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有关城市生态学各分支领域、各学派的最新成就,特别是重点概括了我国城市生态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较紧密地结合了中国的研究案例,具有中国特色。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有生态系统基础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城市灾害及其防治、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本书基于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重要历史时刻的时代背景,以探索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为主线,从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碳交易主要类型与国际主要碳市场、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等角度,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国际态势、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中国碳排放现状与驱动因素、碳排放权交易与碳配额分配、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和波动分析、中国试点碳市场和统一碳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编者基于多年从事低碳经济研究的实践经验,辅以丰富翔实的案例资料,力求内容新颖,深入浅出。
本书是一部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的专著。主要介绍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剂量与摄取机制和化学物质毒性;基于NAS健康风险评估“四步法”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描述研究区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农村水源水质检测结果、确定了主要危害物、污染源、暴露参数,分析饮用水和皮肤接触途径的健康风险水平、量化了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探讨了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健康风险的时空变异特征,阐述了农村饮用水风险管理措施,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总结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理论、技术与管理、示范应用。本书旨在加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科学交流,以期促进四川乃至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
本书以人居背景、人居活动、人居建设作为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 论框架,面对人类生存环境演化的大趋势,将人居环境进行横向及纵向分类。其横 向分为5类,包括河谷地区、水网地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干旱地区,并按 高密度、中等密度及低密度分别研究;纵向分类即将人居背景分为自然与人工环 境、资源特征、视觉景观特征等;人居活动分为生存方式、习俗、文化等;人居建设分为空间布局形态等。基于以上分类,对各大类人类生 存空间的环境、景观、建筑进行介绍和理解,对历史文脉和人居生活的感受和分析, 对当代城市发展和景观规划的未来进行研读和思考。 本书可供广大风景园林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人居环境相关学科专业的师生,风景园林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以及城市管理人员等学习参考。
本书是一本探讨人机环境系统相互融合的智能的图书,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许多场景中的应用,以及人机环境系统的协同作业和智能化发展。本书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人机交互与人机融合智能有何异同?人类的谋算(算计)与计算是可逆的吗?机器智能能够产生谋算(算计)吗?同时,本书还介绍了多种现代技术及其在人机环境系统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深度态势感知、理性计算、感性算计、情绪 /情感分析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如何利用人机智能技术来提高人机环境系统的整体效能并减少“机器幻觉”,为未来的智慧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发展的代价:环境与发展的伦理审视》主要探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三者之间的关系,试图以可持续发展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冲突,以社会正义协调发展与公平的冲突,以环境正义协调环境与公平的冲突,再以可持续发展统领环境、发展与公平。《发展的代价:环境与发展的伦理审视》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和健康代价进行了梳理,对传统的增长型经济发展观念以及作为其价值基础的经济理性和消费主义进行了批判,对环境正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内涵进行了剖析,对造成环境危机的西方近代哲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并试图从中国传统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找到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智慧。
暂无内容简介。。。。。。
《环境功能区划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是在上述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整理完成的,包括环境功能界定与划分、环境功能综合评价、红线管控体系、基于区划的环境管理体系等内容。作者认为,环境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环境功能的空间差异划分不同类型的环境功能区,提出不同区域的环境管理目标和对策,实施差异化的环境管理政策。基于空间尺度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环境功能区划体系,全国环境功能区划以战略引导为主,是各专项环境区划编制和实施的基础和依据。地方环境功能区划以落实细化为主,明确区域内水、大气、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管控措施。在以2413个县级行政单位作为评价单元进行环境功能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环境功能类型的体现形式,把全国陆地范围分为五类环境功能类型区,其中,以保障自然生态安全为主的环境功能区
这是一本对中国痛之切、爱之深的书,是一个上海学者在黄河边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全书分成上下二篇,详细记录了作者1996年5月——11月期间的日记式调查报告。 该书内容全面,通过作者的切实体验对当今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思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探索性,颇值得一读。
田丰、李旭明主编的《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主要收录自《学术研究》近年来陆续刊发的环境史论文28篇。分为三个部分:部分,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二部分,环境史视野下的中华文明;第三部分,环境史视野下的世界文明。这三部分中,既有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国外环境史学*理论和成果的翻译。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创新理论,构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制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战略目标、总体要求、着力点和行动方案;并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号召。按照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迈向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发展新时代。这既是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演化逻辑的必然走向和内在要求,又是人类文明演进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演化逻辑的必然走向和内在要求。因此,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演进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集中表达了当今人类努力超过工业文明黑色经济发展的旧时代而迈进生态文明绿色
2011年10月22日, 中国-东盟环保合作论坛2011:创新与绿色发展 在广西南宁举办。论坛以 创新与绿色发展 为主题,围绕环境保护的国家政策、绿色和环保产业创新实践与经验,以及中国-东盟绿色发展与合作前景几个主要议题,开展讨论与交流,就推进中国-东盟在环保领域特别是绿色产业领域的合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相关合作建议,包括:积极落实《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实施好《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推进绿色发展、绿色科技创新的交流与合作;以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政府绿色采购为重要合作领域,共同引导公众消费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清洁低碳型转变等。唐丁丁、梁斌、檀庆瑞、宋小智主编的《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创新与绿色发展》在论坛发言和讨论的基础上整理编写而成,旨在与
从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开始,首先介绍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分析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特色和学习方法,然后介绍和讨论了基本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主要的分析和评价方法,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eosystem Assessment,MA)是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于2001年6月5日正式启动的。这是一个由联合国有关机构及其他组织资助,为期4年的国际合作项目。它是世界上个针对全球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开展的多尺度、综合性评估项目,其宗旨是针对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类福祉间的关系,通过整合现有的生态学和其他学科的数据、资料和知识,为决策者、学者和广大公众提供有关信息,改进生态系统管理水平,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该项目理事会和评估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经过来自95个国家的1360位知名学者的共同努力,目前该项目已经圆满结束。作为MA主要成果的技术报告、综合报告、理事会声明、评估框架和若干个数据库,都已经在2005年圆满完成并公开发布。
本书拓展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门学科——生态水文学和生态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生态恢复理论和实践指导下集成的节水型生态系统整体水管理技术体系,建立在野外监测一试验一示范一数字流域平台上的实验生态水文学研究方法和内陆河流域水一生态一经济系统综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是自然和人文学科综合集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流域尺度的科学著作。 本书主要供地学、农学、生态学、经济学、流域管理学、信息学等领域的科技研发人员、管理决策层、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化学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 定价 78.00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开本 16 作者 廖传华、朱廷风、代国俊、许开明 编著 装帧 平装 页数 346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122259387 内容简介 本书是 水处理过程与设备丛书 中的一个分册,书中将化学法水处理工艺分为中和、化学混凝、化学沉淀、离子交换、常温化学氧化、湿式空气氧化、临界水氧化法、焚烧、电化学化、光化学氧化等,并分别针对各处理方法的工艺过程及相关设备的设计与选型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环保公司的工程设计、调试人员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绪论 1.1中国的水资源现状1 1.1.1水资源的分布1 1.1.2水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在此背景下,如何绘制可落地的“碳中和”路线图,使我国在展现大国担当的同时,保障自身发展的权益,这是政策制定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 本书从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入手,追本溯源,系统阐述了碳中和的问题由来及相关概念,然后以技术需求清单的方式,从技术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和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等方面,立体化地展现了发电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能源消费端的低碳技术、固碳端的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以及碳排放与碳固定核查评估技术。后,简要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设立的碳中和目标及技术、行政、财税、法规等措施,提出了对我国构建碳中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深入,城市生态问题日显突出,并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及时、准确地了解和分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从利益角度来探讨环境问题,试图构建一个环境利益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的环境利益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结合国际环境的实际经验,借鉴人类历史上环境利益的具体经验,为中国的环境利益的获得提供一些对策,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为中国未来环境利益的取得提供可靠的建议。
谢花林、姚冠荣所著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 研究》在界定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内涵的基础上, 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区 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从区域 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区域土地生态演化过程管 控、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管控等方面进行了若干案例的 实证研究;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的技术、经 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展望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 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 本书适合土地资源管理、地理学、生态学、环境 科学和生态经济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也 可以作为政府工作部门人员参考用书。
本书是关于我国港湾溢油应急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面的 著。全书共4章,作者针对港湾溢油应急处置的不同 段,分别开展了系统研究。利用大比尺波浪水槽,原型模拟了不同港湾溢油条件下围油栏的随波性、滞油性、抗风抗浪性等,建立我国立体化围油栏的 化设计及性能测试技术。针对天然有机吸油材料、合成材料、天然无机吸油材料的不同 性,通过不同的改性方法,提高其吸油量、吸油时间、 油量等性能参数,研发出环 高效的吸油材料。通过石油烃降解菌 富集、驯化、分离、 化及分子手段,筛选并鉴定出高效石油降解菌株,同时进行固定化处理,形成固定化菌剂,显著提升了其石油烃降解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柴玲编著的《中国环境社会学(第1辑)》是中国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刊物,本书选取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论文27篇,其作者既包括已有丰厚学术成就的教授、研究员,也有刚刚步入学术殿堂的青年学者,这些论文涵盖范围广泛,题材新颖,紧跟国际学术热点,内容从 环境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 环境社会学的逻辑起点 、人类学视野下农民环境诉讼的相关研究一直到现代体制下动物与人的共荣与冲突问题等等,对于中国自身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