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人们的所思所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构建了一个具有五种基本能力的人类自我系统,奠基了社会认知理论。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行为又分别影响了外界环境和自我信念。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大量可用该理论来解释的知识。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序 章 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干模型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特质论 三、激进的行为主义 四、社会认知论 五、互利互惠的决定主义 六、决定论和生活道路的偶然决定因素 七、自由与决定论 第二章 观察学习 一、示范观察学习现象的区分 二、观察学习的多重过程分析 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观察学习 四、抽象的观察学习 五、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第三章 亲历学习 一、亲身经验的信息分析 二、亲历学习与意识 三、亲历学习中的认知子过程 四、结
本书包括以下五大部分。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的意义,然后综述了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的方法、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梳理,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第三、四部分就价值观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此,论文从国外文化、国内文化现状两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面临的文化挑战。同时也认识到,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愈加坚定,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不容忽视的文化现实。第五部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文化方略探索。主要是体
入号九年的大盛魁伙伴古海在被开销后会走上怎样一条道路? 他与大盛魁之间又会再起怎样的恩急瓜葛? 固守陈规的大盛魁是否难逃衰败的梦魇? 本土商业史上一场空前的大战一触即发……
本书共7章,主要介绍了河流湿地公园的概念及其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现状,重点讨论了湿地公园的保护、恢复和利用规划等内容,针对不同河流湿地的特征,从临沂市自然景观资源、民间工艺、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临沂市5个河流湿地的规划案例,希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为河流湿地公园资源保护和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帮助。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旅游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卡瓦格博地区作为全球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一直以来倍受世人的关注,但在这样一个不同文化广泛接触和融合的时代,卡瓦格博地区淳朴的民风和清净的自然,仍免不了全球化浪潮的冲刷。郭净先生背着简单的行囊走村串户、翻山越岭行走在山间。为了真实记录和观察当地的情况,与村民同吃同住,得到当地人的认可。村民给他的称呼是“桑匹记者”,而不是外来的“甲”。在这本《雪山之书》中,郭净先生从中国严重的梅里(卡瓦格博)山难入手,以纪录片拍摄者和文化研究者的身份,开展长期调查,深入了解当地藏族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信仰,以及外来探险与开发活动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雪山之书》以口述历史和调查笔记结合的方式,探讨当地人如何与山、与身边的自然打交道,描述了卡瓦格博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神山文化的
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从水利工程、信仰变迁、羁縻州治理诸方面探讨宋代长江中游环境与社会变迁的历史,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和信仰变迁之间、国家治理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全书正文四章,依次探讨:,宋代长江中游水利工程的发展。以江陵"金堤"的变迁为中心,考察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同时,以崇阳白泉陂为例,探讨宋代地方水利秩序的构建。第二,信仰与地方社会。以朱熹知南康军为例,重点分析地方官员的神灵信仰及其宗教实践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水神庙址的分析,讨论水神信仰与堤防修筑、河道治理等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许逊的个案研究,则讨论了宋明间民间信仰与道教、国家礼典之间的碰撞与交汇。第三,宋朝羁縻州治理理念的变化。细
系统阐述了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等,并以青岛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规划为例,分析了青岛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明确了青岛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关各类先进的实用技术,提出了由防洪减灾体系、供水保障体系、水环境修复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水文化建设体系和水管理建设体系构成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并给出两个示范区建设规划 西海岸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大沽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我国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案例借鉴。 王浩、黄勇、谢新民、侯希智、魏传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当前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前沿动态和*新成果,可供水利(水务)、农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规
黄寰编著的《区际生态补偿论》基于区域来研究生态补偿政策与管理的实现机制,其立足点是功能各异的区域,而实现生态补偿的途径又是区际的。即创新地以林区、牧区、流域、湿地、近岸海域、矿区、灾区、自然保护区等具体区域为整体研究对象,研究其生态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内部化,提出进行或纵向或横向区际生态补偿的形式,寻求环境与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和谐之道。
柴玲编著的《中国环境社会学(第1辑)》是中国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刊物,本书选取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论文27篇,其作者既包括已有丰厚学术成就的教授、研究员,也有刚刚步入学术殿堂的青年学者,这些论文涵盖范围广泛,题材新颖,紧跟国际学术热点,内容从 环境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 环境社会学的逻辑起点 、人类学视野下农民环境诉讼的相关研究一直到现代体制下动物与人的共荣与冲突问题等等,对于中国自身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变迁研究》是作者充分利用相关文献资料,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在历史时段中动态考察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的特点和变化及其对中原王朝的影响。 此外,《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变迁研究》还对西北地区疆域的变化、人口分布、民族分布、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了探讨,视图揭示历史时期西北地缘关系的总体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为广大读者客观认识西北地缘政治结构的变迁提供新的途径。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不从政策的源头去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我们将陷入防不胜防的恶性循环,并将在未来付出更大的政治代价和经济成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政策制定、实施全过程中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综合的环境影响评价,即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中央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正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而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接受。我国政府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也十分重视,国务院2001年批复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明确要求“探索开展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和流域开发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使综合决策作到
本着深入理解转型期中国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本书在总结全球和中国环境问题基础上,从经济地理视角系统梳理了环境经济地理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本书构建了不同地理尺度上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以及环境规制、环境污染对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影响的理论框架,强调经济转型制度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效应的影响。结合演绎方法和逻辑实证主义思路,本书从全国、城市、产业和企业的多尺度多视角出发,深入探究了转型经济制度、环境规制等对环境污染排放效应,通过建立污染型企业区位的理论模型,研究了“环境”对企业区位、环境行为、企业空间动态及其地理格局演变的影响,本书研究表明,转型经济制度是解读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视角;而“环境”也开始**区位中的资源禀赋等属性,展示其中所隐含的成本、权力、福利
施建平等编著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叙述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监测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其次,从数据产生过程的关键环节着手,详细描述了土壤长期观测采样地的设置和管理、采样、分析等环节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后,根据CERN土壤长期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的经验,归纳总结了数据检验和质量评估方法,并制定了相关的数据规范。《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可供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等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碳汇计量技术”的研究成果之一。基于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简称三峡)库区生态监测站(点)、试验区和系列样地的监测、调查与分析数据与应用模型模拟相结合,反映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并总结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生态模式,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等指标,对三峡库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功能监测与评估。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可供从事森林植被建设、流域管理、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者、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