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工业废水高级催化氧化处理工艺》共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当前高难度工业废水处理的现状和背景,并重点分析了几类典型的高难度废水;水处理工程中的催化理论与工艺,包括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述、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特征、催化剂的分类原则等内容;水处理高级催化氧化工艺中常见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原理与表征方法;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光催化氧化工艺、电催化氧化工艺、Fenton催化氧化工艺、微波催化氧化工艺、湿式催化氧化工艺、超临界催化氧化工艺。本书适合从事水污染治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环境监测实验与实践》依据国家相关部门环保方面的标准和方法编写而成,涉及的实验项目包括了水、气、固等多种污染组分的监测,在监测手段上涵盖了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气质联用法以及液质联用法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在样品前处理上除涉及常规操作方法以外,还包括了超声萃取、固相萃取、微波消解、加速溶剂萃取、气体吹扫捕集等现代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从常规环境监测技术到复杂环境样品中微量污染物的分析。
《环境分析监测实验》是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环境监测、环境分析、化学分析等相关课程编写的实验教材。本书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突出环境分析监测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按照环境要素选取典型的环境指标及其分析监测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在具体分析监测方法的选择上, 既考虑了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也考虑了当前先进的仪器分析方法。在内容编写上,尽量翔实具体,便于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至第六章共50个实验。第二章至第五章包括水质分析监测、大气分析监测、土壤分析监测、生物分析监测四个方面的技术实验。第六章为拓展实验,能够满足对实验难度有更高要求的高校师生。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
本书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本地化应用发展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来源、定义、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的主要影响评价方法和货币化方法,并以2017年为基准年,基于终点损害类评价方法构建了我国本地化的终点损害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太阳能电池行业、风电行业、建筑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各类包装行业以及包装物处理处置技术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案例分析,针对评价结果给出了相应的行业发展建议。本书旨在普及生命周期评价知识,并提出一种能反映中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某个组织产品、活动或服务系统潜在环境影响的方法,补充完善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体系,为提升其科学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持和案例借鉴。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工
《海南岛城镇扩展遥感监测图集》借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建设的核心思想,综合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统计数据、规划资料,对海南岛18个主要市、县的城镇扩展过程进行制图和分析,构建了海南岛从1988年建省以来超过30年的城镇建成区变化状况,系统地反映了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特点,为后期城镇管理规划等部门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料。《海南岛城镇扩展遥感监测图集》可供从事遥感、城市规划、智慧城市等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环境影响评价系列丛书:海洋工程类环境影响评价》总结了我国三十多年以来各行业从事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工作经验,归纳了各行业环评特点及重点。内容涉及不同行业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法律法规、环保政策及产业政策,环评技术方法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典型性、针对性。对提高环评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对加强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和审批人员的管理,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的从业秩序和从业行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社会学》系统阐述了环境社会学这一学科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环境意识、环境正义、环境运动、环境控制以及环境教育等,同时,对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范式、研究对象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在这环境问日益突出的今天,本书的出版,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环境社会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非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亦可作为广大社会读者了解环境社会学基础知识的读物。
篇总论首先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管理制度和发展历史;而后就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和评价方法、工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等基础理论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第二篇各论对大气、地表水、声环境、生态、固体废物等各环境因子的评价等级、预测模式和评价指标等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一些模式应用方面设置了例题和习题,对评价等级、模式的选用有比较接近实际的介绍,有助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学习。同时对环境风险评价、战略环境评价、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清洁生产等方面也作了简要介绍。 第三篇分四章列举了房地产、化工厂、火电厂、公路建设四个环评案例,案例来自具有代表性行业的实例,每章均有对水、气、噪声、生态等某方面的重点评价。 通过《环境影响评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本书不仅综述了有关台风的一般知识,还阐述了台风形成与越赤道气流、低纬西风急流变异之间的关系。介绍了中国降水问题及影响中国特大暴雨形成的主要机制,给出了引发特大暴雨的流场特征——揭秘了“非亚支宏观气流系统”的存在。给出了成功预测出1996年、1998年及1999年我国特大洪涝灾害发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