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号九年的大盛魁伙伴古海在被开销后会走上怎样一条道路? 他与大盛魁之间又会再起怎样的恩急瓜葛? 固守陈规的大盛魁是否难逃衰败的梦魇? 本土商业史上一场空前的大战一触即发……
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该书论证了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群学是春秋战国社会巨变的产物,是世界历史上罕有的百家争鸣的结晶,是先秦中华学术高峰的理论硕果。由此证明了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英国功能主义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以及费孝通等的论断——荀子是中国社会学的巨擘。从而纠正了120多年来所谓“中国本无社会学”的旧说。 群学作为合群、能群、善群、乐群之学,包含了解释中国社会之所以繁盛不衰的密码。继承和发扬群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刚刚荣获2005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图书奖”。作者2000年出版的另一本专著《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则与社会网络》在学界获得很好的反响。本书可以说是上一本书,田野调查的延续。同样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本书探究的是一个之前几乎无人触及的题目——中国乡村的私人情感和家庭生活。阎云翔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