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监测司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一套涵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和各专业技术领域的重量培训教材即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该书是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中一个分册,主要内容包括法定计量单位、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框架、仪器的量值溯源等章节。
江志华、叶海仁编*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方法》根据当前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以环境统计学原理为基础,全面阐述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标准操作程序,系统地论述了环境监测边界、监测参数、采样站点、采样时间频率等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分析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优势、限制和操作方法,提出了环境监测设计的文件说明格式。 本书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环境管理者、环境研究人员、环境保护技术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以我国西部城市和环境空气背景点的大气悬浮颗粒物(TSP、PM10、PM2.5、沙尘气溶胶)、干沉降(自然降尘、沙尘暴降尘)和湿沉降(降雨、降雪)为对象开展了相关研究。全书共分18章,内容多与日常环境监测和环境科研工作相关,主要涉及我国气溶胶污染研究,兰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溶胶污染研究,气溶胶中水溶物、金属元素、多环芳烃和高氯酸分析研究,自然降尘和沙尘暴降尘理化特征,大气降水,城市和背景点大气环境,环境空气手工与自动监测,大气微生物,大气干湿沉降物对地表洁净水体的污染研究,大气污染能见度,金属材料大气腐蚀速率,建立大气颗粒水溶性离子标准分析方法,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等。《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
《冰冻圈科学概论》从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角度系统介绍了冰冻圈科学,内容涵盖冰冻圈各要素的形成发育、演化和研究方法,以及冰冻圈与气候系统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地缘政策等热点问题。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从实用的角度着手,汇总了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中的各项技术内容,包括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的基本知识,土壤污染物的采集、预处理和项目分析,固体废物的采集、预处理、有害特性鉴别、有害成分分析,生活垃圾特性分析以及常用监测仪器的操作方法,后还介绍了各类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及监测要点。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可查阅性强。可供从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于相关专业职业技术人员培训时参考。
刘艳霖主编的《水环境监测项目训练(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内容包含水环境监测的各种方法,从样品采集到现代分析仪器使用,从常规环境监测到复杂环境样品中微量污染物的分析。 本书将水环境监测分为7个实训项目:水样采集和保存、物理性质的监测、非金属无机物的监测、金属及金属化合物的监测、有机化合物的监测、生物监测和综合项目训练,共包含45个子项目。本书依据环境保护部的*新标准和方法,结合教学需要,内容表达形式直观,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 本书是高职高专院校环保类专业的相关课程教材,建议学时为120学时,各学校可根据学校实际选讲有关知识,同时也可供各行各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以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各种环境系统为实证研究对象,在数理统计学理论分析及部分方法改进的基础上,以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PCA)、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等方法为主,将其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处理、展示与分析功能进行有效集成,遵循系统工程中的数学建模以实现定量评价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并给出科学有效的对各种简单及复杂系统环境质量状况综合性、系统化、定量化以及动态性的评价方法体系,尤其是通过建立的将主、客观指标赋权方法相结合的环境质量评价分层构权主成分分析(PCA)及分层构权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模型,构造出有较强稳定性和实际意义的各种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并加以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评价效果。 本书可供从事统计学、环境
《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目前核工业采用的各种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主要内容涉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分类,预处理和中间贮存,压实和焚烧技术,水泥固化技术,沥青固化技术,聚合体固化技术,水力压裂处置中放泥浆技术,a废物处理技术,极低放废物处理技术,放射性废物运输,辐射防护,以及我国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技术的进展情况。同时,《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最后部分简要介绍了外关于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本书根据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的基本要求编写而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基础与实用性的结合,内容紧密结合环境监测行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环境监测岗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满足环境监测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 全书共分7章,包括:绪论、监测方案的制定、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及废气监测、土壤及固体废物监测、噪声及振动污染监测、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等内容。 本教材为*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高职高专环境保护类专业规划教材之一,可供高职高专环境保护类相关专业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也可供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了颗粒物监测技术的发展、国内外颗粒物污染及监测技术现状、环境空气颗粒物滤膜采样技术、空气颗粒物在线监测技术、环境空气颗粒物垂直测量技术、颗粒物污染源监测技术、颗粒物理化分析技术、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法、颗粒物源解析技术、颗粒物对环境及健康影响评价以及颗粒物控制技术。本书兼顾理论阐述与实际应用,可作为编制监测规范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还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环境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欧洲生态和生物监测方法及黄河实践》介绍了近年来欧盟在执行《欧盟水框架指令》过程中,配套颁布的生态与生物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包括地表水的分级系统,监测对象及指示物种的选择,风险、精度和置信度评价,野外采样点布置方法和采样技术等。这本手册还具有索引功能,读者可以在附件CD盘中查找到大量技术标准的细节。这本手册介绍的规范和标准,反映了国际水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广大读者特别是从事河湖监测评估工作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分享欧盟*经验的平台。毫无疑问,这本手册的出版对于我国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工作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有效性研究》首先对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制度管理体系、区域性战略环评、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实践进展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其次,从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的内涵和功能剖析入手,构建了战略环境评价的一般研究框架,并按这一框架,对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有效性进行了剖析和问题诊断;再次,以有效性影响因素为出发点,在已有的单一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法等方法,探讨影响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的因素以及不同因素间的影响机理;*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评估的整合框架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群组决策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从实践角度看,《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有效性研究》在战略环境评价运行有效性评价结果的基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研究与应用》主要内容分为5 章,其中第1章为概述,第2章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3章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第4章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与分析,第5 章为主要结论。
随着我国农林院校中环境类专业的迅速发展,环境监测课程已成为重要的专业基础或专业必(选)修课。在农(林)高校中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对环境监测课程内容的要求与传统的环境专业有一些不同,希望进一步加强土壤、生物和生态监测方面的方法。因此,本教材在传统环境监测内容的基础上,侧重对生物学和生态监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在章节编排上,针对农业院校生态环境类相关专业的特点,按环境监测的对象分类进行了详细讲述。 本教材分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部分共分12章。章为绪论,介绍环境污染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监测的分类,与环境监测相关的环境标准。第二章为水和废水监测,主要介绍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所集结的项目管理办法涵盖项目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并对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招标、合同、采购、风险排查、文档信息、会议沟通、冲突解决等各类工程要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该书是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和制度建设宝贵经验的集大成者,在这套项目管理制度的凝聚和指导下,试点工程生态治理已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1998年,隶属美国环保局研发办公室(USEPA—ORD)的国家开放研究实验室(NERL)获得资助,开发了大型(即深水型)溪流及河流生物评价的标准方案。方案开发的请求来自美国环保局地区办公室的科学家,他们认为各州及部落需要这些方案(我们命名为大河生物评价方案或者LR—BP)来满足监测及执法的目标。作为回应,我们针对这些大型流体的生态及逻辑需求,进行了数年的研发,对现有方案进行修改,或者设计新方案。我们系统地比较了备选方案并记录下它们的性能特征,同时与地区、州及部落的科学家进行广泛的合作,确保这些方案不仅在技术上可行,而且在经济上实用。 我们初的设想是将本文做成研究成果的汇编。但是,应使用者群体的要求,我们将它拓展成了针对深水型溪流及河流生物评价的综合技术框架。虽然我们撰写LR-BP时保留了重点关注的,但是还有一些
本书从^y能谱测量所的基础物理学知识出发,详细描述了实验室^y能谱测量与分析的原理、方法及流程,不仅涉及软硬件的操作,还包括详细分析流程的描述,内容涵盖样品的采集制备、仪器的操作运行、实际测量分析过程及质量保证流程的各个环节。 本书可为我国辐射监测领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各级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的编写是建立在检测方法的基础上,以测量的海洋参数作为分类。对不同仪器测量同一个参数或者不同技计算、反演、预测同一个海洋参数的技术指标提供检测方法。按照海洋参数分类建立检测方法对海洋监测仪器计具性能技术指标的检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希望对今后海洋“863”课题申请与验收、制定检测方法能够起参考到作用。随着海洋监测仪器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检测方法汇编将会得到不断充实与完善。 本书附录编写了“863”海洋监测仪器量值溯源框图,可作为海洋监测仪器计量检定/校准量值溯源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