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防震减灾科普丛书》的第1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7章:首先描述了地震的发生背景,即我们生活的地球的演化历史、内部构造以及有关大陆形成的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地震的成因,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地震的类型加以划分;然后阐述了全球范围内和我国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分布情况;后对地震灾害及发生地震时的伴生现象进行了直观的描述。此外,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在第6章对一些常用的地震术语进行了讲解;在本书的后,选择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几个典型大地震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地震科普读物,也可供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学生及教学人员使用。
本书是作者数十年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后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经验总结,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按治理工程设计工作步骤和分部工程分步论述设计原理与结构设计,着重于地质分析与参数、设计思路与方案、工程结构与计算,还论述了震后山地地质灾害的特点与防治对策。全书内容以工程设计为主体,辅以勘查要点和施工技术,共分滑坡与边坡、预应力锚索、崩塌落石、泥石流和勘查设计工作要点等5部分。
为了宣传和普及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在全球变化问题上的科学认识,我们组织编撰出版这套《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本套丛书一共18册,由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稿,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以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揭示全球变化的苦干事实及其在各个分系统中的表现形式;二是以太阳辐射、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环境和生态演变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气候变化的成因;三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人类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各种对策、途径和方法。该丛书的出版,旨在使人们对全球变化有清醒而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加关注全球变化,并且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广泛的范围内认识我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参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决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灾难逃生书:救命!》主要内容包括:应急管理、基本的个人准备工作、电力和照明、应急供暖和制冷、食物和营养、避难和疏散、各种灾难等。
建立抢险救灾志愿者队伍,目的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民间自主防灾和救援的作用,有组织地开展紧急救援组织的建设和训练,以此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把损失减少到小。 抢险救灾志愿者队伍,除了满足大城市本身的救援需求外,还可以发挥大城市对周边地区及乡镇的辐射和支援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救援任务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对救援力量建立多层次教育与培训十分重要。各地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民间救援组织在其优势专业方面的作用。鼓励其参加救援行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成为时尚美德。
编写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向青少年传播普及地震科学基础知识、防震避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让广大青少年树立防震减灾意识,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来了怎么办,懂得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自己、救助他人,*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通过学习地震科普知识,能够产生对地震科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地震科学研究中来,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这本书的编写力求适合青少年读者的特点,并作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通用读本。
本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发生地震、火灾、交通事故、触电、溺水、急性中毒、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以及在野外、海上遇险等,当事者应如何判明情况、如何逃生自救、如何救助他人均做了常识性的描述,公众可以藉此学习应对各种灾难危险的必要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防灾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救灾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减灾救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07)归口。 本标准由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艺、吴建安、马玉玲、周洪建、王丹丹、潘东华。
严重的地震灾害虽然是罕见的事件,但是,一旦发生,将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再一次警示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在地震来临之前,将所有预防工作做好。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学生是很容易受灾的群体。本是为学生朋友们编写的。书中介绍了地震的自然常识以及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希望同学们能从小树立防震减灾意识,共同关注校园的地震安全建设,并且掌握一定的应急避险和自救技能。这样,在地震突发时,能够机警灵活地应对,避免或者减轻伤害。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全书系统地分析了江河洪水、山洪、涝渍、干旱、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泥石流、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水灾害的主要成因、形成过程及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水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及措施。 本书是高等学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规范的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水利、地理、环境、土木专业的相关教材,或供从事水灾害防治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基于对学术史的认识,本书以考察抗战前民国的减灾问题为主旨,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纵横两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民国减灾政策、措施、救灾方式的演化及其减灾成效作总体研究,对科技、法律与灾害保障制度在减灾中的作用予以充分关注。作为灾害学与历史学交叉学科的灾害历史学,其基本理论即历史学与灾害学理论。灾害学是研究各类灾害的个性、共性、相关性及其对策的科学。而研究减灾问题,社会学、社会保障学以及经济学的理论也是不可或缺的。基于对上述理论的握,笔者查阅了大量赈灾档案、报告,各级政府公报、报纸杂志,以及与灾害史相关的人口、环境、水利等方面的资料。在广泛吸纳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整理,分五章对民国时期的减灾进行全面的剖析。
灾难来了,怎么办?答案显然是镇静有序、忙而不乱地防灾减灾、自救互救,而不是手足无措,听天由命。那么,城市居民应如何镇静有序、忙而不乱地防灾减灾、自救互救?请翻阅《灾难来了怎么办(城市防灾减灾自救互救)》(作者桂莉、顾申、厉瑛、张静)。《灾难来了怎么办(城市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4部分,共19种城市灾难,每种城市灾难都通过“事件回放、相关报道、事件解析、防护方案”4个小标题,概括介绍国内外知名的城市灾难事件,并给予客观分析。进而推荐防灾减灾可行方案,可读性和实用性强,适合大众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防灾减灾培训的教材或辅导读本。
本书选择了近年来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人类巨大自然灾害,如日本阪神大地震、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海啸、中国台湾的“9·21”大地震、伊朗地震、秘鲁地震、巴基斯坦地震等,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各类NGO在此类巨灾应对中的行动轨迹,特别是通过对NG0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方式与内容、优势与定位、功能与服务、经验与教训的系统总结,让更多人全面了解 NG0的特点及在灾后重建中的参与路径,也为我国NG0参与汶川地震等巨灾应对并推动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行动模式提供借鉴。
本书聚焦2006年春季的东北亚沙尘暴,详细介绍了以中国气象局观测网为主体的沙尘暴监测情况,给出了所有沙尘暴过程实况的统计结果及其与近7年报道的对比,分析了其天气、气候成因,详细介绍了数值预报系统及其预报与评估结果,对其中在我国和周边地区造成较大影响的5次重大沙尘暴过程作了天气学成因、变化、输送和发展过程的详细分析,并摘录了部分灾害简介,分析了当前沙尘暴观测、预报与服务工作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和减灾对策。
本书基于洪水预报工作的实际需要,针对洪水预报系统开发中预报模型库、洪水预报方案构建、通用模型参数率定、交互式洪水预报等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建立了通用化洪水预报系统开发的技术体系。并依据此技术体系,开发研制了中国洪水预报系统,系统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便、通用性强等特点,已在我国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技术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洪水预报系统开发方法,洪水预报模型库建立技术,洪水预报方案构建技术,模型参数率定技术,交互式作业预报技术。下篇为实践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洪水预报系统介绍,系统管理介绍,系统建模介绍,作业预报介绍等。 本书可供从事洪水预报的工程技术及研究人员使用,亦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教育由过去的封闭型办学变为开放型办学,不仅管理方式、办学形式多样化,而且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高校由原来单一的封闭型校园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新变化,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近年来发生的涉及大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和人为侵害案件看,许多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缺乏基本的避险与自救知识和技能,危急时刻不知所措,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得以发生。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避险与自救的能力,*限度地保证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我们在吸
我国对防灾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少,为了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客观、合理的防灾投资效益评价方法,本书首先对国内外现有的防灾投资效益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找出其各自的优缺点,作为本研究的参考。 防灾投资是一种将现有的经济资源投入到将来的行为,有将它与其他社会基础投资一样,对其投资效益通过公平、合理的尺度进行评价。防灾投资又是一个概率投资,因灾害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投资以后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回报,这样会使人们在将现有的经济资源投入时产生担忧,所以如何对防灾投资效益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是目前急需研究清楚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书的研究目标是要建立在一种能同时把握防投资的不确定性、防灾投资对土地选择行为的促进作用及对社会的波及效果的社会经济学模型、提出全新的
汶川大地震是对NGO行动能力的一场宏大检视。通过运用文献研究、统计调查、深度访谈以及比较等多种方法,本书从行动和规程的角度对NGO参与紧急救援进行了研究。NGO在赈灾中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行动方式上将NGO的灵活性、公益性以及志愿性体现得淋漓尽致。NGO通过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编织了公民社会的新图景。通过规程和行动的记录与总结,本书不仅为NGO反思公益行动中的不足提供了多视角参照,也为其日后的灾害回应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的资料。
《危险的天气》系列丛书进行了修定更新,且题材不断扩大,描述了威胁我们环境和人口的*天气状况。著名的天气和气候作家迈克尔·阿拉贝给我们提供了权威且生动的文本;读者在赏析栩栩如生的图片与插图时,会一直思索一个触目惊心的问题——危险的天气会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本书为其中一册,对天气现象及其给我们这颗星球的广大地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初的版本是六年前出版的,现对之进行较为充分地修订,在如下几方面做了增补:气团运动;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大冰期;安全与防护; 冻雨和雾淞;历史上的雪暴;暴风雪;风寒与雪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