下垂前缘、后缘小翼、变转速旋翼、变直径旋翼、变扭转旋翼以及变翼型旋翼等主动控制技术在旋翼气动性能改善与未来设计方面的应用潜力。
本书聚焦卫星通信终端相控阵设计技术,对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中,第1章介绍了国外卫星互联网星座的最新进展;第2章介绍了国外卫通相控阵发展现状;第3章阐述了相控阵基础知识;第4章介绍了相控阵总体设计;第5章阐述了天线阵元和阵列优化技术;第6章阐述了射频组件芯片设计技术;第7章论述了相控阵电路集成方案;第8章介绍了相控阵校准测试方法。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流体动力学中的边界层理论的体系结构,其内容分为粘性流基础、层流边界层、层流 湍流转捩、湍流边界层以及边界层理论的数值方法五个部分,其中粘性流基础部分是边界层理论的基础与核心;而层流边界层与湍流边界层是边界层理论重点研究对象,本书围绕基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的层流与湍流边界层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定常流动和非定常流动状态、温度边界层中温度场与速度场的耦合、边界层分离与再附、边界层控制及轴对称与三维边界层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对对自然对流、射流与尾迹、自由剪切湍流、湍流内流等与边界层理论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实阐述。
本书对几十年来美、俄等航天强国高超声速技术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国外各型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结构与热防护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结合国内外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工程研制经验与教训,分别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力、热载荷工程设计方法、结构与热防护材料工艺特点与基础性能、结构与热防护系统相关产品的工程设计方法与设计流程、性能评价理论、地面试验设备模拟原理与测量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书是飞行器总体设计领域的经典著作,内容通俗易懂,第一版出版于1989年,迄今已更新到第四版,主要面向航空航天教育。本书从影响飞行器性能的各个因素出发,通过大量案例详细介绍了飞行的物理原理,侧重每个因素的物理机制,而没有冗长的数学推导。本书涵盖目前最新的飞行器概念,如超声速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器、低轨航天器等,对于了解和掌握新概念飞行器的飞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一本在系统工程领域非常著名的国际经典著作。系统工程在这个新时代非常重要,是使产品、生产流程和生产系统实现融合的基础,被企业视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本书介绍国外先进的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理念、理论化额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系统仿真及系统动力学方法、系统评价方法、决策分析方法、战略研究与管理和系统工程应用实例等。本书为系统工程师、技术管理及项目管理人员等提供支持,也可以供高校、研究所等机构的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旨在全面总结航天质量管理思想理念、标准规范和经验方法,按照系统、继承、实用、专业和先进的原则,从质量管理组织、项目、方法三个方面对航天质量管理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翔实的阐述,为介绍和推广航天特色质量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法奠定基础。本书正文共分为3篇、17章,各篇主要内容如下: 第1篇 组织篇 。共4章,着重阐述了质量管理的发展、航天质量文化、航天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及航天质量监督。 第2篇 项目篇 。共7章,着重阐述了航天项目质量管理要点、全寿命周期质量控制、设计质量控制、生产质量控制、外协外购质量控制、试验质量控制和全寿命综合保障工程。 第3篇 方法篇 。共6章,着重阐述了系统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设计分析与过程控制方法、试验验证与检查确认方法、产品保证方法、质量问题归零
本书详细介绍了飞机数字化装配基础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工艺装备、集成系统及其工程应用。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数字化定位理论和结构装配协调理论;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测量、柔性定位、自动化制孔及自动化钻铆技术;工艺装备包括数控定位器、自动化调姿定位系统、机器人制孔系统、环形轨道制孔系统、专用机床制孔系统和自动钻铆机;工程应用部分介绍了飞机数字化装配系统的组成及作者研究团队完成的典型飞机组件数字化装配系统、部件数字化装配系统、大部件数字化对接装配系统和总装配生产线。
机械系统是航空发动机中典型的复杂综合系统,作为与各大气动部件并列的发动机六大部件之一,机械系统的设计必须适应现代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要求。本书针对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中附件传动系统、轴承应用设计、滑油系统和发动机密封四部分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从基本概念出发,对机械系统各部分涉及的结构形式、设计要求、设计方法、分析流程、应用设计案例、试验验证、发展展望及新技术等进行全面论述,充分结合典型发动机相关设计实践,力求内容全面、准确、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