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资质认定方法验证实例》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村镇建设生态安全评估与绿色生态建设模式研究 (2018YFD1100104)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区域/类型村镇建设主导生态功能辨识研究,村镇承载力测算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对村镇建设的约束影响,生态安全约束下村镇发展的适宜产业与优化途径,美丽宜居村镇绿色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等部分。研究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重庆交通大学共同承担,凝结了课题组30余位研究人员 4年来的研究成果,在此深表敬意。鉴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仍有可能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夏新、付强主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和发展需求,注重对计量单位、标准样品、量值溯源和监测方法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并系统总结和梳理人员资格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两方面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常见问题等,可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和基础性教材。
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着重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本书可作为各类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高级环保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辅导教材。 本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教材内容。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7个典型学习项目,即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植物污染监测和噪声监测。每个学习项目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全书共有29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分“学习目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思考与练习”4个模块。“知识学习”力求简洁、够用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技术》结合环境监测岗位任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编写而成。打破了传统教材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按照“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结构。全书以环境监测对象为主线,基于环境监测岗位任务、项目和方法,分别介绍了水和污水、大气和废气、土壤、噪声的监测,并设计了环境监测的情境和监测项目,突出实用性,重点培养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岗位监测任务。 《环境监测技术》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各类学习环境专业、分析专业师生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为了及时进行必要的系统技术总结积累,建立更加全面的全国空气质量业务预报方法体系关键组成部分的预报信息交换技术规范和应用系统框架,更加科学地指导协调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环保预报部门的联网预报信息交换系统建设,按照环境保护部环境质量预报能力建设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省市环境监测和环保预报成员单位和专家,根据现有的实践经验、问题分析和环境管理及预报业务发展需求,集中研究讨论编写了这本《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交换指南》,以期为环境监测系统和环境保护预报部门技术人员提供现有可供利用技术基础上较为全面的技术指南和参考资料。这本指南是新标准环境质量预报这个新核心业务的相关联技术的系统规范化应用发展的标志性开端,未来随着环保预报领域的拓展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望将获得进一步的更新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和重要保障。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提出 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 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 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 ,明确要求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 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将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环境监测实验与实践》依据国家相关部门环保方面的标准和方法编写而成,涉及的实验项目包括了水、气、固等多种污染组分的监测,在监测手段上涵盖了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气质联用法以及液质联用法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在样品前处理上除涉及常规操作方法以外,还包括了超声萃取、固相萃取、微波消解、加速溶剂萃取、气体吹扫捕集等现代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从常规环境监测技术到复杂环境样品中微量污染物的分析。
《河流生态系统诊断与修复:以西安沣河为例》在河流生态系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供识别、诊断、评价、治理、修复、评估与管理等系统性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分为上、下两篇,共10章。阐述河流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特征,开展面源污染识别、特征分布、来源解析及运移规律分析,讨论河流水质对污染源的响应,探究河流生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环境要素的相关性,开展河流代谢功能评价,系统性阐述河流污染源治理、水质净化、河岸带生态修复及河流管理技术体系。
《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技术方法与实践》是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南方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岩溶水作为岩溶区主要供水水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岩溶水系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构成极大威胁。《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技术方法与实践》以岩溶动力学理论和环境科学为指导,在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南方岩溶区水循环与污染特征,详细阐述了岩溶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程序与主要内容,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系统阐明了岩溶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的关键技术方法。
《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环境监测技术:工学结合教材》的设计遵循行业能力要求,在南通市环境监测站及其他相关企业工作人员的参与下,编制专业计划和课程标准,选定课程教学内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采用岗位模拟方式实行项目化教学,形成“知行并重、教学并举”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完成知识、技能、素质目标的综合培养。在内容的编排上,力求以环境监测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目标,进行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职业素质培养的重新组合。项目内容的选取可根据学期时间的长短进行适当安排,建议选择项目数14~18,周课时数5~6,学期课时数70~96。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本书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本地化应用发展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来源、定义、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的主要影响评价方法和货币化方法,并以2017年为基准年,基于终点损害类评价方法构建了我国本地化的终点损害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太阳能电池行业、风电行业、建筑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各类包装行业以及包装物处理处置技术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案例分析,针对评价结果给出了相应的行业发展建议。本书旨在普及生命周期评价知识,并提出一种能反映中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某个组织产品、活动或服务系统潜在环境影响的方法,补充完善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体系,为提升其科学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持和案例借鉴。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工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是应急决策和处置的前提和基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快速确定污染范围、污染程度,预判污染团的浓度变化和移动情况,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重要基础。按照生态环境部领导的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保障应急监测数据 真、准、全、快、新 为目标,从案例回顾、应急监测预案、监测方法等方面,全面分析和研究应急监测案例,供相关工作人员使用。
目前,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污染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治理修复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造成的环境、社会、经济等负面影响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现阶段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管理主要考虑解决人体健康风险问题,较少考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土地开发延缓赔偿损失以及污染地块修复产生的二次环境影响损失等。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案例分析》系统地介绍了铅污染和氯代烃污染地块,以及典型焦化和化工企业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地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案例,并提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与绿色低碳修复耦合分析、环境法医鉴定、土壤污染修复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土壤污染修复异味扰民的损害分析等方面建议,可为更加系统、全面评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或风险管控影响、量化评估土壤及地下水污
本书以国内外森林及城市绿地资源一体化管理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森林经营管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生态学以及信息科学等理论,针对当前国内大都市存在的森林及绿地资源管理分离、监测技术体系不统一、森林及绿地资源数据不能全面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问题,采用比较研究法、系统整合法等研究方法,从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三个方面对森林及绿地资源监测信息协同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大都市森林及绿地资源监测信息协同体系,并在北京等地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林业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