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我国淮河、海河、辽河“三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湖”等重点河湖流域治理管理实践,研究建立了河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模式与路线图方法学。系统梳理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历程,建立了流域“治理进展?时间”历史演进图并进行治理阶段划分;总结剖析了国内外流域水污染治理典型模式,凝练了流域治理的理念及策略,提出流域治理模式及治理技术方法。创新研发河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图制定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思路和流程,统筹提出了近中远目标,以结构化方式表达“三河三湖”各流域治理技术路线图。基于太湖、辽河系统治理总体思路,研究提出了流域有机物和营养物治理技术路线图。针对近年国家长江、黄河大保护战略需求,研究提出了长江保护修复路线图和黄河治理保护路线图。
《河流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指导手册》梳理了河流分类与污染特征分析方法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成果,紧密结合流域区域治污与生态修复实践,总结了科研和实践经验,凝练提升,形成我国自己的河流分类、分区、适用性技术的甄选方法以及河流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图和分类指导方案的制定方法,综合考虑分类指导方案和技术路线图的系统性和可行性,制定了河流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在案例篇给出了辽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图和分类指导方案案例,为我国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本书第一部分按照“源头减量?过程阻控?末端净化?养分再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原则,构建广东省首个面向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总结形成生态农业的“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源头减量模式”、“生态沟渠+ 小型生态净化塘过程阻控模式”、“生态净化塘+ 生态人工湿地末端净化与养分再利用模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技术模式”四种技术模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详细阐述;第二部分针对上述四种技术模式,总结九种主要生态农业技术,对每一种技术的具体设计、构建参数、植物品种选择配置、后期管护、技术要点等进行详细说明。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本书为《工业污染源控制与管理丛书》的一个分册,其以工业污染源及其减排技术为主线,主要介绍了有色金属工业、黑色金属工业、非金属工业、煤炭开采及加工、石油炼制工业、造纸工业、纺织印染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等重点工业行业发展及产排污现状,分析了工业生产特征和行业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规律,探讨了影响污染物产生与排放的主要因素,梳理了重点工业行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减排技术。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可供从事重点工业行业污染源特征分析及污染减排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理论,全面地介绍了污染土壤修复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及其进展,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现有方法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与局限性,并对今后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括:污染土壤诊断及其方法,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与展望等。
本书是 畜禽粪污微生物治理及其资源化利用丛书 的一个分册,主要介绍了发酵床微生物组研究方法、养猪原位发酵床微生物组多样性、养猪饲料发酵床微生物组多样性、发酵床猪肠道与皮毛微生物组多样性、养牛原位发酵床微生物组多样性、养羊原位发酵床微生物组多样性、异位发酵床微生物组多样性等内容。 本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应用性,可供从事畜禽养殖、环境保护、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和微生物研究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农业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示,共35章,介绍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项目的组织机制和实施过程,分析了北京、天津、太原、济南、新乡、西安等33个城市的“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典型案例,厘清了各城市大气重污染特征和综合成因,梳理了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特色举措并开展了措施评估,从重污染天气应对到中长期空气质量持续快速改善均有涉及,给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对今后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挑战及新机遇提出了新的认识。
本书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行为及其量化方法为主线,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工业生产与污染物产生排放的主要规律,产排污核算模型及产排污系数的建立原理和方法、应用案例,借助平台化手段实现系数量化的路径以及系数的应用前景等内容,旨在为多样化的工业生产与治理过程提供覆盖面更广、准确度更高的污染物产排量的获取手段。本书较详尽地介绍了工业污染源产排污核算的背景、进展、理论基础和方法原理及应用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工业污染源控制与管理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图及分类指导方案研编的工具书。在全面分析我国湖泊水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围绕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给出了编制技术路线图和分类指导方案的技术流程及主要方法,包括湖泊污染特征及受损成因诊断方法、湖泊流域环境压力诊断方法、湖泊分阶段的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目标确定方法、湖泊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湖泊营养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等,并以长江流域、云贵高原湖区滇池、东部平原湖区巢湖为例,给出技术路线图和分类指导方案的编制案例。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共 8 章。介绍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与来源,分析了七大重点行业及领域的排放现状并提出了强化管控方案,阐述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差异化的“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建立了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与决策支持平台,提出“2+2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本书为 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修复治理关键技术丛书 的一个分册。基于我国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控的紧迫需求,本书针对我国正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识别和修复面临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以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识别和修复为主线,梳理总结了我国填埋场概况和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现状,重点介绍了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识别、地下水污染修复材料与修复技术方法等系列研发成果及应用情况,为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控提供系统科学的技术支撑和案例借鉴。 本书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地下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土壤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针对当前工业污染源精准化管理的热点研究问题,以实现区域、流域、行业精准化污染减排潜力分析为主线,主要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在工业污染源精准化管理领域的多个层面和尺度开展的潜力分析、精准化管理、决策及实践应用案例。其中,在工业污染源潜力分析方面,构建了不同尺度的潜力评估模型,并专门针对全过程减排潜力模型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在精准化管理方面,本书介绍的行业、区域、流域模型均逐层将行业、区域、流域的污染物减排约束到具体的生产过程,可为精准化管理提供参考;在决策方面,介绍的全过程减排潜力评估模型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兼顾减排潜力、成本效益和碳减排,可为行业污染减排提供经济可行、碳排放减少和具有较大污染减排潜能的决策方案;在实践应用层面,介绍了包装印刷、制糖和水泥三个行业的案例、辽
本书立足我国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地下水环境质量监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污染防治分区工作中的**成果,从基础理论、原理方法、技术实践等方面对地下水污染识别与评价、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成井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技术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辅以典型的应用案例进行说明。
本书基于作者们在光催化领域的多年积累,以光催化的发展历史、光催化基本原理作为基础,重点探讨了各种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其中包括经典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制备、改性、复合、杂化以及光电协同催化性能等,同时深入介绍了可见光催化剂,包括复合氧化物及其改性研究方面的新发展,还详细介绍了光催化材料物性表征的各种手段,以及光催化机理和光催化性能的表征技术和方法。 书中介绍的很多内容是作者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该领域的前沿和研究关注的问题。本书内容丰富,素材翔实,层次分明,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和材料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课外读物,对从事光催化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对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精细化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介绍了国际通用的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理论方法和技术框架,详细分析了中、英、美三国土壤筛选值推导的发展历史及技术背景;结合我国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的典型用地类型,推导了共91种污染物的土壤筛选值;系统介绍了用于多层次精细化风险评估的跨介质迁移转化模型及适用情景,阐述了环境统计方法在场地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并列举分析了相应的评估案例,以期为我国污染地块安全开发利用与可持续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直接液体燃料电池》是 先进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技术丛书 分册之一。本书根据直接液体燃料电池的特点、组成、结构,从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出发,重点介绍当今直接液体燃料电池在电极材料、离子交换膜、膜电极及电池集成技术方面的进展,并对其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液体燃料电催化给予关注。书中对直接液体燃料电池关键电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电池组装与测试技术均有详细介绍,具有很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借鉴本书内容可以快速展开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能深入了解当前能源电化学技术在本领域的研究进展。本书适合从事电化学、电催化、能源、材料及燃料电池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学习。
本书是《工业污染源控制与管理丛书》的一个分册,全书以工业源的环境监管机制为主线,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梳理了我国工业发展历程和未来;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剖析了工业源环境监管的主体定位、模式演变和理论依据;从系统分析的角度,阐述了涵盖环境统计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环境经济制度、清洁生产制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等的多项工业源环境监管制度的起源发展、演变历程、体系设计、核心制度、典型案例等内容。本书提出了工业污染源监管从单纯行政监管向行政 市场双重监管模式的转变,从污染单要素监管向污碳协同监管的转变,从末端治理向全生命周期的监管范围的转变,旨在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监管机制提供参考,可供从事工业污染源控制与管理等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以建立城市河流水环境品质提升与生态健康维系技术体系为主线,针对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的阶段特点与构建高品质水环境的需求,重点论述了城市水体感官愉悦度与生态健康评价、城市径流污染多维立体控制、城市河网流态联控联调、河流典型污染物快速去除与透明度提升、河道生态修复与健康维系等技术,进而介绍了各项技术在苏州中心城区范围内的示范验证情况;形成的城市水环境品质提升与水生态健康维系的集成技术体系及实践可支撑我国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也为我国类似城市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发挥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本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结合,可供生态环境、城市水务、市政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PM2.5和O3的重要前体物,其减排与控制是实现PM2.5和O3协同控制、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本书从污染排放及污染物类型的角度对VOCs污染控制催化过程与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重点阐述了脂肪烃、芳香烃、醛酮类、醇酯类、含卤素、含氮/硫、多组分VOCs催化反应行为与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VOCs氧化整体式催化剂、工业VOCs催化氧化反应器和VOCs氧化协同控制技术。
本书在借鉴国外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当前常用的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原理。具体包括热脱附及原位气相抽提技术与原理,化学修复技术与原理,生物修复技术与原理,场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与原理,风险管控技术,以及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
核能的快速发展和核电的利用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有效地将环境中放射性核素进行分离和富集,对于环境治理、维护生态稳定和公共安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通过功能化可以改变其物理化学特性,纳米尺度所具有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更有助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修复。近年来,各种纳米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MXene)材料、纳米零价铁(nZVI)基材料、碳基纳米材料、生物质材料等在放射性废水污染防护治理中的有效应用,被广泛探究。本书重点介绍放射性核素的污染及上述纳米材料在污染防护与治理领域的应用。封底二维码附有全书彩图,读者可扫描观看。
《中国地膜覆盖及残留污染防控》分为六章。**章介绍了地膜覆盖的起源和作用机制、地膜覆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和趋势。第_章重点介绍曲北绿洲农业区、黄土高原旱作区、华北平原丘陵区、西南武陵山区和东北风沙干早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地膜应用现状。第j章分作物种类介绍了地膜覆盖技术模式及特点,主要作物包括玉米、棉花、花生、烟草、马铃薯和水稻等。第四章介绍地膜残留污染防控研究调查方法、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及主要危害。第五章重点介绍了新型可降解地膜的种类及特性。第六章介绍了我国现有地膜回收机械的特点和适应性。另外,木书还有七个附件,分别介绍了可生物降解地膜评价报告、国内外相关标准及规范、有关研究成果的新闻报道,以及相关企业及产品信息。
本书围绕河流生境修复中的水动力学问题,以水生植被、漂浮植被和典型鱼类等水生生物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水生植被影响下的水流结构和物质输运规律、缓滞河段藻类繁殖与暴发的水动力机制、典型流场中的鱼类游泳行为特性及水动力-水质-水生物耦合数值模拟技术等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介绍这些理论在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包括洲滩植被化守护、鱼类生境保护与修复、生态调节坝“调度控藻”等。本书旨在推动生态水力学研究的发展,使读者可以了解并掌握生态水力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可以让他们学习到一些实用的生境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