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的研究成果。本书论述了环境风险源分类、识别和分级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阐述了构建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体系与监控技术库的方法。阐明了基于信息采集技术、传输技术、数据库与网络架构技术的重点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详述了将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应用在典型化工园区和典型区域的案例;介绍了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行政体系、管理机制与管理原则等;展示了基于Web GIS的环境风险源识别软件系统、重点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的构架和功能。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是在《恢复生态学导论》一、二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外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进展撰写而成的。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基于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恢复生态学概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恢复、各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湿地、水体、农田、废弃矿地等)的恢复实践、生物入侵与生态恢复、全球变化与生态恢复、恢复生态学中的人文观、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资料新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可作为生态学、林学、农学、地学、生物学以及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政府有
《中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总结外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础上,系统介绍适合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与技术方法,重点阐述了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技术步骤及方法,并以全国及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黑河、东江、太湖、巢湖、滇池、洱海十大重点流域为对象,开展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技术应用示范,为全国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供从事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管理的科研人员、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能源经济及环境政策的理论基础研究》的编写在结合资源(能源)与环境经济学教科书已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侧重于汇总一些较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可耗竭性资源理论阐述、可再生资源中的森林碳汇经济分析、环境经济分析的效率标准与环境质量福利指标、排污权交易研究的综述、资源与环境规制理论、跨区和跨国污染转移理论等一些相关内容阐述,体现出了《能源经济及环境政策的理论基础研究》的特色。
为推进我国“建设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的发展,作者参考了欧、美等国高校中开设的“环境行为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研究生讲授“环境行为概论”课程的讲稿,撰写成本书。 全书共分5章。章述及环境行为学定义与几种学派的论点。第2章介绍了“环境”对行为影响的三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领域性问题;微观、中观、宏观空间层次上人的行为以及所涉及的个人空间、邻里单元、城市意象问题。第3章深入分析了现象环境、个人环境与文脉环境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关于密度、拥挤、西方强迫拆迁给居民带来的负面效果。第4章介绍了当今西方对建筑环境的一些美学探讨。第5章介绍了环境行为研究方法之一“观察”的方法。 本书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开设
本皮书以“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依托,以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更新民众观念、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绿色发展为己任,将国家“两屏三带”规划西部功能区细化,进行科学规划、组织与实施,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结合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践,科学制定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考核评价模型,对西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安全等级指数进行评价、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区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给出每一生态屏障下一步建设的侧重度、难度和综合度等具体建议。跟踪研究西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进展及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森林、草原、湿地与耕地、矿产资源开发、海洋、流域和生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系统阐述了冰冻圈脆弱性与适应的概念、理论方法、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冰冻圈灾害风险分析等冰冻圈在社会经济领域的科学研究内容,也是冰冻圈科学有关应用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研究内容也是国际上未有的创新领域。《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主要以中国冰冻圈变化的影响、脆弱性、风险和适应为对象, 针对不同冰冻圈要素影响的关键对象,以研究案例形式较翔实地分析了冰冻圈变化对水资源、生态等产生的影响及其脆弱程度和冰湖溃决、雪灾等带来的灾害风险。
《中部地区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首先综述外区域生态补偿基本理论与实践案例,构建生态补偿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区域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参数变化;其次通过统计年鉴、相关部门网站与相关部门访谈调查获取数据,评估中部地区生态服务功能,计算中部地区六省生态补偿金额与级;最后应用碳足迹法、水足迹法及生态足迹法评价中部地区碳收支、水收支及生态盈余/赤字,量化中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及时空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中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第五阶段型式核准的要求、生产一致性和在用符合性的检查和判定方法。 本标准修改采用欧盟(EC)N0 715/2007法规《关于轻型乘用车和商用车排放污染物(欧5和欧6)的型式核准以及获取汽车维护修理信息的法规》和(EC)N0 692/2008法规《对(EC)N0 715/2007法规关于轻型乘用车和商用车排放污染物(欧5和欧6)的型式核准以及获取汽车维护修理信息的执行和修订的法规》以及联合国欧盟经济委员会ECE R8306(2011)法规《关于根据发动机燃料要求就污染物排放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及其修订法规的有关技术内容。 本标准与上述欧盟法规相比,主要修改内容有: 轻型汽车的定义和分类沿用GB
本书根据《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相关技术要求,为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依据。书中针对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关注的几方面问题进行了阐述,从项目选址、预测模型、保护措施提出了相关观点。
《气候变化新视角下的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在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战略环境评价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从减缓和适应两个角度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因素融入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工作框架。分析了作为减缓气候变化重要手段的低碳发展的内涵和特点;系统构建了基于低碳发展目标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框架,特别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将评价指标分为评价型指标和建议型指标两类;重点论述了战略环境评价中的气候适应性评价原则、技术框架和评价要点,并构建了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后选取了城市和交通两种类型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例作为研究案例,验证了本书构建的低碳评价和气候适应性评价技术框架。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是行使环境监督管理和进行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绳。只有依靠环境标准,方能做出定量化的比较和评价,正确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从而为控制环境质量,进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以及设计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其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更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方便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和环境管理者在工作中使用有关标准,我们于2005年编辑出版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汇编》,系统地归纳整理了从1979年至2004年公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工
《环境监测人员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教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全面,涵盖了常规的水、气、声、土壤、固废、生物及应急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空气自动监测等;二是系统介绍了环境监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如环境监测安全知识、化学实验室分析基础知识、大型仪器分析基础知识、质量保证基础知识等;三是包含许多典型监测项目,编写人员着重强调重点、难点、注意事项 并将大家在多年监测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传授给新人,使新人少走弯路;四是书后附录包含许多相关试题,形式有填空、判断、问答和计算等,可巩固学习效果和全面考查学习成效。
本书内容基于环境检测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开发实践编著而成。全书分为6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检测信息服务系统概述、建立环境检测信息服务系统项目、MVC架构及其应用、EF架构与实体模型设计、前台功能设计与实现、后台功能设计与实现等。本书内容注重实践,实例丰富,层次有序,结构鲜明。本书适合计算机软件开发初学者、大中专学生及相关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和高职院校教材。第2~6章配有代码电子版,读者可扫二维码获取。
本书比较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室内环境检测的基础知识、室内污染物散发及传播机理、室内空气检测的采样技术、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危害、室内建材有害物质的限量与测定、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室内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等内容。 本书参考大量的有关资料,按照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规定和规程进行编写的,不仅涵盖面比较广、内容先进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是一部供室内空气检测技术人员的应用性工具书,也可作为高等院较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辅助教材,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
受环境保护部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 心从2010年开始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经过分年建设,已经构建了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 库的框架体系,形成了系列标准规范,建设了环评基 础数据中心和支撑环评审批。技术评估的会商平台。 相关初步成果已经在环评管理和业务中得到应用,对 环评工作起到了实际的支撑作用。 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和国家环境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编的《重点行业环 评指标数据库建设》是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列 丛书之一,重点介绍行业环评指标库的建设成果,共 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是基础篇,主要介绍环评指 标体系设计和数据库构建的方法及基本理论;第二部 分是指标体系设计篇,主要介绍16个重点行业环评指 标体系设计方法和指标;第三部分是应用篇。主要以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是行使环境监督管理和进行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绳。只有依靠环境标准,方能做出定量化的比较和评价,正确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从而为控制环境质量,进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以及设计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其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更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方便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和环境管理者在工作中使用有关标准,我们于2005年编辑出版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汇编》,并分别于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进行了四次增
自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为进一步提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宏观战略层面 解决重点、难点和热点环境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引领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发展,2012年10月10—12日,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和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联合云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在云南省昆明市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三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讨会”。《重点领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第2辑)》是该研讨会的重要 成果之一,收录了研讨会论文共39篇。涉及煤炭矿区、城市轨道交通、港口、土地利用及城市总体规划等领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评价指 标体系及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方面面,是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的系统归纳与总结。是广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系列丛书:制药行业VOCs监测技术》首先介绍了我国制药行业现状,并对制药行业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种类和浓度进行了分析,针对制药行业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样品采集、前处理和以气相色谱和气质联机为主的分析技术。本书编制工作由一线的监测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分析经验完成,形式上图文并茂,内容深入浅出;既有扎实的理论依据,又有丰富的实验数据;既有中规中矩的标准方法,又有优化和创新;针对不同人员技术水平和装备条件提出不同的分析方法;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备一定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013中国环境质量报告》中环境质量状况监测数据来源于国家环境监测网。国家环境监测网包括:由覆盖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436个点位组成的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由覆盖423条河流和62座湖泊(水库)的972个断面(点位)组成的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由覆盖487个城市(区、县)的1000余个点位组成的国家酸沉降监测网、由覆盖3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91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监测网、由覆盖全国近岸海域的301个监测点位组成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由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近8万个点位组成的城市声环境监测网、覆盖31个省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