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随着气候变暖,暴雨、高温、干旱、雾霾等气象灾害性事件频发,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气象服务作为应对自然和环境灾害的重要工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气象服务效益与灾害风险评估》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下,采集数据、认真研究,引入统计学、投入产出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多个工具,创新已有的气象服务效益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并对所设计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实证。所涉及的学科包括气象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内容涵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风险评估、气象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等多个方面,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性研究。
本书主要运用模型实验与数值分析的方法对深埋地铁车站的火灾安全若干问题开展研究。全书共分为7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深埋地铁发展现状、多层结构深埋车站建筑及消防设计、地铁火灾烟气运动的基础理论、深埋地铁车站火灾数值分析、深埋地铁车站火灾模型实验、地铁人员疏散动力学特性研究等。 本书可供从事地铁设计、火灾安全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组织与管理为核心,以提升基地化培训的规范化水平为目标,较为详尽的介绍了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课程设置要求、训练设施的建设、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及培训的考核与认证等方面的内容。比较系统地规范了地震应急救援基地化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既是对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也为开展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化培训提供了一部很好的参考教材。
《三峡工程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图册》是《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丛书》之一,也是《三峡工程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的配套成果。 三峡工程库区是我国崩滑地质灾害(崩塌、滑坡的合称)的多发区,严重威胁着库区人民生命财产、移民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为此,国家不断加大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取得了巨大的防灾、治灾效果和丰富的防灾、治灾经验。图册以图片的形式反映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的阶段性成就,内容包括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崩滑地质灾害和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内容丰富,生动形象。 本书适用于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同时可供从事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监理和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冻土试验与冻害调查地学卷》对作者在冻土勘察测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全书分上下两篇,共8章:上篇着重介绍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勘察测试成果,内容包括多年冻土地温观测资料、冻土未冻水含量的经验确定方法、估计冻土融沉性指标的经验公式和冻土热学指标数据资料等;下篇主要介绍季冻区公路路基冻害钻探调查和现场观测数据资料、土的冻胀敏感性试验资料以及估计毛细水上升高度的经验公式。书中原创资料丰富,同时将其与现有规范文献进行分析比较。 《冻土试验与冻害调查 地学卷》可供工程建设各部门勘察、设计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工程地质、岩土工程、道路工程等专业师生参考。
《滑坡灾害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系统》是作者数年来在滑坡灾害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系统方面所取得研究成果的总结。 《滑坡灾害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系统》将GIS技术、滑坡监测技术及空间评价方法、滑坡运动模拟与滑坡灾害综合评价相结合,实现基于GIS的边坡三维极限平衡模型和算法,以及降雨入渗与三维边坡极限平衡相结合的耦合模型;提出相对位移速率比的滑坡空间评价指标,将SPH方法与物理力学模型相结合应用于滑坡运动模拟中,在理论上解决了滑坡灾害定量力学评价模型的难点,实现了对滑坡的定量评价、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信息化管理,以期推动滑坡灾害的精细化预测模拟,提高预警预测精度和提升预警能力。 《滑坡灾害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系统》可供从事地学、滑坡灾害、岩土工程、工程地质等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本书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气候变化风险的概念、识别与分类方法,提出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框架,综述了气候变化风险及综合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和途径;并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终目标,选择生态系统、粮食保障及气象水文灾害三个方面定量评估了SRESB2情景下中国近期、中期与远期等不同阶段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水平与时空格局,且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气候变化综合风险的时空分布;后,根据未来情景下中国气候变化风险分布地图,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风险防范技术。此外,还在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防范示范。 本书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
该书以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实际,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探讨等方法,从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应急救援管理机制、应急救援管理法制三个方面对应急救援管理体系进行了构建。从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准备、监测与预警、灾害事故应急响应与处置、灾害事故恢复重建等全链条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建筑火灾、危险化学品事故和地震灾害等典型灾害事故,重点研究了其应急救援方法和技术,并对近年来典型灾害事故救援案例进行了分析解读。希望对国家应急管理总体框架的构建与完善、以及学者从整体上把握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研究进展提供些许参考。
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冰湖溃决灾害风险,是提高冰冻圈灾害风险分析水平,增强其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由王世金、汪宙峰著的《冰湖溃决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管控--以中国喜马拉雅山区为例》以中国喜马拉雅山区为典型案例区,以冰湖溃决历史灾情分析为基础,辨识了溃决灾害风险形成的关键性控制因子,系统分析了冰湖溃决灾害综合风险,建立了冰湖溃决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并对案例区进行综合评估。 ,本书以“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为原则,建立以“灾前预警预报、风险规避与处置、灾害风险全过程管理”于一体的冰湖溃决灾害群测群防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基于汶川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研究,本书系统总结了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特征、规律,分析了震裂损伤岩体地质特征,建立了边坡崩塌失稳地质力学模型,阐明了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机理。给出了基于遥感、地质分析的震后崩塌灾害识别技术方法,建立了地震及震后崩塌危险性区域划分和危险性评估方法。通过考虑坡面水流速度水头和岩体裂隙水流动水压力,给出了改进的潜在失稳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基于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实测剖面分析,建立了考虑震后坡面特征的滚石坡面运动轨迹与冲击力预测方法,给出了崩塌失稳边坡高度与滚石运动距离、扩散角、震后坡面恢复系数等参数。结合典型地震灾区新建和恢复重建工程建设,给出了典型崩塌灾害识别、评估、防治案例。
本书从系统论的角度,首次提出综合灾难管理的理念,为复杂环境下的灾难管理指明方向。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仿真、优化和多目标分析等系统方法,并通过大量案例,生动阐释了系统方法的实际应用。随书光盘提供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为应急管理实践提供支持。 本书共分四部分。部分介绍综合灾难管理的时代背景,界定了内涵特征。第二部分阐述系统思维作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哲学基础,介绍了系统方法和工具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详细论述系统动力学仿真、线性规则和多目标分析方法,并阐明其应用方式。第四部分描述了综合灾难管理的前景。各部分内容逻辑严密又自成一体,读者可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阅读。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专业的教科书,供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技术指南或培训教材,供相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壳活动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期,油气管道遭受地灾威胁愈加强烈。《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技术》在总结油气管道地质灾害的危害、国内外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及监测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油气管道地质灾害调查、排查的具体内容,野外识别的方法,单体及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方法。针对*为常见的四类管道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水毁),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详细介绍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技术及监测技术,*后对管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乌鲁木齐城市活动断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是全国批20个城市探测和评价计划的一部分,开始于2004年,项目负责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集中了全国各部门有关专业的优秀科学工作者来共同完成这一项重要科学工程。整个工程历时3年,于2007年7月9日通过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和乌鲁木齐市政府的联合验收。本书全面反映了这一科学工程的目的、科学思路、技术路线、各阶段所做的工作及其主要科学结论,是一本对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和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的科学著作。
山区河流水位的急剧涨落、特别是山区河流水库 运行引起的水位涨落以及移民新城镇修建等人类活动 ,会迅速持续改变河流岸坡的原始水文地质环境,导 致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复活。山区河流地质灾害具有自 身的特点和规律,其治理工程亦须与其特点相适应。 近年来,特别是山区河流水库的大量兴建,我国对此 类地质灾害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治理,积累了十分丰 富的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无论在学术研 究上还是工程实践中都非常必要。康景文、谢强、陈 云编著的这本《山地蓄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典型 山区河流蓄水区域为背景,对所搜集到的1065处地质 灾害工点(包括162个滑坡、404个塌岸、123个边坡、 376个危岩体)的勘察、设计、监测、检测资料进行分 类统计、研究总结,系统地论述了山区河流地质灾害 的治理技术,并以部分典型工程为
2008年12月13日中日韩领导人发表的《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中,首次将灾害管理定为三国交流合作具体领域。2011年10月27日至28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了“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讨会”。《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究(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这次研讨会上中日韩三国与会者发表的论文,议题涉及对中日韩三国救灾减灾体系的阐述、中日韩灾害管理合作现存问题与发展前景,以及日本3·11震灾后成为关注重点的核能安全问题的思考,并有对三国救灾减灾合作中媒体角色与作用的探讨。《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究(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讨会论文集)》由虞少华主编。
刘树坤主编的《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抢险实务)》重点介绍了防洪调度、防洪抢险技术、防汛经费与物资保障、防洪效益等内容。充分总结长期积累的有中国特色的水旱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使其得到保留和传承;充分反映DANG*当代水旱灾害防治的现代技术,推进由灾害控制向灾害管理的转变;吸收国外在水旱灾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丰富和完善我国水旱灾害防治的技术体系。
明清时期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包含了 明清宇宙期 和 清末宇宙期 两个自然灾害群发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是山西在这一时期的典型环境特征。本书对明清时期山西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发生原因、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尤其是从技术史视角对明清山西先民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展示了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全貌,对灾害史和地方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集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首批启动项目之一“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部分“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项目论文集序列的集。它集中反映了本项目在关于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本集共收入有关论文39篇,包括了以下五个部分的研究成果: (1)关于东亚气候系统及其对气候灾害的影响; (2)亚洲季风变异及其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3)长江、淮河流域和我国东部地区洪涝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我国华北持续干旱灾害及其与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5)我国重大气候灾害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本书可供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科研人员、有关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供从事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的工作人员以及从事全球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本书基于中国生态环境和食物安全面临的风险状况,建立了综合生态与食物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区域生态和食物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首次编制了中国综合生态和食物安全风险地图,并选择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湖南洞庭湖流域分别进行了生态风险和食物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制图,提出了生态和食物安全风险防范的策略。 本书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态、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政府公务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等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任伟中、冯夏庭编*的《双 多 层反翘型滑坡成 灾机理及控制方法(精)/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作丛 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双(多)层反翘型滑坡的基本特 征、形成发育条件、变形和破坏机理及时空演变规律 。建立了该类滑坡变形和破坏的力学模型、前缘岩层 反翘过程中滑动面形成的渐进破坏演变规律的力学模 型、时空演化规律的数学力学模型及滑坡蠕滑变形起 动和停止判据的数学力学模型,并提出适合该类滑坡 的预测预报方法、防治对策和措施。该研究成果对自 然环境及在高速公路、铁路、露采矿山、水利工程、 工厂、山区城镇化等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双(多)层 型、反翘型、倾倒型、滑移弯曲型、溃屈型或双(多) 层反翘型等类滑坡的变形与破坏力学机理、预测预报 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对一般滑坡的研究也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
流滑是滑体呈流态运动的一类滑坡灾害,多发生于尾矿坝、黄土、火山灰、填土边坡、固体废物填埋场等松散无粘性土边坡中,也发生于敏感性粘土边坡,具有突发性强、高速、远距等特点,一旦发生往往造成灾难性后果。本书分为9个章节。从过程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现场监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有限元、有限差分、离散元、物质点法、粒子有限元等多手段数值仿真有机结合的系统性研究,从边坡降雨水文响应、流滑机理与起动过程,流滑运动过程三个阶段着手,详细再现了松散填土边坡降雨流滑的灾变过程,为今后该类边坡的防治、预警预报及风险分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