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建设》收集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际国外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国内消防、安全生产、气象、民政、核事故等部门编制出台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以及标准体系研究成果,并对标准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建设》结合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特点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标准体系、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系列标准工作程序。《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建设》研究了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体系、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岗位技术要求和培训基地建设规范三个能力建设标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10个系列标准工作程序。
流滑是滑体呈流态运动的一类滑坡灾害,多发生于尾矿坝、黄土、火山灰、填土边坡、固体废物填埋场等松散无粘性土边坡中,也发生于敏感性粘土边坡,具有突发性强、高速、远距等特点,一旦发生往往造成灾难性后果。本书分为9个章节。从过程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现场监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有限元、有限差分、离散元、物质点法、粒子有限元等多手段数值仿真有机结合的系统性研究,从边坡降雨水文响应、流滑机理与起动过程,流滑运动过程三个阶段着手,详细再现了松散填土边坡降雨流滑的灾变过程,为今后该类边坡的防治、预警预报及风险分析奠定了基础。
本集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首批启动项目之一“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部分“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项目论文集序列的集。它集中反映了本项目在关于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本集共收入有关论文39篇,包括了以下五个部分的研究成果: (1)关于东亚气候系统及其对气候灾害的影响; (2)亚洲季风变异及其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3)长江、淮河流域和我国东部地区洪涝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我国华北持续干旱灾害及其与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5)我国重大气候灾害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本书可供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科研人员、有关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供从事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的工作人员以及从事全球
《三峡工程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图册》是《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丛书》之一,也是《三峡工程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的配套成果。 三峡工程库区是我国崩滑地质灾害(崩塌、滑坡的合称)的多发区,严重威胁着库区人民生命财产、移民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为此,国家不断加大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取得了巨大的防灾、治灾效果和丰富的防灾、治灾经验。图册以图片的形式反映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的阶段性成就,内容包括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崩滑地质灾害和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内容丰富,生动形象。 本书适用于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同时可供从事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监理和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冻土试验与冻害调查地学卷》对作者在冻土勘察测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全书分上下两篇,共8章:上篇着重介绍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勘察测试成果,内容包括多年冻土地温观测资料、冻土未冻水含量的经验确定方法、估计冻土融沉性指标的经验公式和冻土热学指标数据资料等;下篇主要介绍季冻区公路路基冻害钻探调查和现场观测数据资料、土的冻胀敏感性试验资料以及估计毛细水上升高度的经验公式。书中原创资料丰富,同时将其与现有规范文献进行分析比较。 《冻土试验与冻害调查 地学卷》可供工程建设各部门勘察、设计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工程地质、岩土工程、道路工程等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主要运用模型实验与数值分析的方法对深埋地铁车站的火灾安全若干问题开展研究。全书共分为7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深埋地铁发展现状、多层结构深埋车站建筑及消防设计、地铁火灾烟气运动的基础理论、深埋地铁车站火灾数值分析、深埋地铁车站火灾模型实验、地铁人员疏散动力学特性研究等。 本书可供从事地铁设计、火灾安全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紧紧围绕地震应急指挥业务和应急指挥工作流程,从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全局出发,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基础范例,系统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构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关键技术、技术路线、总体框架;同时,具体介绍了国家中心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各个专业系统或模块的设计要点和主要功能。全书面向应用,内容翔实、系统全面、实用性强,涵盖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各个方面,为各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建设、其他行业的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为国家公共安全领域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本书可以作为国家机关、各级地震部门、其他行业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参考,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辅导材料。
本书立足于城市安全建设的前沿,通过对城市安全历程的梳理,总结城市安全建设经验,提出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城市综合防灾系统规划的理念和具体方法。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于韧性城市理论视角,在回顾中西方城市营建中确保城市安全的做法和经验,梳理城市防灾规划的理念变化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前沿进行研究,形成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体系框架。下篇以建设全球城市为规划目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安全分区、功能布局分别对浦东新区城市空间战略、重要防灾设施进行了规划研究,以构建强韧性的防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围绕模式创新和能力提升对浦东新区应急管理体制、综合应对体系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以建立多层次立体式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体系和快速应对体系。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是国际社会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在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着重探讨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系统主要特点,剖析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以上海市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城市进行多尺度暴雨内涝、台风风暴潮、高温和生态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实证研究,试图构建我国城市不同尺度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范式,以丰富和发展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从而为我国城市防灾降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价值。 本书适用于从事防灾减灾工作的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管理者、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其他社会各界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该书以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实际,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探讨等方法,从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应急救援管理机制、应急救援管理法制三个方面对应急救援管理体系进行了构建。从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准备、监测与预警、灾害事故应急响应与处置、灾害事故恢复重建等全链条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建筑火灾、危险化学品事故和地震灾害等典型灾害事故,重点研究了其应急救援方法和技术,并对近年来典型灾害事故救援案例进行了分析解读。希望对国家应急管理总体框架的构建与完善、以及学者从整体上把握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研究进展提供些许参考。
《中国灾害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以隋唐五代时期灾害发生的两个主体——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依托,阐释了隋唐五代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及演变特点;灾变与统一(隋唐)、分裂(五代)独特时代背景下经济区域开发、政治运行模式以及人文意识心态的相互影响;隋唐五代时期人类在应对灾害侵扰时的诸多措施以及对灾害的认识。 本卷共分五章,绪论部分探讨了隋唐五代灾害史研究的意义、概况、研究方法以及资料选择。第二章总论分析了这一时期灾害的总体特征,灾害生成的自然原因与社会背景。第三章分论逐一介绍了水、旱、海洋、疫病、冷冻、地震、虫灾等多个灾害类型的概况及特点。第四章论述了这一时期灾害防控的机构及其职能、防控措施、早期预警、防灾技术、灾害救助与国家稳定的关系。第五章探讨了隋唐五代的灾害观,韩愈、柳宗元
许多自然灾害不能精确预测,只能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给出了自然灾害的基本定义、风险的情景定义和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等,较全面地介绍了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的独到之处是,针对自然灾害系统通常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模糊不确定性这一特点,*权威地阐述了信息扩散技术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再次说明,风险管理是除资源和科技以外的国家强盛的第三块基石。《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还探讨了风险综合管理的体系框架、应急管理系统仿真和智联网在线风险分析。
《滑坡灾害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系统》是作者数年来在滑坡灾害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系统方面所取得研究成果的总结。 《滑坡灾害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系统》将GIS技术、滑坡监测技术及空间评价方法、滑坡运动模拟与滑坡灾害综合评价相结合,实现基于GIS的边坡三维极限平衡模型和算法,以及降雨入渗与三维边坡极限平衡相结合的耦合模型;提出相对位移速率比的滑坡空间评价指标,将SPH方法与物理力学模型相结合应用于滑坡运动模拟中,在理论上解决了滑坡灾害定量力学评价模型的难点,实现了对滑坡的定量评价、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信息化管理,以期推动滑坡灾害的精细化预测模拟,提高预警预测精度和提升预警能力。 《滑坡灾害预测模拟及监测预警系统》可供从事地学、滑坡灾害、岩土工程、工程地质等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
灾害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文明相伴而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中国历代对灾害都十分关注。《中国灾害史·宋代卷》正是以宋代灾害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分八个部分: 部分为绪论,首先回顾了宋朝灾害研究的学术史,并指出当前宋朝灾害研究的不足以及本书的特色。 第二部分为宋代自然灾害总论,对宋代灾害的总体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第三部分为各灾种分论。这一部分分节论述了水、旱、虫、震、疫、沙尘、风、雹、霜等九种灾害的概况并总结了这些灾害发生、分布的规律。 第四部分探讨了宋代灾害发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第五部分论述宋代的救灾制度,包括救灾机构、救灾程序、防灾措施、救灾措施等。 第六部分探讨了宋代人的灾害观,并对这一时期的一些救灾思想进行了总结。 第七部分简述
?山地灾害指发生在山地表层,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构成威胁和破坏的灾害。灾害类型包括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及落石等)、泥石流、山洪、堰塞湖以及溃决洪水、冰崩雪崩、冻土灾害等。本书共5篇24章,各篇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重点论述了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等)、泥石流、山洪和堰塞湖等灾害的基本性质、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发生机理、运动规律、监测预报、风险评估和防治技术等内容。本书以成熟的理论与技术为主,适当加入学科新进展与新技术,是一本帮助读者系统掌握山地灾害基本知识、了解灾害风险防控方法与技术、提高减灾实战操作能力的*实用参考书。可作为防灾减灾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许多自然灾害不能精确预测,只能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本书给出了自然灾害的基本定义、风险的情景定义和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等,较全面地介绍了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本书的独到之处是,针对自然灾害系统通常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模糊不确定性这一特点,**地阐述了信息扩散技术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本书再次说明,风险管理是除资源和科技以外的国家强盛的第三块基石。本书还探讨了风险综合管理的体系框架、应急管理系统仿真和智联网在线风险分析。
山区河流水位的急剧涨落、特别是山区河流水库 运行引起的水位涨落以及移民新城镇修建等人类活动 ,会迅速持续改变河流岸坡的原始水文地质环境,导 致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复活。山区河流地质灾害具有自 身的特点和规律,其治理工程亦须与其特点相适应。 近年来,特别是山区河流水库的大量兴建,我国对此 类地质灾害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治理,积累了十分丰 富的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无论在学术研 究上还是工程实践中都非常必要。康景文、谢强、陈 云编著的这本《山地蓄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典型 山区河流蓄水区域为背景,对所搜集到的1065处地质 灾害工点(包括162个滑坡、404个塌岸、123个边坡、 376个危岩体)的勘察、设计、监测、检测资料进行分 类统计、研究总结,系统地论述了山区河流地质灾害 的治理技术,并以部分典型工程为
任伟中、冯夏庭编*的《双 多 层反翘型滑坡成 灾机理及控制方法(精)/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作丛 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双(多)层反翘型滑坡的基本特 征、形成发育条件、变形和破坏机理及时空演变规律 。建立了该类滑坡变形和破坏的力学模型、前缘岩层 反翘过程中滑动面形成的渐进破坏演变规律的力学模 型、时空演化规律的数学力学模型及滑坡蠕滑变形起 动和停止判据的数学力学模型,并提出适合该类滑坡 的预测预报方法、防治对策和措施。该研究成果对自 然环境及在高速公路、铁路、露采矿山、水利工程、 工厂、山区城镇化等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双(多)层 型、反翘型、倾倒型、滑移弯曲型、溃屈型或双(多) 层反翘型等类滑坡的变形与破坏力学机理、预测预报 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对一般滑坡的研究也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
The loss caused by fire increases year by year. In the new era of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intem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re essential for fire safety communities, through which resources,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shared upon mutual interest and benef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