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其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的70%为大型滑坡。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与预警已成为科学主动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当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采取工程措施对灾害体进行应急处置,是有效化解灾害风险的重要措施。作者在亲自参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数十起重大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理论和技术方法。本书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滑坡监测方法、滑坡动态演化规律、滑坡时间-空间综合预警预报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所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第三部分介绍了大型滑坡应急预防体系、应急处置原则思路和主要工程措施;第四部分介绍了近年来成功监
红层是典型的易滑地层,红层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造成严重威胁。《降雨诱发红层滑坡研究 以四川盆地为例》以四川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红层滑坡的孕灾环境、主要类型与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红层滑坡分析评价、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治利用的技术方法。
《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山地城镇生态与防灾减灾》为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用书,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汇编,按照四大专题汇集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所写的65篇论文,全书共分为“山地人居环境理论与城乡发展研究”,“山地城市生态规划”,“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山地城镇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与新科技应用”四大专题,针对每一个专题进行详细阐述,多学科、多视角地对山地城镇生态与防灾减灾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为国家在山地城镇建设方面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寻求研究思路和科技创新的解决途径。
本书分15章60节。从汶川特大地震的应急管理思考到汶川特大地震的典型特征;从地球起源再探讨到地壳断裂机理再研究;从地震前兆识别到*孕震形势分析;从地震测量科学概念到地震预警科学概念;从创建地震预测新学科到地震预测逻辑学意义,都进行了多学科的探索。本书以断裂力学、流变力学,以及与地壳断裂流变相关的固体潮汐力学和岩石塑性流体力学为基础,以动力学加速度、动力学加速量为主要特征,以群子多体对立竞争可几强度统计力学为主要方法,以地壳断裂前兆临界极限为研究对象,探求地壳应变应力、重力、倾斜等作为地壳断裂前兆的充分必然性,并以实现地震前兆可量化识别为目的,以回归科学理性为己任,尝试构建地震灾害预警技术平台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促进政府提升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满足防震减灾现实需要。
在摸清目前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家底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扰动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特点,遵循“创新研究和技术集成相结合”的原则,对地震扰动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防范技术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调查分析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重点剖析国内典型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站运行效果和典型案例,借助已有的监测预警示范站,剖析工程地质、遥感、物联网、灾害动力学分析、空间分析、电子信息等技术在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方面的应用,探索低成本、高实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并提出了监测预警优化方案。(2)采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典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场考察和运行效果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剖析相关技术的适宜性,提出滑坡泥
“5.12”汶川地震?“9.07”彝良地震及“4.20”雅安地震诱发大规模的崩塌滚石灾害为《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灾后重建过程中大量的崩塌滚石灾害防治又为《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现实的社会需求。《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共计三篇,分为21章,其中篇详细阐述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共计9章;第二篇重点介绍崩塌滚石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共计8章;第三篇为崩塌滚石灾害工程防治实例分析,共计4章。《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系统阐述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崩塌滚石与结构物动力相互作用机理及崩塌滚石防治关键技术。《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减灾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崩塌滚
主要内容为150个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分区图,以及各县市基本情况说明。图面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底图、专题图和图例三部分。其中:地理底图部分包括等高线、高程点、水系、交通、居民点及行政区划界线等内容;专题图部分包括地质灾害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分布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例部分体现图面表达的主要内容,如灾害发育的种类、规模、稳定性,易发区划分等。文字内容包括:(1)概况: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2)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主要灾害类型,分布的地域特征等;(3)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的分布范围及地层、岩性特征;(4)地质灾害隐患及防治管理措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情况及其危害,防
本书汇集了活动断层基本概念,在简明扼要地叙述1995年阪神地震、1999年伊兹米特地震、1999年台湾南投集集地震、2001年昆仑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呈带状分布的观测事实基础上,尝试性地利用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学方法和古地震探槽开挖获得的活动断层近地表永久性地质变形局部化基本特征等资料,给出了活动断层灾害避让带宽度确定的原则与方法,同时通过隐伏活动断层破裂扩展岩石力学实验和松散沉积物覆盖条件下地表强变形带宽度数值模拟方法对活动断层变形局部化特征进行了进一步验证,针对不同类型活动断层建立了震源物理模型的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场计算理论体系与地震灾害预测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示范。 本书可供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和地震工程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国土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部门参考使用。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三卷《防洪减灾体系》,内容包括防洪减灾体系概论、防洪工程体系、防洪非工程体系。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减灾体系)》由刘树坤主编。
主要内容为150个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分区图,以及各县市基本情况说明。图面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底图、专题图和图例三部分。其中:地理底图部分包括等高线、高程点、水系、交通、居民点及行政区划界线等内容;专题图部分包括地质灾害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分布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例部分体现图面表达的主要内容,如灾害发育的种类、规模、稳定性,易发区划分等。文字内容包括:(1)概况: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2)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主要灾害类型,分布的地域特征等;(3)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的分布范围及地层、岩性特征;(4)地质灾害隐患及防治管理措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情况及其危害,防
《中国灾害通史·清代卷》以清代严重自然灾情为切入点,探讨了有清一代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阐释了自然灾害频发的自然与社会原因,述评了清政府有关灾荒应对的诸多举措,对自然灾害在清代社会变局、经济发展、人文意识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双方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卷共分六章,另有绪论和附录,共八个部分的内容。其中绪论部分重点评介了清代灾害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指出了该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研究清代自然灾害的现实意义。章简要介绍了自然科学工作者所提出的“明清宇宙期”和“清末宇宙期”理论,用以指导该书的研究;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清代水灾、旱灾、虫灾、地震、风灾、雹灾、霜冻、疫病、火灾等九种基本灾害类型的时空分布情态及部分灾害的应对措施;第三章剖析了清代自然灾害的总体特征,探讨了清代自然灾害频繁
本书章意在为《中国灾害通史·元代卷》找到一种历史哲学,这样有益于部分爱做终极思考的读者阅读和思考。这一历史哲学的主旨不同于现代流行的历史哲学,它直接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汲取营养,用纯粹中国思维方式来看待灾害史和历史,以此彰显灾害史的意义。第二章意在解释灾害的发生原因和机制,同时也是为了勾勒出我们历史哲学的历史本体。笔者认为所有的自然灾害共有一个发生环境,这一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共同组成。因此灾害是一个人与自然交往的结果,带有必然性,与灾害斗争不如顺应自然。在和平时期,人类面临的困难更多来自自然灾害,因此一个国家应该有和平时期的救灾战略和救灾体制。历代王朝往往因为缺乏合理的救灾战略和救灾体制,加速了灭亡,足以彰显灾害对元代乃至整个历史的作用。或者换个角度,与章一起,让人
《泥石流预报的原理与方法》较系统地论述了泥石流预报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泥石流预报的类型和减灾需求,介绍了不同类型泥石流预报的理论基础。根据泥石流预报气象基础和现有的技术条件,建立了不同时空尺度的泥石流预报技术体系,并针对该技术体系介绍了气象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基于泥石流成因的预报方法和应用,探索了基于泥石流形成机理的预报途径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泥石流减灾实践,取得了良好的预报效果,为泥石流预报的研究和应用探明了可行的途径和方向。
《森林草原野火风险预警监测方法及应用》系统介绍了森林草原野火风险评估预警方法及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极化SAR数据的植被冠层可燃物含水率遥感反演方法、野火风险评估方法及云南省应用验证、全球森林火灾风险时空挖掘及预警预测方法及其在林火多发区域的应用、基于静止卫星的野火火点检测与蔓延速率提取方法。
全书共分为三篇,16章。*篇为隧道信息化设计与施工,主要阐述高地应力隧道信息化施工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第二篇为隧道岩爆灾害及其防治,第三篇为隧道大变形灾害及其防治。这两篇分别阐述岩爆、大变形的特征与烈度分级,岩爆、大变形的形成机制,岩爆、大变形的预测与防治措施等。建立了新的岩爆力学机制模型和6种地质力学模式,提出了围岩大变形的7种力学模式;建立了岩爆、大变形的分类和分级体系,提出了岩爆烈度分级的RMS新方案,将大变形划分为围岩岩性控制型、围岩结构控制型和人工采掘控制型三个大类和若干亚类,并建立了大变形的工程分级指标和方案;通过对各种支护结构的加固机理研究,提出了岩爆和大变形的防治方案和措施;提出了岩爆和大变形综合集成预测的学术思路,并建立了相应的综合集成方法体系,初步构建了以工程地质
基于滇池流域面源构成类型与输移途径,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想是:源头控制、资源回用、技术实用、总量削减和优化管理,通过域内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和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促进示范区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改善。由此,村镇生活污水氮磷污染控制、农村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台地水土和氮磷流失控制、坝区农田产业基地氮磷污染控制、暴雨径流氮磷污染控制、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控制与管理构成课题的关键创新技术。 “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在课题领导小组、专家组的指导下,在科技部、云南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同心协力、全力攻关,在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与设备、工程实施、软件开发、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建设与运行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在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复合生态床、地下土壤渗滤技术
本书以汶川地震震后山地灾害研究为重点,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汶川地震不同烈度地震区孕灾环境的变化和在孕灾环境变化下山地灾害的形成条件、运动过程、演化规律、危害范围、潜在灾害判识等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防治工程以及堰塞湖应急处置等方法和技术。 本书可供防灾减灾、国土资源、水利水电、交通、地质、地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也希望对参与灾后重建工作的科技人员和政府减灾管理专家有所裨益。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荒漠化形成、分布、发展和防治模式的科学专著,由慈龙骏等20余位专家根据多年来综合研究和科学考察成果,结合生产实际撰写而成。书中准确地阐述了荒漠化的基础理论及其防治模式,特别是总结了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签署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履行《公约》、与国际接轨方面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全书分三篇:荒漠化概论、荒漠化各论和荒漠化防治,包括各种科学研究及科学考察照片79幅,试验研究分析图169个,表格339个。全书内容丰富,数字翔实,治理模式科学具体,理论依据充分,思路新颖,可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和环境规划设计和防治荒漠化工程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也可为国际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提供经验。本书亦可供从事荒漠化防治、自然地理、景观生态学、农林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是防震减灾的一项重要工作。柴炽章、马贵仁等编著的《银川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是银川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内容包括探测工作的思路步骤与方法、隐伏活动断层多手段多层次探测成果、裸露活动断层地震地质填图、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 《银川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可供城市规划部门、建设部门、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人员、工程勘察人员和有关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也可作为范例供其他城市或地区今后开展类似工作参考。
《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治技术研究(精)/新世纪工程地质学丛书》编著者殷跃平等。 《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治技术研究(精)/新世纪工程地质学丛书》对滑坡的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应急防治和风险评估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5篇16章,涉及重大滑坡早期识别方法与空间预测、区域暴雨型群发滑坡泥石流灾害时空监测预警、滑坡光纤传感等高新关键监测技术、简易型滑坡泥石流监测预报仪器研制、滑坡灾害应急救灾快速治理技术和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等。篇介绍了我国西南山区、黄土高原和汶川地震灾区的特大型滑坡形成机理、早期识别和空间预测方法;第二篇介绍了滑坡灾害光纤传感等高新关键监测技术和简易型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仪器的研制过程及在全国的推广应用情况;第三篇系统介绍了滑坡等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快速治理技术的研究成果和
图集由序图、灾害概况、灾害专题分析以及减灾备灾、应急响应与恢复重建四大部分组成。 部分“序图”,为读者认识了解、分析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了翔实的地理、历史背景基础信息,完整反映了中国疆域及与邻国的关系。 第二部分“灾害概况”,包括自然灾害情况、重大自然灾害情况和灾害损失区域评价三项内容。 第三部分“灾害专题分析”,原则上选择车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急响应4级以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以灾害事件影响严重程度为序,包括青海玉树地震灾害,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西南旱灾,南方、东北洪涝灾害,新疆北部雪灾,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渤海、黄海海冰灾害,“凡亚比”台风灾害和重大沙尘暴共九类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分别描述了灾害发生空间范围、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灾害损失和抗灾灾部署
台风灾害是全球发生频率**、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严重,经济损失巨大。本书结合**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台风灾害的分布和影响、台风灾害的损失评估及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由“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决策管理”组成的完整的“台风灾害应急管理”理论框架体系。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重点对综合风险研究的国内外进展与发展趋向、综合风险分类体系与标准、综合风险评价模型体系、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综合风险防范之救助保障体系与保险体系,以及诸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与水资源保障、食物与生态安全等风险的诊断、评价与防范措施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本书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态、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政府公务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等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