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了资源循环体系的意义、建设理念、模式框架、生产要素组合等,提出了创建流程和数学表达,并以产业、要素等多元融合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资源循环体系的创新理论。本书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资源循环体系在不同领域多个成功的工程案例,并分享了低碳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相关知识。本书可供循环经济项目实施主体、规划设计部门、投资者、运行方和资本运作机构的理论工作者、企事业管理者、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产业经济、资源循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物流等专业本科与硕博研究生的专业辅助教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是指能够有效降低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技术,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手段。本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国家 双碳 目标的时代需求与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概况,化石能源清洁高 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等。 本书可作为普及读物,帮助初学 者快速掌握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作为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政策制定的参考资料,还可作为从事绿色低碳领域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武汉市为例,在收集相关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资料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多个角度系统分析武汉市近30年来城市化进程对气温的影响;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模拟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城镇化及城市扩张对热场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刻画土地利用/覆盖特征及其变化对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的动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视角、多要素、多尺度、多层次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本书部分插图配有彩图,封底扫二维码,进入“多媒体”,可查看彩图。
本书以 双碳 目标下低碳经济生态体系构建为主线,立足于全球低碳化转型背景,以国家 3060双碳目标 发展为契机,深入结合我国能源供给、消纳等现状特点,构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低碳经济生态体系并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 双碳 目标下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找寻实现 双碳 目标的路径及突破口,对我国实现 双碳 战略目标、对全球实现碳中和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书对我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供清洁能源、经济管理、生态领域相关科研、工程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生态环境专业、经济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了极端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城市暴雨洪涝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水安全以及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土地利用是影响城市暴雨洪涝风险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向土地利用变化的城市暴雨洪涝缓解能力评估方法逐步成为研究城市暴雨洪涝风险的重要工具。本书总结国内外经典的6 类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系统分析各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性;引入城市暴雨洪涝缓解能力评估模型SCS-CN 和InVESTUFRM,系统介绍土地利用对雨水下渗-地表径流影响的模型机理;最后,耦合上述两类模型,从中国?城市群?城市三个尺度,预测未来不同情景下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暴雨洪涝缓解能力的影响,从城市暴雨洪涝风险视角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
资料是研究的基石,是理解、继承、弘扬红十字精神的纽带,因此整理出版红十字会资料是推动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前提。为此,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编辑整理了《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共计十辑,《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5辑)/红十字文化丛书》为第五辑。在时间上,《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5辑)/红十字文化丛书》上自1925年起,下迄1935年。所选资料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行的《中国红十字会征求会员大会特刊》、《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护委员会报告》、《中国红十字会月刊》等刊物,以及其他期刊报道为主要来源。编者根据资料性质,按综合、专题、函件、纪事、杂俎等进行汇编,做到条理清晰,取舍精当,其来源主要包括当时出版的报刊、专著、公报等上手材料,可以为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本书稿从社会主义政治权力的理论来源入手,分析社会主义政治权力的建立过程,论述社主义政治权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探讨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政治权力如何作为,才能促进共同富目标的实现。 撰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为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上,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上,建言献策。
深圳市自2011年开始,在全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至今已经覆盖到全市六百多个社区。本书是一本全面梳理深圳社区服务中心政策设计和实施情况的书籍,提出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治理模式。书中深入阐述了社区服务中心如何融入社区,如何以特色化、项目化、专业化、合作化、公益性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如何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以实现社区居民自治。
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高低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尤其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加需要负氧离子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环境、健康与空气负离子》在原《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基础上编写而成,内容包括:绪论,氧的种类与氧化学,负氧离子发生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化学反应过程,森林资源与负氧离子,负氧离子与健康,负离子对室内空气污染物净化和降解作用,环境负氧离子资源与绿色经济,空气负离子应用实例,负氧离子发生器及其应用,空气负离子检测技术及其相关的测定方法,不同形态空气负离子质谱甄别技术,基于功能材料的空气负离子发生方法与应用,等。 《环境、健康与空气负离子》可供负氧离子研究、开发人员,生态旅游开发人员,大气环境监测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基于 动力 过程 的分析框架对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动力来看,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是环境承载力的驱动力、政府高位发动力、市场机制推动力和公民环境需求拉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过程来看,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改革方案制定、试验、实施、效果评估等主要环节。我国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是来自环境、政府、市场、公民等方面的动力作用于改革方案的制定、试验、实施和效果评估等环节的过程。我国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应该以提升环境质量和公民环境满意度为根本目的,重视改革方案的制定、试验、实施、效果评估等环节的相互影响,重视政府高位发动力在改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重视环境承载力驱动力
本书以闸坝数量众多、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淮河流域 级支流沙颍河为例,系统地介绍了闸控河流水文生态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野外实验、数学模型、调控与 障体系,是作者2009~2018年持续开展沙颍河水文生态研究工作的系统总结,主要内容 括:①闸控河流生态水文效应分析、水生态系统健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②闸控河流水量-水质-水生态实验研究;③闸控河流水量-水质-水生态模型研究;④闸控河流水量-水质-水生态调控研究及 障体系构建。本书介绍的多闸坝条件下河流水量-水质-水生态调控 识别、生态水文效应实验与分析、调控模型构建及应用、水生态和谐调控、生态需水调控等内容,对于提高闸控河流水 障 和水资源 护与水生态系统健 水 有着重要的参考 值。
本书在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为关键问题,分别对基于人工生态系统视角的园区系统稳定性和基于拓扑结构的园区系统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从拓扑结构下的维稳分析、基于博弈论的水资源梯级利用和低碳设计等方面,对园区系统调控进行了研究。全书借鉴多学科工具进行理论论证,并借案例辅以实证研究,给出了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的数量化描述, 了对生态工业园区进行调控的建议,可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和运行 科技支撑与决策参考,增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生态用地网格化管护的理论方法和示范应用案例。在界定生态用地内涵基础上, 次构建了我国多尺度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开展了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和Li DAR数据的生态用地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提出了生态用地网格化管理的时空多级网格划分与编码方法,构建了基于网格化的生态用地信息时空数据整合与管护服务 台框架,并进行示范案例研究,丰富了生态用地管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全面推进土地资源管护模式转变,推动土地生态系统管理数字化、 细化、动态化奠定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