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三期) 成果系列丛书的综合卷,是项目的主要研究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Ⅲ)》分析评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剖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典型地区以及 京津冀 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和经验,针对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保护中发展 、 生态资源资产正增长 及 平衡、美丽、协同发展 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各课题研究重点突出,提出了相关领域的战略对策与重点任务,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智慧环保的内涵及发展历程,从智慧环保理论基础、智慧环保核心技术等方面对智慧环保的构成体系进行总体论述。同时,在“数据资源中心”工程建设、“智慧环保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智慧环保业务应用平台”、“智慧环保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智慧环保标准规范体系”工程建设、“智慧环保系统集成”、“典型案例”中全新阐述了智慧环保的理念和技术体系。
本书结合近10年来国内外饮用水供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以水质健康风险控制为核心理念,从源水水质改善、处理工艺优化与强化、输配水过程水质保障、特殊污染物去除、水质安全性评价的全过程,系统论述了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新技术原理,力图构建涵盖水质转化-过程控制-工艺应用-风险评价的完整体系,力求将本领域的*成果系统性地向读者展示。
《生命地图·缤纷还是崩溃:全球生态保护地图集》的内容不代表大自然保护协会以及其他参与编著的机构、作者或者出版商的观点或者方针。《生命地图·缤纷还是崩溃:全球生态保护地图集》所使用的名称和报告不代表大自然保护协会以及其他参与编著的机构、作者或者出版商对任何国家、领土、城市和地区的主权、边界划定、名称以及拥护与否的任何观点。 为了后代,为了他们所要继承的地球感谢比尔·巴克利和伊利亚·米拉蒙特斯的远见和大力支持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使命:保护重要的陆地和水域,使具有全球生物多样性代表意义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群落得以永续生存繁衍。 《生命地图:缤纷还是崩溃——全球生态保护地图集》是一部以丰富多彩的图片讲述全球生物多样性并拥有*信息的权威读物。对于每一位关注自然世界的人而言,这是一部重要的
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地势地平,蓄排水困难,洪涝相互影响,跨省河道多,治理难度大,加上流域内人口密度大、沿淮重污染企业对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流域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重大变化,水环境污染、水生境破坏、水生态失衡问题较突出。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各类治淮工程,对流域生态环境特别是洪涝防治以及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多方面的叠加影响,近年来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展淮河流域近十年乃至三十年生态环境变化的调查和评估,将对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有意的指导。本书从流域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水资源、水环境、污染物排放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入手,调查分析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掌握流域生态系统、水资源、水环境的变化规律,揭示淮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与国家公园》以众多专家、学者对可可西里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地质地貌、水文气象过程进行的为期多年的考察,以及对青藏公路沿线、可可西里南部和索加 曲麻河区域内的社区民情进行的细致调研成果为基础,向读者介绍了地理和文化概念中的可可西里,以及可可西里所享有的自然的馈赠,梳理了可可西里成为世界遗产的历程,阐述了可可西里作为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
《中国半干旱草原的恢复治理与可持续利用》是作者们多年来研究中国半干旱草原的恢复治理与可持续利用的概括总结。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半干旱草原的开发利用现状、退化过程及影响因素、退化草原的恢复治理技术和自然保护、草地恢复治理的效益评估方法、以及半干旱草原可持续利用的途径等。
本书描述在自然、农业和城市环境中淡水湿地和河口湿地恢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阐述由生态理论(干扰理论、扩散理论、演替理论)驱动的恢复基础,并将其应用于创建和恢复湿地的措施中(恢复水文、土壤和生物区系),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湿地恢复项目的短期和长期的成功率。这本书全面讨论阻碍湿地恢复工作中无法预料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总结一些河口和淡水湿地恢复的案例研究,分享大规模湿地恢复的经验,并提出湿地恢复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在全面介绍知识产权及商标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具体阐述了商标代理人应掌握的三项技能,即:商标基础申请、商标授权确权、品牌管理策略的程序及内容,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商标代理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商标代理人全面快速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和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我国商标事业的发展。
......
本书关注高寒矿区生态修复理论、技术创新与实践,以及青海木里矿区生态修复管理创新与实践,共分为7章,内容涵盖了高寒矿区生态现状与修复理论、高寒矿区煤炭资源与开采、高寒矿区种草复绿探索、木里矿区土壤重构及植被恢复技术研究、高寒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创新、高寒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高寒矿区生态修复管理创新与实践等。
作者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0余年,针对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长期致力于治河基本理论与重大水利工程设计运用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于2017年以来在深入认识黄河下游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行业视角,回应社会、学界对宽滩多沙河流治理的诸多疑虑,逐步形成的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思考、理论探索和试点规划实践的总结,并介绍了从黄河下游治理与保护的历程和现状出发,不断深化黄河下游复合功能认识与约束结构解析,形成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理论,开发一系列关键技术,从国土空间管控及法律协调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体系,在三个典型宽滩河段滩区开展试点规划实践的成果。
《寂静的春天》:当环境保护运动席卷全世界,当蕾切尔 卡逊和她的《寂静的春天》被越来越多的人顶礼膜拜之际,她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企图挽救的生物世界是如此的美丽,这常在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要尽我所能去做……现在我相信我至少做了一点点。” 指望一本书能带来完全的改变是不现实的,但是《寂静的春天》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的政府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领域的启蒙性经典著作,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的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 本套书还包括:我们共同的未来、只有一个地球。
本书汇编了国家、建设部等部委以及北京市正式颁布的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具体内容涉及环境卫生领域的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北京市标准,涉及环境卫生领域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委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本书的出版旨在为从事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查阅行业标准及法律法规提供便利条件。同时本书也适合从事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等行业的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查阅使用。
本书是一本研究如何对抗海洋生物污损的参考书,系统地介绍了海洋防污涂层和防污技术。本书涵盖了海洋生物污损和人类对抗污损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基础研究和工程研究方面,还对海洋领域的立法及商业和社会对防止海洋生物污损做出的贡献进行了介绍。本书在内容上涉及广泛,有四部分共28章,详细介绍了海洋污损生物及其影响、海洋防污涂料的测试和研发、化学活性的海洋防污技术、控制海洋生物污损的表面方法这四个方面的新进展。这28章既可以按顺序进行阅读,也可以专门阅读某几章感兴趣的内容,并不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本书主要探讨干旱荒漠区水土开发与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全书分八章,系统介绍了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并对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针对干旱荒漠区的土地盐渍化、农林复合经营和草场退化等特点,重点提出了干旱荒漠区绿洲水土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模式、新垦土地农林复合经营技术与模式、退化草场改良与草地质量提升技术与模式等水土开发与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评价了干旱荒漠区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干旱荒漠区生态保育模式推广的技术途径和政策保障机制。 本书可供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参考。
流域管理是有效应对目前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退化等问题的可行模式,但在目前的流域管理研究与决策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无效信息收集、模型滥用等。为此,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流域管理决策模式,就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智能流域管理研究》基于仿生学原理,提出了智能流域管理概念,构建了包含 大脑篇 因果关系之机理表达 、 智慧篇 优化之决策 和 感官篇 流域信息的获取、集成与反馈 等在内的关键技术体系,并结合案例展示了模型方法在国内外流域决策中的应用。 《智能流域管理研究》可供环境科学、生态学、流域科学、湖沼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学校师生及政府部门有关人员阅读和参考。全书由刘永、邹锐、郭怀成总体设计并主笔。
该书主要介绍云南的常见园林植物栽培种及有开发前景的野生种类,也包括少数从国外引进并试种多年、已适应本地气候的优良种类。全书约400种,同时每种均配有直观性的景观及特征图片等。该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云南园林植物资源的特点、区划;各论按照植物的分类系统、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或利用等将园林植物分为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攀援植物、竹类植物、草本植物等七大类,并在每个类群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种类从识别特征、习性、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对于已经商业化开发的种类,介绍其繁殖栽培技术。由于有些种类虽是乔木,但在园林中通常作灌木用;有的种类既可作花卉植物,又是常绿灌木或落叶灌木或攀援植物等,故在类群划分时,尽量以园林中用得较多的
全书共分为11章,内容主要包括绪论,结构基体、结构催化剂和结构反应器,结构催化剂和反应器中的传递现象,结构催化剂的制备,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消除,柴油机尾气的净化,固定源 VOCs污染物的催化氧化分解,固定源氮氧化物的脱除,低 NOx排放的催化燃料燃烧,催化结构过滤器净化炉气,结构催化剂和反应器的其他应用。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环境等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的教材,也是环境催化相关工业和设备制造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陈曦、罗格平编写的《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 碳循环》根据亚洲中部干旱区域荒漠一绿洲生态系统 的特点,分析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建立了具有自主版权的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AFM,改 进了国际上的Biorne—BGC模型,通过遥感、野外调 查和控制试验、尺度转换模型,构建了多尺度的亚洲 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数据库等。 全书介绍了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基本 特征;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干旱区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探讨干旱区生态系统过程的机制 ,开发了AEM模型:利用AEM模型和Biome—BGC模型对 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进行模拟;阐述了亚洲中部干 旱区人类活动,包括土地开发和耕地转移、林产品收 获和植树造林、放牧,对亚洲中部碳平衡的影响。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翔实,图文并茂,体 系严谨,要领
本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十年调查评估的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和长沙市区两个层面上,调查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及十年变化、环境资源效率及生态环境胁迫变化等,然后采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和图解分析法,对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的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质量及胁迫等进行综合评估,总结出调查评估结论。*后,从政策、法律法规、技术、经济、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生态保护与管理对策建议。
为充分展示和宣传中国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所取得的成果,交流各国在环境资源管理,尤其是土地退化防治方面的经验,推进伙伴关系的发展,加强与其他伙伴关系的协作,在全球环境基金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中国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于2008年11月6~7日在北京召开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与应用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政府相关部门、项目六省(区)的领导和专家、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以及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共200余人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收到了良好效果。 为与大家分享研讨会的成果,我们将会议文献资料整理汇编成《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文集》。本《文集》收录了在研讨会上交流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主题报告和学术论文,涵盖了土地退化防治相关法律政
本书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评估为核心,采用遥感与GIS、地面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手段,以2010年为基准年,系统评估近十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针对长江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湿地萎缩、生物生境丧失开展调查,识别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演变特征和驱动力;建立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流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估以及生态健康分区,提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