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侧重于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相关性研究。既着眼于历史变迁的纵向展开,力求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前期制度性变迁所引致的乡村社会演变的基本轨迹和发展脉络,又着力于区域角度的横向展开,以揭示不同社会、文化要素在乡村变迁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在相对比较的意义上力求透过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域差异揭示隐含其后的共趋性和普遍性特征,并通过区域演进的不平衡性呈现整体历史进程的同质性意义。
这本书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研究引用率的著作,并已再版6次,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出版,在国际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理论界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响,甚至在这个研究领域出现了言必称“Gosta Esping-Andessen”的现象;这本书被视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里的经典性著作,许多高校将之列为教科书或参考书。 该书完成的项开拓性工作是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将社会保障制度看作一个“体制”(regime),即将福利国家视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涵概了其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国家角色和国家功能的定位,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商品化与非商品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社会科层化与社会整合等诸多因素。一言以蔽之,作者将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或曰福利国家“体制”视为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生产与配置的一个过程与
本书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互嵌式社区”向“互嵌式社会”的转变为研究理路,对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领域民族团结的生成和表现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以宁夏、内蒙古、四川、广西和陕西等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传播和并存的现实为基础,重点讨论了扶贫工作中的民族关系、互嵌式社区的交往与心态、民俗交往中的地区性、乡村天主教与村落生活等问题,试图为书记在会议报告中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本书是关于我国港湾溢油应急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面的 著。全书共4章,作者针对港湾溢油应急处置的不同 段,分别开展了系统研究。利用大比尺波浪水槽,原型模拟了不同港湾溢油条件下围油栏的随波性、滞油性、抗风抗浪性等,建立我国立体化围油栏的 化设计及性能测试技术。针对天然有机吸油材料、合成材料、天然无机吸油材料的不同 性,通过不同的改性方法,提高其吸油量、吸油时间、 油量等性能参数,研发出环 高效的吸油材料。通过石油烃降解菌 富集、驯化、分离、 化及分子手段,筛选并鉴定出高效石油降解菌株,同时进行固定化处理,形成固定化菌剂,显著提升了其石油烃降解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套通用型讲座软件,介绍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和面临的挑战,以及近年来中国在建设美丽中国蓝图下进行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本软件既适用于各国使馆人员、文化推广专员、中国环境研究人员和教学者的讲授,也适用于对中国生态环境感兴趣的外国朋友。
作者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地关系思想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思想,以“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为方法论工具,以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和泰尔指数等区域差距计算方法为模型工具,对作为后发达省区的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及单位GDP的生态足迹等进行了时间序列、空间秩序和动因机制的系统研究,完成了《云南省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丛书。《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分上、下两册,每册分为上、中、下三篇,在大量数据统计和调研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云南省1996~2020年中每一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及单位GDP的生态足迹等问题。 本书是一部兼具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学术著作,可供地理、经济、环境、资源和政治等学科及政府部门和区域发展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使用。
本书基于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重要历史时刻的时代背景,以探索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为主线,从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碳交易主要类型与国际主要碳市场、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等角度,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国际态势、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中国碳排放现状与驱动因素、碳排放权交易与碳配额分配、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和波动分析、中国试点碳市场和统一碳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编者基于多年从事低碳经济研究的实践经验,辅以丰富翔实的案例资料,力求内容新颖,深入浅出。
中国和印度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同时,共同面临谋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问题的谈判进程加快,将中国和印度两国置于举世瞩目的战略地位。中国和印度两国对本国环境问题所采取的行动也会对全球产生巨大影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和印度可持续发展委员会(ICSD)清醒地意识到上述问题,为此,CCICED和ICSD于2008年携手合作,设立”环境与发展比较:中国与印度”项目,并委托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CAEP)和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TERI)联合研究。该项目比较了中印两国的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识别了两国环境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总结了两国的发展路径、经验和教训。我们希望该项研究能为中印两国未来的合作提供参考,也能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儿童卷 6-17岁)》共12章。第1章是编制说明,介绍了编制《手册》的背景、目的、工作过程、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等。第2~12章是《手册》的主体内容,根据参数类别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第2~5章,是摄入量参数,包括呼吸量、饮水摄入量、饮食摄入量、土壤/尘摄入量;第二部分为第6~10章,是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包括手/物口接触参数(手/物口接触频次和接触时间)、与空气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室内外活动时间、交通出行方式和时间)、与水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洗澡时间、游泳时间)、与土壤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土壤接触时间),与电磁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与手机、电视、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接触时间);第三部分为第11~12章,是其他参数,包括体重和皮肤暴露参数。对
城市生态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和核心。《城市生态安全评估与调控》在深入剖析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特征的基础上,立足于城市规划对城市有序发展的作用,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城市规划三个层次开展生态安全评价与调控技术方法的研究。通过城市自然生态安全组成要素因果关系分析,识别威胁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要素,建立生态安全评价等级,针对直接影响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能源规划等重要专项规划的实施,评估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安全状态,进而建立生态安全调控技术体系,并反馈规划方案的调整。上述理论方法应用于厦门、焦作、北京、广州等城市,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安全调控提供实践案例,以期推进城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普及性和可操作性。 《城市生态安全评
《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综合卷》简介: 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 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综合卷》是该项目研究报告的综合卷,重点研究了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依存制约关系。全书分综合报告和7个专题报告,内容包括淮河流域自然环境及人为影响问题研究、淮河流域生态保育问题研究、淮河流域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研究、淮河流域工矿产业发展与环境问题研究、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及农业发展与环境问题研究、淮河流域城镇化进程与环境问题研究、淮河流域水资源与水利工程问题研究。
本书以人居背景、人居活动、人居建设作为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 论框架,面对人类生存环境演化的大趋势,将人居环境进行横向及纵向分类。其横 向分为5类,包括河谷地区、水网地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干旱地区,并按 高密度、中等密度及低密度分别研究;纵向分类即将人居背景分为自然与人工环 境、资源特征、视觉景观特征等;人居活动分为生存方式、习俗、文化等;人居建设分为空间布局形态等。基于以上分类,对各大类人类生 存空间的环境、景观、建筑进行介绍和理解,对历史文脉和人居生活的感受和分析, 对当代城市发展和景观规划的未来进行研读和思考。 本书可供广大风景园林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人居环境相关学科专业的师生,风景园林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以及城市管理人员等学习参考。
智能城市是世界一流的城市设计和建筑思想家对未受遏制的城市增长所作出的一种具有崭新意义的回应。城市是由自然、社会、建成形式等构成的生态共生体,这种新型城市范式提出的争论点在于,我们能否遵从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来重新打造城市。 智能城市的概念是由一系列国际案例研究发展而来的,其中一些受政府委托,另外还包括一些具有探索性和思辨性的案例。作者重新梳理了人们对于城市演变和绿色空间的思考方式,积极探索怎样通过人工建成环境与农业的整合,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还能培育出新型的空间实践和社会凝聚力。 在时下各个领域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的热论中:本书代表了一种来自建筑学的新兴声音,一种长期延误的从设计师的视角出发的解决之道。本书是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工程、景观设计、农业和社会学等领
闵庆文主编的《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与质量目标管理技术示范研究论文集》共收录论文72篇,涵盖水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及其应用三个方面,其中65篇论文已发表在《EcologicalEconomics》、《QuaLtemaryInternational》、《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报》、《资源科学》、《湖泊科学》、《地理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监控与预警》等期刊上,其他文章也已投稿。
在探索中创新,在奋斗中前行,艰难与困惑相伴,理解和支持相随。历经了跨世纪的发展,中国环保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尽管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国的环境污染仍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老的环境问题还未根本解决,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笔者们将大力发展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切实加强环境法制、严格执法,公开环境信息,鼓励公众参与,让我们的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中国的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笔者将为此继续奋斗。
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平泉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及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堪称华北地区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该地区河流众多,气候湿润,天然林保存完好,是京津北部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2003-2006年间,河北师范大学的专家和研究生与保护区科研人员组成考察队,对该保护区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野外实地考察过程中,考察队员跋山涉水,在采集标本的同时,拍摄了大量的动植物照片。综合本底调查的室内研究,作者筛选出50赊幅照片,分为自然地理概况、历史文化、植被与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与保护、科学研究与保护区管理五部分,附以重点说明。本书图文并茂地反映了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管护的基本概况,成为人们了解和认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的窗口。 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