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从水利工程、信仰变迁、羁縻州治理诸方面探讨宋代长江中游环境与社会变迁的历史,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和信仰变迁之间、国家治理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全书正文四章,依次探讨:,宋代长江中游水利工程的发展。以江陵"金堤"的变迁为中心,考察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同时,以崇阳白泉陂为例,探讨宋代地方水利秩序的构建。第二,信仰与地方社会。以朱熹知南康军为例,重点分析地方官员的神灵信仰及其宗教实践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水神庙址的分析,讨论水神信仰与堤防修筑、河道治理等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许逊的个案研究,则讨论了宋明间民间信仰与道教、国家礼典之间的碰撞与交汇。第三,宋朝羁縻州治理理念的变化。细
本书共7章,主要介绍了河流湿地公园的概念及其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现状,重点讨论了湿地公园的保护、恢复和利用规划等内容,针对不同河流湿地的特征,从临沂市自然景观资源、民间工艺、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临沂市5个河流湿地的规划案例,希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为河流湿地公园资源保护和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帮助。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旅游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针对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而完成,全书共分7章。第1章解读了源、汇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大气环境科学、水环境科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内涵和应用,以及源汇景观内涵;第2章基于源汇景观概念和洛伦兹曲线,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第3章基于野外多尺度模拟实验和定位观测,论述了源汇景观的性质、效应及其转化特征;第4至第6章结合典型区研究,分别探讨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在养分流失、非点源污染风险及水土流失危险等方面的应用;第7章以江汉水系典型流域为典型区,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其产沙效应。
从巴姆城和瓦拉纳西的古代的辉煌,到东京和圣保罗的拥挤的都市圈,城市是我们*伟大的创举之一。然而,在21世纪之初,随着城市成为了半数以上的世界人口的家园,人们越来越为其无节制的扩张及其对这个星球的不利影响而担忧。在气候变化以及对世界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产生作用的同时,这种漫无节制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从*深的海洋,到*的山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发展中世界,我们如何能够使世界上的城市更具可持续性?我们如何能够为新的城市地区应付未来的环境挑战做好准备?
入号九年的大盛魁伙伴古海在被开销后会走上怎样一条道路? 他与大盛魁之间又会再起怎样的恩急瓜葛? 固守陈规的大盛魁是否难逃衰败的梦魇? 本土商业史上一场空前的大战一触即发……
本书共分三篇十三章,介绍了市政公用工程、社会服务行业、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污染防治措施、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主要制约问题。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著的《社会区域 类环境影响评价(第3版)》共分三篇十七章,介绍了 市政公用工程、社会服务行业、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 价中的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污染防治措施、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主要 制约问题。本册书为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职业资格 登记培训用书,版于2007年3月正式印刷,首印 3000册;2009年9月重印2000册;2012年4月重印 2000册。
北美西部开发是几千年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缩影。《自然的边疆——北美西部开发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从指导北美人向西部进发的自然观念入手,考察了在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机械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开发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此所引发的北美人自然观念的转变以及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等问题。本书试图通过考察北美西部现代化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向世人表明:美加两国在发展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值得当今所有在现代化道路上摸索的国家引以为戒。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适当控制人的贪欲,寻求人与自然和谐才是出路。本书由付成双著。
《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变迁研究》是作者充分利用相关文献资料,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在历史时段中动态考察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的特点和变化及其对中原王朝的影响。 此外,《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变迁研究》还对西北地区疆域的变化、人口分布、民族分布、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了探讨,视图揭示历史时期西北地缘关系的总体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为广大读者客观认识西北地缘政治结构的变迁提供新的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的这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研究》共分八章,其中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与实践、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长沙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进展、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等内容。
湿地是分布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滨海湿地是一种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而海岸带地区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地区,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干扰也*。本书从滨海湿地入手,以天津滨海湿地为案例,在对滨海新区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详细的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从湿地类型、环境演变、景观格局动态、健康评价、退化诊断、生态蓄水量、产业生态适宜性以及生态恢复重建技术等方面对该区域的湿地环境演变与生态恢复进行了系统研究,其研究结果为滨海湿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保护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本书可供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国土规划和湿地科学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有
《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回顾了过去20年全球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总结了环境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重点探讨了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阐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意义,分析了开放环境下中国面临的多重挑战、全球资源环境安全格局,以及中国在发展绿色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并结合情景分析,提出了未来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愿景、路径选择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分析。同时对世界73个主要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开展了评估和比较研究。 本报告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有关的科研院所、
本书汇总了近30年来有关夹点分析与过程集成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对基本原理进行翔实的理论剖析,以实际应用的逐步指导相结合,通过实例使读者明白夹点分析的基本原理,如何进行夹点分析?如何设计和改进换热网络?公用工程节能与全局分析,如何通过工艺过程改变实现进一步节能降耗?不仅包括大规模的连续过程,而且还包括时变过程,几乎涉及所有耗能的场合。本书是从事节能减排、工艺开发、过程设计等技术人员的实用工具书和指南,可作为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是中国政府环境保护规划与政策的主要研究机构。环境规划院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专门从事环境战略、环境规划、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项目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环境规划编制、环境政策制定和重大环境工程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和气候事件等重要概念、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和未来预测,包括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资料和方法、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过程与规律、气候预测模式、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历史,包括全球变暖的发现过程,科学认识的焦点和问题。 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包括自古以来人类采取的各种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以及对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的不同看法,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考。
柴玲编著的《中国环境社会学(第1辑)》是中国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刊物,本书选取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论文27篇,其作者既包括已有丰厚学术成就的教授、研究员,也有刚刚步入学术殿堂的青年学者,这些论文涵盖范围广泛,题材新颖,紧跟国际学术热点,内容从 环境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 环境社会学的逻辑起点 、人类学视野下农民环境诉讼的相关研究一直到现代体制下动物与人的共荣与冲突问题等等,对于中国自身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已成为近三十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生态位概念的不断拓展,生态位理论已被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借用,其理论含义正在不断地拓展。生态位理论可能成为研究旅游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旅游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向延平编著的《旅游生态位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以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例》从生态位角度研究旅游生态位问题,提出相应的旅游生态位策略,尝试找到新的灵感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寻求实现旅游和谐可持续发展途径。章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立论基础、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框架等;第二章是旅游生态位理论研究,包括旅游生态位概念、特征与类型、旅游生态位宽度、旅游生态位重叠、旅游生态位分离、旅游生态位态势、旅游生态位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在此背景下,如何绘制可落地的“碳中和”路线图,使我国在展现大国担当的同时,保障自身发展的权益,这是政策制定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 本书从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入手,追本溯源,系统阐述了碳中和的问题由来及相关概念,然后以技术需求清单的方式,从技术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和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等方面,立体化地展现了发电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能源消费端的低碳技术、固碳端的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以及碳排放与碳固定核查评估技术。后,简要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设立的碳中和目标及技术、行政、财税、法规等措施,提出了对我国构建碳中
美国饮用水环境管理起步较早,以法律法规和标准为基础和推动力,在水环境管理机构设置、政策制定、污染防治技术、资金筹措等方面比较成熟。美国饮用水环境管理特别注重联合政府相关部门、环保协会、公众等多方力量,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形成合力,有效地保障饮用水安全。 为全面推动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2006~2008年全面调查评估全国设市城市及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4 00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信息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组织编制了中国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目前,我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中仍存在保护区划分与管理不规范、监测及应急能力薄弱、水质达标率较低等问题。翻译出版《美国饮用水环境管理》一书,旨在系统介绍美国饮用水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重点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