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本地化应用发展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来源、定义、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的主要影响评价方法和货币化方法,并以2017年为基准年,基于终点损害类评价方法构建了我国本地化的终点损害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太阳能电池行业、风电行业、建筑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各类包装行业以及包装物处理处置技术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案例分析,针对评价结果给出了相应的行业发展建议。本书旨在普及生命周期评价知识,并提出一种能反映中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某个组织产品、活动或服务系统潜在环境影响的方法,补充完善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体系,为提升其科学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持和案例借鉴。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工
《海南岛城镇扩展遥感监测图集》借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建设的核心思想,综合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统计数据、规划资料,对海南岛18个主要市、县的城镇扩展过程进行制图和分析,构建了海南岛从1988年建省以来超过30年的城镇建成区变化状况,系统地反映了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特点,为后期城镇管理规划等部门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料。《海南岛城镇扩展遥感监测图集》可供从事遥感、城市规划、智慧城市等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
《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为六篇:一篇土壤质量及评价;第二篇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三篇理化指标与肥力测定;第四篇无机元素测定;第五篇有机污染物测定;第六篇土壤生物毒性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覆盖了土壤理化指标及污染物80个大类,共计500余个指标,147个监测方法。首先编入的是国家和行业土壤监测标准方法,同时还把现代土壤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多元素的ICP MS,多组分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GC-MS,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一高分辨质谱法等)也纳入其中,以便推动我国土壤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提供的监测方法,供环保工作者、科研人员和相关人士参考。
自矿区废弃物中筛选的微生物脱硫菌和解磷菌,通过分离、纯化和扩繁培养后,再强化接种到废弃基质中,结合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能充分挖掘废弃物中含有的有效成分来恢复植被,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建立起稳定的生态系统。 《微生物对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介绍了煤矸石、粉煤灰的基本理化性状,脱硫微生物的分离筛选、生理化特性、脱硫效应和用于煤矸石脱硫的效率比较,丛枝菌根与根瘤菌联合接种对废弃物的生态效应,以及解磷细菌对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微生物对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微生物生态修复和环境评价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由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秦岭生态与生物资源保护项目”的课题研究成果,由总报告和8个专题报告组成,针对秦岭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秦岭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建设方案、水资源与水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旨在通过对大秦岭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提出改善生态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和措施,以带动秦岭生态和生物资源保护,推进美丽陕西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本书首先介绍了纺织印染基本工艺流程、主要原料染料助剂的化学性质、印染工艺清洁生产技术,阐述了印染废水的污染特点及性质、印染废水处理方法及工艺流程的选择;接着介绍了印染废水单元处理技术(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的原理、应用特点及设计方法、组合工艺路线,以及印染废水污泥处理与处置方法;然后列举了印染废水一级达标典型工程实例,提出了印染废水处理站设计及工程技术经济分析、调试运行、试验研究方法、出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相关的外印染废水处理的新技术、清洁生产新工艺等。
本书共10章,主要介绍了粉煤灰的特征和危害,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及概况;粉煤灰的来源、收集和排放,粉煤灰的储存、运输及优化加工;粉煤灰的成分和性能;粉煤灰在房建材料中的应用;粉煤灰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工程填筑中的应用;从粉煤灰中回收有用物质;利用粉煤灰生产功能性新材料方面的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标准。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煤化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应用卫星遥感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模型方法,包括原有模型的改进、新模型的发展及基于模型数据融合方法的模型参数优化。在模型方法探讨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碳释放空间格局及近30年的动态变化,并阐释了其空间形成和年际变化机制。本书的研究内容是近年来国际研究热点和国际前沿,大部分内容和结论都是作者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监测及全球气候变化应用领域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为环境技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书中涉及了广泛的环境题材,重点内容为水和废水、固体和危险废物、空气和噪声污染控制。书中有较多实际案例,并配有大量例题、大量的图表和照片,各章后有复习思考题、练习题和相关网站介绍。 本书注重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内容精炼而丰富,易于阅读。没有先修过生物学、化学、地质学及水力学等课程的学生可理解教材的内容,适合教师在较少的学时里介绍比较广泛的内容。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市政工程专业的教材,并供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人工湿地已被广泛用于处理城市暴雨径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排水和矿山酸性排水等,《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仅涉及处理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详细讨论了表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的处理能力、功能、设计方法和达到设计要求所需的管理措施等内容,并提出人工湿地正确使用方法。此外,对美国环保署已建设的一些湿地进行总结。
《湖南灾荒史》对湖南尤其是洞庭湖地区有史以来各种自然灾害的研究,探讨灾害发生的规律、发生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造成的影响和灾的伴生物荒,以及历朝历代减灾防灾赈灾救灾政策措施的成败得失,为研究者提供较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为减灾防灾的政府决策提供历史的借鉴。 《湖南灾荒史》力图让史学研究走出象牙之塔,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关注民生,经世致用,为政府治理灾害提供历史工作者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