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程
山区河流水位的急剧涨落、特别是山区河流水库 运行引起的水位涨落以及移民新城镇修建等人类活动 ,会迅速持续改变河流岸坡的原始水文地质环境,导 致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复活。山区河流地质灾害具有自 身的特点和规律,其治理工程亦须与其特点相适应。 近年来,特别是山区河流水库的大量兴建,我国对此 类地质灾害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治理,积累了十分丰 富的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无论在学术研 究上还是工程实践中都非常必要。康景文、谢强、陈 云编著的这本《山地蓄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典型 山区河流蓄水区域为背景,对所搜集到的1065处地质 灾害工点(包括162个滑坡、404个塌岸、123个边坡、 376个危岩体)的勘察、设计、监测、检测资料进行分 类统计、研究总结,系统地论述了山区河流地质灾害 的治理技术,并以部分典型工程为
许多自然灾害不能精确预测,只能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本书给出了自然灾害的基本定义、风险的情景定义和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等,较全面地介绍了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本书的独到之处是,针对自然灾害系统通常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模糊不确定性这一特点,**地阐述了信息扩散技术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本书再次说明,风险管理是除资源和科技以外的国家强盛的第三块基石。本书还探讨了风险综合管理的体系框架、应急管理系统仿真和智联网在线风险分析。
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
刘树坤主编的《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抢险实务)》重点介绍了防洪调度、防洪抢险技术、防汛经费与物资保障、防洪效益等内容。充分总结长期积累的有中国特色的水旱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使其得到保留和传承;充分反映DANG*当代水旱灾害防治的现代技术,推进由灾害控制向灾害管理的转变;吸收国外在水旱灾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丰富和完善我国水旱灾害防治的技术体系。
乌鲁木齐城市活动断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是全国批20个城市探测和评价计划的一部分,开始于2004年,项目负责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集中了全国各部门有关专业的优秀科学工作者来共同完成这一项重要科学工程。整个工程历时3年,于2007年7月9日通过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和乌鲁木齐市政府的联合验收。本书全面反映了这一科学工程的目的、科学思路、技术路线、各阶段所做的工作及其主要科学结论,是一本对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和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的科学著作。
本集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首批启动项目之一“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部分“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项目论文集序列的集。它集中反映了本项目在关于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本集共收入有关论文39篇,包括了以下五个部分的研究成果: (1)关于东亚气候系统及其对气候灾害的影响; (2)亚洲季风变异及其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3)长江、淮河流域和我国东部地区洪涝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我国华北持续干旱灾害及其与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5)我国重大气候灾害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本书可供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科研人员、有关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供从事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的工作人员以及从事全球
本书从大系统的角度,在总结不同学科中大量的各种灾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应用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现代非线性理论,结合信息论、模糊理论、灰色理论和复杂性理论去认识、研究灾害系统发生、演化的普遍规律,提出了“灾害系统和灾变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讨论了如何研究灾害孕育、演化、发生、传播、影响,评定、预测和防止的普遍规律和方法。《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从写作意图和写作内容上体现了基于上述新学科的交叉与创新。《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的内容将对灾害研究中灾害现象的认识、灾害规律的描述、灾害演化过程的分析、灾害发生的预测、灾害后果的评价以及防灾减灾技术与管理等问题提供新思路。《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可供防灾减灾的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
许多自然灾害不能精确预测,只能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给出了自然灾害的基本定义、风险的情景定义和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等,较全面地介绍了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的独到之处是,针对自然灾害系统通常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模糊不确定性这一特点,*权威地阐述了信息扩散技术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再次说明,风险管理是除资源和科技以外的国家强盛的第三块基石。《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还探讨了风险综合管理的体系框架、应急管理系统仿真和智联网在线风险分析。
The loss caused by fire increases year by year. In the new era of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intem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re essential for fire safety communities, through which resources,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shared upon mutual interest and benefit.
本书以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组织与管理为核心,以提升基地化培训的规范化水平为目标,较为详尽的介绍了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课程设置要求、训练设施的建设、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及培训的考核与认证等方面的内容。比较系统地规范了地震应急救援基地化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既是对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也为开展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化培训提供了一部很好的参考教材。
本书围绕灾害性气象事件影响预评估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灾害性气象事件时空变化规律。构建"气象因子-灾害性气象事件"关系模型,建立气象因子诱发灾害性气象事件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预警阈值与等级划分技术方法;构建灾害性气象事件的时空分布场模型。2)多重承灾载体信息融合与表达模式。基于本体论的思想,研究多重承灾载体的信息融合、提取与表达方法,建立承灾载体的本体模型。3)气象灾害动态风险评估方法。对致灾强度与承灾体抗灾能力之间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建模,建立气象灾害动态风险评估模型。4)气象灾害应对决策预评估方法。研究气象灾害应对方案动态推演方法和气象灾害应对方案预评估模型。
《三峡工程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图册》是《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丛书》之一,也是《三峡工程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的配套成果。 三峡工程库区是我国崩滑地质灾害(崩塌、滑坡的合称)的多发区,严重威胁着库区人民生命财产、移民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为此,国家不断加大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取得了巨大的防灾、治灾效果和丰富的防灾、治灾经验。图册以图片的形式反映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的阶段性成就,内容包括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崩滑地质灾害和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内容丰富,生动形象。 本书适用于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同时可供从事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监理和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明清时期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包含了 明清宇宙期 和 清末宇宙期 两个自然灾害群发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是山西在这一时期的典型环境特征。本书对明清时期山西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发生原因、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尤其是从技术史视角对明清山西先民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展示了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全貌,对灾害史和地方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主要介绍了我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220年)各种自然灾害状况及与之相关的灾害思想和救灾措施。本卷共分六章。章导论,主要介绍了当前学术界有关 秦汉灾害史的研究状况和本书的构想;第二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水、旱、蝗、震、疫、风、雹、寒、火等各种灾害时空分布状况及其防救措施;第三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灾害发生的总体特征及成因;第四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流行的几种灾害思想;第五章介绍了秦汉 时期的灾害防救措施;第六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的救灾体制,包括 相关政府机构及其运行、监督制度。本卷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灾害史料进行了重新分析、整理和统计,尤其是对灾害思想、救灾措施、救灾体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相关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壳活动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期,油气管道遭受地灾威胁愈加强烈。《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技术》在总结油气管道地质灾害的危害、国内外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及监测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油气管道地质灾害调查、排查的具体内容,野外识别的方法,单体及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方法。针对*为常见的四类管道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水毁),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详细介绍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技术及监测技术,*后对管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基于汶川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研究,本书系统总结了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特征、规律,分析了震裂损伤岩体地质特征,建立了边坡崩塌失稳地质力学模型,阐明了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机理。给出了基于遥感、地质分析的震后崩塌灾害识别技术方法,建立了地震及震后崩塌危险性区域划分和危险性评估方法。通过考虑坡面水流速度水头和岩体裂隙水流动水压力,给出了改进的潜在失稳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基于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实测剖面分析,建立了考虑震后坡面特征的滚石坡面运动轨迹与冲击力预测方法,给出了崩塌失稳边坡高度与滚石运动距离、扩散角、震后坡面恢复系数等参数。结合典型地震灾区新建和恢复重建工程建设,给出了典型崩塌灾害识别、评估、防治案例。
《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系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论文基础上汇编而成。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讨,剖析了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和矿山等各领域的岩爆、突水突泥防灾减灾的理论技术与成功经验,争取在岩爆与突水灾害机理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研究方法上有新思路、力争把各领域研究新成果综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发生机理、预测、预报预警和防治为一体的岩爆及突水突泥灾害控制新途径,为我国地下工程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为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系列丛书之一,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技术人员、学生阅读。
本书在对城市地表灾害等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基础上,对建筑结构,港湾,城市桥梁,公路,铁路,地铁,管线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灾害进行了归类和分析介绍。围绕现代城市灾后的主要特征,对灾后应急救援及恢复重建中的主要问题,完善防灾应急体制与减轻城市灾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同时结合新技术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工程结构控制技术,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后,在总结现代城市灾害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的脆弱性,从减灾管理体系、防灾规划、国家防灾的立法和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等角度指出了城市减灾中存在的问题。 本书可以为大专院校研究单位提供科学研究的手资料,可作为城市规划,土建,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施政决策的参考。也可以对现代城市规划,土建,交通等行政主管
2008年12月13日中日韩领导人发表的《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中,首次将灾害管理定为三国交流合作具体领域。2011年10月27日至28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了“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讨会”。《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究(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这次研讨会上中日韩三国与会者发表的论文,议题涉及对中日韩三国救灾减灾体系的阐述、中日韩灾害管理合作现存问题与发展前景,以及日本3·11震灾后成为关注重点的核能安全问题的思考,并有对三国救灾减灾合作中媒体角色与作用的探讨。《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究(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讨会论文集)》由虞少华主编。
《冻土试验与冻害调查地学卷》对作者在冻土勘察测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全书分上下两篇,共8章:上篇着重介绍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勘察测试成果,内容包括多年冻土地温观测资料、冻土未冻水含量的经验确定方法、估计冻土融沉性指标的经验公式和冻土热学指标数据资料等;下篇主要介绍季冻区公路路基冻害钻探调查和现场观测数据资料、土的冻胀敏感性试验资料以及估计毛细水上升高度的经验公式。书中原创资料丰富,同时将其与现有规范文献进行分析比较。 《冻土试验与冻害调查 地学卷》可供工程建设各部门勘察、设计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工程地质、岩土工程、道路工程等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