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受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委托,应急管理部干部培训学院组织部分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和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了《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典型案例》。 书中所选每个案例均包括事故灾害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应急处置的主要做法、经验教训及实践启示等内容。特别是结合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现状,针对灾害事故的应急准备、现场指挥机构建立、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等资源调派、现场处置救援及保障等方面,提出思路性举措和针对性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适用于各级应急管理干部、专业或社会应急力量、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研究参考,也适合作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相关教学培训中的案例教学。
《三峡库区重庆段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选录》通过对搜集到的三峡库区重庆段942处滑坡、塌岸、危岩地质灾害点的勘察、设计、监测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及灾害治理措施进行研究总结,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工点,对其工程地质条件、治理措施设计、施工和监测及治理效果做了详细介绍,可供类似地灾治理工作借鉴和参考。
本书以冶金企业员工安全行为为研究背景,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员工安全行为的成果,其一,从理论的背景入手,重点揭示围绕员工安全行为理论的时代特点。其二,从理论的内容入手,重点阐述了员工安全行为的内涵。其三,从理论的外延入手,重点指出员工安全行为对后期安全生产的影响。全书包括六章内容, 章安全,第二章安全行为,第三章员工个体安全行为,第四章群体安全行为,第五章组织安全行为,第六章安全行为现实与愿景,围绕员工安全行为这一研究对象,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分别进行了分析。
冰冻圈灾害是冰冻圈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降低冰冻圈灾害风险,减轻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影响是保障冰冻圈作用和影响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书以作者在该领域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为基础,结合 外**的前沿理论和实践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冰冻圈灾害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冰冻圈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方法,冰冻圈灾害类型、时空分布,气候变化与冰冻圈灾害,陆地冰冻圈灾害、海洋冰冻圈灾害和大气冰冻圈灾害的成因、影响和防治,以及冰冻圈灾害风险管理等。
本书共分为5个章节。第1个章节:介绍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总体情况,包括工作背景、目标和意义、主要内容、工作特点及总体技术体系等方面。第2个章节:梳理并总结了北京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体系建设情况,包括组织领导体系、方案体系、工作机制、技术支撑体系、队伍保障体系、宣传工作体系等方面。第3个章节:分任务类别,系统介绍了北京市应急管理系统调查工作的实践经验。第4个章节:介绍了北京市应急管理系统调查数据质量管控工作。第5个章节:介绍了北京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应急管理系统调查工作的典型经验。
定义事故预防为广义安全管理,定义安全行为控制为狭义安全管理。本书在提出现代事故致因链之一行为安全“2-4”模型、把事故原因分解为两个层面四个阶段的行为之后,分别阐述了事故各阶段行为原因的控制方法,然后给出事故案例的综合原因分析与预防策略, 将上述安全管理学的全部内容进行了学科定位。全书共十章,各章内容的逻辑关系由图表给出。
《综合风险防范: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致灾因子与风险等级评估》基于问卷调查和历史资料,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台风、风暴潮、洪水、干旱、地震和地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和灾情的时空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上述6 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模型, 阐述了基于公里网单元和县、乡两级行政单元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上述6 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
冰冻圈灾害是冰冻圈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降低冰冻圈灾害风险,减轻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影响是保障冰冻圈作用和影响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书以作者在该领域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为基础,结合 外**的前沿理论和实践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冰冻圈灾害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冰冻圈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方法,冰冻圈灾害类型、时空分布,气候变化与冰冻圈灾害,陆地冰冻圈灾害、海洋冰冻圈灾害和大气冰冻圈灾害的成因、影响和防治,以及冰冻圈灾害风险管理等。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灾害地质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对灾害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对自然作用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较全面地介绍了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
本书在系统总结安徽省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前期设计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完备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理论技术体系。结合典型调查案例对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开展流程及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对雨水情自动监测站、视频图像自动监测站、预警设施设备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对平台软件、数据整编、县级防汛平台提出了典型设计方案;对系统建成后运行维护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了说明。 本书反映了目前我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研究方面的 成果,可供水利、防汛、国土等相关部门的研究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在 版得到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充分征求相关教师和专家的意见,结合 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和 示范院校建设项目成果进行编写。课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设计,力求同实际工程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原理、操作及应用技能。全书分为6个项目单元:建筑消防相关知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设备的联动控制;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气体灭火系统。本书设有“职业导航”、“教学导航”、“知识分布网络”、“知识梳理与总结”,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高效率学习。
本书围绕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灾害,着重介绍地震灾害、火山灾害、山地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干旱与风沙灾害、水类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火灾等各种常见自然环境灾害的类型、发生基础、成因机制、危害与影响以及预防和减轻自然环境灾害的方法与技术措施,使读者易于掌握各种常见自然环境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性,同时更加突出灾害预防及逃生方面的有效知识。使用该教材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了解各种自然环境灾害的成因及发生特征,能够利用各种自然现象及自然先兆来判断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问题,掌握各种自然环境灾害的预防和避灾、减灾方法及综合防御措施,以保护人类及其生存环境。
重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是灾后创造基本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和防灾条件的重要资源保障。 本书的内容包括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概论、应急救援的实证研究、地震复合灾害与应急救援、 应急救援资源及其定量计算、应急救援模型、 避难与应急救援、救援资源畅流、灾害弱者及其应急救援、配置规划要点等。本书突出了近些年来河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成果。读者对象是重大灾害及其应急救援的各级管理与指挥部门、 研究机构的领导、管理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和高等学校防震减灾相关专业的师生。对于城市规划、 避难场所及其发展规划、救援物资储备规划的规划师也有参考价值。
地震灾害的比较研究。除比较方法以外,主要从地震和地质,建筑物和生命线系统以及非结构的地震性状,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灾后恢复重建,建设抗灾城市,以及防灾和灾害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比较。比较研究主要针对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一淡路地震,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生在美国、土耳其、印度、墨西哥和我国台湾的破坏性地震也列入了比较的范围。 本书可供从事地震减灾、工程抗震和地震工程的科研、教学、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官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