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我国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地下水环境质量监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污染防治分区工作中的**成果,从基础理论、原理方法、技术实践等方面对地下水污染识别与评价、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成井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技术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辅以典型的应用案例进行说明。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示,共35章,介绍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项目的组织机制和实施过程,分析了北京、天津、太原、济南、新乡、西安等33个城市的“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典型案例,厘清了各城市大气重污染特征和综合成因,梳理了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特色举措并开展了措施评估,从重污染天气应对到中长期空气质量持续快速改善均有涉及,给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对今后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挑战及新机遇提出了新的认识。
本书第一部分按照“源头减量?过程阻控?末端净化?养分再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原则,构建广东省首个面向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总结形成生态农业的“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源头减量模式”、“生态沟渠+ 小型生态净化塘过程阻控模式”、“生态净化塘+ 生态人工湿地末端净化与养分再利用模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技术模式”四种技术模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详细阐述;第二部分针对上述四种技术模式,总结九种主要生态农业技术,对每一种技术的具体设计、构建参数、植物品种选择配置、后期管护、技术要点等进行详细说明。
碳减排工程的科学实施与系统管理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本书全面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在长期开展碳减排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的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技术及实践体系。上篇围绕碳减排过程中面临的短期减排与长期减排、局部减排与整体减排、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发展与减排四大均衡难题,创建了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简称“时-空-效-益”统筹理论。中篇在“时-空-效-益”统筹理论指导下,建立了碳减排系统工程技术,即碳减排路径设计与系统优化技术,自主研制并成功开发了综合评估技术体系和平台,简称中国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C3IAM)。下篇在“时-空-效-益”统筹理论指导下,采用碳减排路径设计与系统优化技术,围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这一典型碳减排工程,聚焦项目可行性评价、工程选址、基础设施规划、进度管理、运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共 8 章。介绍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与来源,分析了七大重点行业及领域的排放现状并提出了强化管控方案,阐述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差异化的“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建立了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与决策支持平台,提出“2+2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直接液体燃料电池》是 先进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技术丛书 分册之一。本书根据直接液体燃料电池的特点、组成、结构,从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出发,重点介绍当今直接液体燃料电池在电极材料、离子交换膜、膜电极及电池集成技术方面的进展,并对其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液体燃料电催化给予关注。书中对直接液体燃料电池关键电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电池组装与测试技术均有详细介绍,具有很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借鉴本书内容可以快速展开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能深入了解当前能源电化学技术在本领域的研究进展。本书适合从事电化学、电催化、能源、材料及燃料电池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学习。
核能的快速发展和核电的利用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有效地将环境中放射性核素进行分离和富集,对于环境治理、维护生态稳定和公共安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通过功能化可以改变其物理化学特性,纳米尺度所具有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更有助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修复。近年来,各种纳米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MXene)材料、纳米零价铁(nZVI)基材料、碳基纳米材料、生物质材料等在放射性废水污染防护治理中的有效应用,被广泛探究。《放射性核素污染与防治》重点介绍放射性核素的污染及上述纳米材料在污染防护与治理领域的应用。封底二维码附有《放射性核素污染与防治》彩图,读者可扫描观看。
《有色金属矿区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总结作者近5年的研究成果,首先综述有色金属矿业发展概况、矿区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和治理修复技术及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然后分别针对矿区重金属酸性水微生物处理、矿区复合重金属污染河流植物修复研究成果进行阐述,主要介绍耐酸吸附水体重金属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固定化和去除机理,河流复合重金属污染水体修复水生植物优选与搭配、微生物耦合水生植物修复等;*后阐述矿区受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陆生植物修复、微生物联合植物修复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高效富集重金属陆生植物优选、搭配与机理,强化植物修复效果内生菌的选育、内生菌对宿主和非宿主植物的强化修复效果与机制。《有色金属矿区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直观展示矿区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
《铬污染微生物治理理论与技术》围绕国家重金属污染堆场修复的重大需求,针对铬渣、铬污染土壤治理现状,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铬污染微生物治理的**理论与技术成果。《铬污染微生物治理理论与技术》共5章,第1章介绍环境中铬的污染来源,包括主要涉铬行业典型工艺产排污节点与铬污染物种类;第2章介绍铬渣及土壤中Cr(VI)的化学行为,包括铬渣中Cr(VI)的释放与扩散、土壤中Cr(VI)吸附行为与迁移规律、铬渣-土壤-地下水系统中Cr(VI)迁移模拟;第3章介绍微生物还原Cr(VI)的机理,包括高效Cr(VI)还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还原Cr(VI)的电化学特征与行为特征、抗性与还原分子机理;第4章介绍铬渣微生物解毒技术,包括铬渣微生物解毒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表面活性剂强化作用、工艺及中试案例;第5章介绍铬污染土壤微生物治理技术,包括铬污染土壤污染
《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土环境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及效应》将实验模拟和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深入系统地阐述气候变化及气象要素对典型污染物在流域水土环境中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及效应,分析气候变化及气象要素对污染物在河道外的土壤环境过程、坡面-河道界面过程(即非点源污染产生与入河过程)以及在河道内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研究增温对植物富集多环芳烃的影响以及增温对蔬菜叶面农药光解的影响;②分析气候因子对农田非点源氮迁移转化和三种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③研究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究气候要素产品对非点源污染模拟的影响;④分析增温对水体典型有毒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及效应;⑤分析气象要素对纳米/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环境行为及
本书主要探讨土壤重金属污染条件下蚯蚓-土壤-微生物-植物整个体系的生态响应与生态效应,旨在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生态修复提供科技路径。本书从蚯蚓的生态功能与分布特征出发,以作者团队开展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围绕重金属污染对蚯蚓-微生物-植物-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效应,阐述其生态过程与机理,最后落脚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贯通。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健康危害受到广泛关注,阐明其生态毒性效应是全球POPs消除、标准制定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本书首先评述了POPs生态毒理学研究历程和研究进展,概括了剂量-效应关系概念与混合物联合毒性效应及其评估方法,综述了POPs的生物学过程及其对生态毒性的影响;重点阐述了POPs的遗传毒性、生殖发育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和高通量测试技术与有害结局路径。本书深入探讨了代表性POPs毒性研究方法和毒性作用机制,并介绍了具体应用案例。
本书的编著出版凝练了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多年的技术成果,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将有关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和法规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与此相关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的专门论述。本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移动源污染及排放控制概论、移动源国内外排放标准现状、移动源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移动源污染排放测试技术、移动源发动机的排放特性、移动源发动机机内净化技术、移动源后处理净化技术、移动源替代燃料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和移动源典型排放污染控制技术案例。 本书主要面向汽车、内燃机、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也可供从事移动源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的变化性、地层结构的复杂性、污染物时空分布的高度离散性、隐蔽性、长期积累性、低剂量毒性释放性以及去除的缓慢性,使得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监测、健康风险评估、管理以及污染修复方法不同于大气和地表水体环境。本书从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和污染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介绍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和污染的基础理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源及污染物类型、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监测、健康风险评估、管理以及污染修复技术与方法。
高级氧化还原技术可利用高活性自由基分解难降解有机物,是分解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极具前景的技术。本书介绍催化臭氧氧化、非均相类芬顿、活化过硫酸盐氧化、电化学和光催化等典型高级氧化还原技术在水中POPs等难降解性有机物去除研究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以强化高级氧化还原过程为目标的高效催化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法、新型反应器的构建、与其他技术的耦合方法和原理等。
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的理论、技术及应用实践。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理论与技术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具体介绍了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的概念、目标、特征、类型,以及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的特点与类型。第二部分应用实践包括第三章至第九章,具体介绍了水环境污染生态修复、地下水环境污染生态修复、耕地污染生态修复、场地污染生态修复、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修复、矿山环境生态修复,以及环境污染生态修复中的调查分析,同时展示了 16个修复案例。
本书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河湖水环境问题,全面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河湖水环境治理的理论、技术及实践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河湖健康,河湖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影响,河湖水环境污染机理及过程,当前河湖一体化水环境治理的思路、管理、关键技术,以及国内外受污染水体治理案例、不同类型受污染水体治理思路与实践应用等。
本书全链条清晰地展示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我国大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研究 项目的重要成果,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死亡、发病和症状的急性影响,大气污染物急性健康风险评估、预警、可视化等关键科学技术的研发,相应的工具包、技术规范和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以及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等内容。
在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属于典型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行业,带来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不容小觑。因此,研究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有色金属行业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详细介绍具有代表性的铜、铅、锌、铝、硅、锰等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及有色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来源和控制技术,从金属冶炼工艺出发,详细介绍污染物及温室气体的产排污特点,进一步介绍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技术。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POPs成因多样、来源广泛,可在地表各圈层间分配交换,并通过大气、水流、迁徙生物等移动介质发生长距离迁移,已触及地表系统的每个角落。本书由总论、研究实例两部分组成,尝试以地球化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典型POPs的环境地球化学性质、成因来源、赋存机理、时空分布、大气迁移、区域源-汇过程、大气-地表交换及其在河口海岸带的归趋,力图呈现POPs在地表各圈层及其间的活跃动态。本书还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情景下POPs生物地球化学效应进行分析,简要介绍POPs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手段。
本书基于笔者研究团队近10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了阳离子型黏土矿物功能化方法,以及其在环境吸附、高级氧化和新型能源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和机理研究的相关成果,阐述了黏土矿物与生命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并对黏土矿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