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是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 专题资助下编写完成的一部青藏高原湖泊的综合集成报告。《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共分为两篇。**篇是青藏高原湖泊总论,分章节论述了青藏高原湖泊近几十年水资源变化、湖泊水质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过程、湖泊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多样性,以及湖泊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篇是青藏高原湖泊分论,对青藏高原单个主要湖泊进行2019~2023年期间的概况、水质、生物和沉积物底质性质的介绍。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系统地展示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青藏高原湖泊的*新研究数据,对于推动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 亚洲水塔 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生态环境监测资质认定方法验证实例》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村镇建设生态安全评估与绿色生态建设模式研究 (2018YFD1100104)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区域/类型村镇建设主导生态功能辨识研究,村镇承载力测算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对村镇建设的约束影响,生态安全约束下村镇发展的适宜产业与优化途径,美丽宜居村镇绿色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等部分。研究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重庆交通大学共同承担,凝结了课题组30余位研究人员 4年来的研究成果,在此深表敬意。鉴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仍有可能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环境试验》较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室环境试验和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涉及气候环境、机械环境、化学活性物质环境、生物环境、机械活性物质环境、辐射环境等试验,自然环境试验涉及大气环境、海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试验。全书共28章,主要介绍了每种环境试验的目的与意义、环境影响效应、试验条件、试验程序、试验设备、有关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具体试验包括高温、低温、温度变化、低气压、太阳辐射、湿热、霉菌、盐雾、酸性大气、流体污染、流动混合气体腐蚀、二氧化硫、水、砂尘、爆炸性大气、风压、积冰/冻雨、正弦振动、振动、冲击、碰撞、稳态加速度、跌落、倾斜与摇摆、振动—噪声—温度、温度—湿度—振动—高度和各种自然环境试验。
庙岛群岛纵列于渤海海峡之中,处于渤海和黄海交汇之界,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图集(2018-2022年)》以图集的形式展示了2018—2022年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图集(2018-2022年)》图片均为各年度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要素的分布图,具体包括pH、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海水环境要素分布图,重金属、硫化物、石油类、有机碳等沉积环境要素分布图,以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等生物环境要素分布图。
生产建设项目在施工建设期或生产运行期形成开挖边坡、扰动地表、工程堆积体、硬化路面等扰动地貌单元,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各扰动地貌单元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破坏是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的根本原因。本书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环境分析基础上,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危害影响评价体系,揭示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过程及稳定性条件,分类设计典型水土保持措施,提出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式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丰富了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学科体系,也为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提供支持。
《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技术方法与实践》是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南方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岩溶水作为岩溶区主要供水水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岩溶水系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构成极大威胁。《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技术方法与实践》以岩溶动力学理论和环境科学为指导,在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南方岩溶区水循环与污染特征,详细阐述了岩溶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程序与主要内容,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系统阐明了岩溶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的关键技术方法。
《焦化废水无害化处理与回用技术》共分六章。章介绍焦化废水来源及其水质、水量与特征;第二章论述焦化废水有机物种类及其COD组成;第三章介绍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状况;第四章论述焦化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技术途径;第五章介绍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第六章总结与论述焦化废水无公害化处理技术焦成与应用。《焦化废水无害化处理与回用技术》可供科研、设计与企业从事环保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与管理干部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专著主要从我国面源污染管理需求出发,介绍了目前为止在国家尺度上实现了面源污染业务监测的模型系统DPeRS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模型,具体介绍了本模型系统的原理、关键技术、软件业务平台和多尺度的应用示范,尤其实现了中国区域的多年面源污染动态监测,本研究推动了环保科技的发展,为十三五期间将面源污染纳入总量评估体系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
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大幅增加。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推动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以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为主线,以这些技术在主要工业门类中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中的应用为重点.同时介绍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的新进展和部分工程实例。《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在写作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工艺技术与规范标准的结合。《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共分4篇24章。篇讲述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第2篇讲述主要工业门类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第3篇介绍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新理论、新方法,第4篇是典型工程实例。
本书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本地化应用发展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来源、定义、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的主要影响评价方法和货币化方法,并以2017年为基准年,基于终点损害类评价方法构建了我国本地化的终点损害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太阳能电池行业、风电行业、建筑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各类包装行业以及包装物处理处置技术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案例分析,针对评价结果给出了相应的行业发展建议。本书旨在普及生命周期评价知识,并提出一种能反映中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某个组织产品、活动或服务系统潜在环境影响的方法,补充完善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体系,为提升其科学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持和案例借鉴。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工
《科技支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建设》概述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建设的战略形势,从气候变化应对、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风险与防控等方面阐述了基本情况、重大科技需求和战略重点,*后提出了科技支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建设的战略保障措施。
灌区是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本书以系统的思维,聚焦灌区生态系统水循环及其伴生的生态环境过程的健康发展,以灌区水土资源均衡为手段,以水-土-粮食-生态协同发展为目标,在理论方法、技术支撑、实践操作三个层面阐述了保障现代化生态灌区健康发展的理论,提出了灌区水土资源均衡配置与生态健康发展评价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生态灌区健康监测与决策反馈模式,并以宁夏引黄灌区贺兰县灌区为对象,进行了理论应用,相关成果可为现代化灌区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青草沙水库、陈行水库、金泽水库是上海市三大饮用水水源地,供应上海超过1300万市民的饮水。本书记述了上海市三大饮用水水源地常见藻类植物8门12纲26目49科136属,其中蓝藻门19属、绿藻门54属、硅藻门44属、隐藻门3属、金藻门4属、黄藻门2属、甲藻门5属、裸藻门5属。全书对所列种属的形态、分布进行了描述,并附有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本书可供植物学、藻类学、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