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学研究》详细介绍了一系列测定茶叶中农药残留的色谱-质谱高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被批准为国际AOAC终官方方法,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灵敏度的特点,适用性广。全书共7章,分别介绍了茶叶农药多残留基础性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建立,茶叶残留农药的萃取和净化效率研究,茶叶水化对残留农药提取效率的影响及不确定度评定,茶叶农药残留测定基质效应评价,茶叶农药残留测定方法耐用性评价及误差分析,茶叶陈化样品和污染样品农药降解规律研究,茶叶中653种农药化学污染物高通量分析方法AOAC标准建立。 本书可作为科研单位、质检机构、高等院校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及农药开发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学教学参考书。
本书全面归纳并详细描述了当前土壤氮循环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全书完整地介绍了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原理、具体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并提供了相关研究方法与技术涉及的应用实例和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客观地指出了这些方法与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土壤结构是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土壤微形态学提出从微观尺度研究原状土壤组成与结构,为土壤结构-成因-功能互馈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法。《土壤微形态学及其应用》介绍了土壤微形态学概念、方法、发展历程,并结合作者研究实践总结了土壤微形态学在考古、土壤发生、土地质量维持、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系统保育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土壤微形态学及其应用》共6章,内容包括土壤微形态学概念、土壤微形态学方法、土壤发生成因的土壤微形态诊断、土地利用的土壤微形态响应、土壤侵蚀与土壤微形态和土壤微形态学展望。
本书通过开展咸水定位灌溉棉田安全性评价研究,探明咸水畦灌和沟灌下的水盐运移规律,得出灌溉水矿化度阈值。通过开展微咸水滴灌调控滨海重度盐碱地研究,提出滨海重度盐碱地农业水盐调控三阶段理论,初步建立滨海盐碱地咸水滴灌原土水盐调控农业利用技术体系。通过文献综述和室内试验,总结提出外源物缓解植物盐分胁迫的7个作用机制,并验证盐分胁迫下γ-氨基丁酸在水稻和番茄幼苗中的改善效果。
《袁隆平全集》是国家 十四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收录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21年5月逝世前袁隆平院士出版或发表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各类文章以及许多首次公开整理出版的教案、书信、科研日记等。全集共分12卷,共计约600万字。《袁隆平全集(第五卷)》收录了袁隆平院士的学术著作《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全书概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整个过程:三系配套育种奠定了水稻杂交的理论基础,二系配套育种让杂交变得简单,超级稻冲击世界纪录,杂交粳稻、籼粳杂交、分子育种大有可期,海水稻开辟了杂交育种的新纪元,等等。全书采用纪实科普形式,材料详实丰富,论述有理有据,体现了袁隆平等水稻育种专家苦心孤诣取得的科研成果,展现了他们以国家为重的爱国精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坚韧执着的奉献精神。
《中国畜禽外寄生虫形态分类 彩色图谱》收录了寄生于我国家畜家禽的常见外寄生虫144种,隶属于2纲5目26科58属,按目、科、属、种的拉丁文字母顺序编排,收录的虫种数约占我国已记载的家畜家禽外寄生虫种类数的40%。《中国畜禽外寄生虫形态分类 彩色图谱》列出了每种外寄生虫的中文与拉丁文名称及成虫的形态结构、宿主范围与部分寄生部位、地理分布等,介绍了每种外寄生虫所在科、属的形态结构,宿主范围和部分生态习性,编制了各科、属的分类检索表。为68种外寄生虫配置了单张或多张形态结构绘图,为其中101种外寄生虫配置了单张或多张彩色照片,《中国畜禽外寄生虫形态分类 彩色图谱》共采用图片738幅,包括黑白点线绘图104幅、彩色照片634张。
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物需水量是确定作物灌溉制度以及地区灌溉用水量的基础,是流域规划、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作物种植区划与布局等项工作的重要资料。本书是近20位专家学者长期定位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和凝练,系统探索了中国北方主要作物需水量与耗水管理。全书共分12章,包括绪论、作物耗水测定方法与对比分析、中国北方主要作物的耗水规律、作物耗水计算方法与应用、作物耗水点面尺度转换方法与应用、作物耗水对变化环境的响应、不同水资源利用目标的作物需水指标设计、中国北方主要农作物数字化需水量图、中国北方主要作物需水信息查询系统、作物水分动态响应模型与有限水高效灌溉模式、变化环境下的作物ET管理对策、基于作物生命需水信息的高效用水技术等内容。图表内容丰富,基
本书在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收集了多站点气象数据,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全球气候模式(GCM)平均数据,结合气候数据统计降尺度模型(NWAI-WG),估算了历史和未来时期(2022~2100年)作物生育期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和土壤水分亏缺指数(SMDI),并对历史和未来时期的旱情发展和时空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其次,在收集多站点冬小麦、春小麦、夏玉米和春玉米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DSSAT模型进行历史和未来时期作物生长和产量的模拟,获得了1961~2100年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长序列数据。最后,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对干旱时空变异背景下的主要作物产量响应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所得结果对于研究干旱背景下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堡茶种植与加工》系统介绍了茶叶的基本常识,包括茶树的起源、茶叶的传播、茶叶的种类等,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六堡茶,不仅对六堡茶的历史进行了追溯,还介绍了六堡茶的栽培(主要包括种苗的繁殖、茶树的种植、茶园的管理、茶叶的采摘等)、六堡茶的加工(主要有古代的六堡茶加工、现代六堡茶的加工、六堡茶加工机械以及六堡茶产品的质量要求)、六堡茶的贮藏(如六堡茶大容量贮藏及家庭用茶贮藏),可谓对六堡茶的主要方面均有所涉及,为人们全面了解六堡茶提供了范本。 《六堡茶种植与加工》是一本关于六堡茶的学术专著,主要适合于从事六堡茶种植和加工的基础研究者阅读,同时对涉及茶叶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医药、农林、食品、饮料、日用化工、饲料及其他诸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中国土系志 内蒙古卷》记述了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中西部卷)》编制 得到的内蒙古自治区的205个土系。在对内蒙古自治区典型土壤调查的基础上,自上而下确定了各土壤的系统分类层次归属。《中国土系志.中西部卷.内蒙古卷》分上、下两篇,为用户提供了系统翔实的科学数据。上篇重点阐述了内蒙古区域概况与成土因素、主要土壤形成过程与土层特征及土壤分类;下篇全面记述了区域典型土系的分布与环境条件、土壤性状与特征变幅、对比土系、利用性能综述,并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种进行了参比。
本书是对作者所主持和参与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系统总结,也是对作者团队多年来关于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形成与固定系统研究的全面梳理,主要内容包括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根系和枯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土壤有机碳形成、周转与稳定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机制,植被?土壤?根系各界面土壤碳形态及其转移特征,土壤微生物碳泵参与的有机碳形成与转化过程等。
本书以农药对靶剂量高效传递与调控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农药对靶剂量传递的过程与行为、涉及的分散体系与传递性能、施用的靶标作物与流失途径。同时,在介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蔬菜、果树及棉花等靶标作物典型生态区农药使用场景中农药损失规律、高效对靶沉积机制及剂量传递调控途径与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农药损失阻控途径,提出了农药载药体系与药液性能调控及雾化参数优化方法,建立了基于不同靶标作物种植体系的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方法与技术途径。
蔡津生、卢国宝编写的《中国食药用菌工程学》从工程角度进行编撰,符合当前食药用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中国食药用菌工程学》以较大篇幅介绍了食药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在食药用菌中的运用,尤其是在精、深加工方面的应用,对提高我国食药用茵生产和加工技术装备的水平、启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提高高精、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和食药用菌生产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书第一部分按照“源头减量–过程阻控–末端净化–养分再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原则,构建广东省少有面向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总结形成生态农业的“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源头减量模式”、“生态沟渠+小型生态净化塘过程阻控模式”、“生态净化塘+ 生态人工湿地末端净化与养分再利用模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技术模式”四种技术模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详细阐述;第二部分针对上述四种技术模式,总结九种主要生态农业技术,对每一种技术的具体设计、构建参数、植物品种选择配置、后期管护、技术要点等进行详细说明。 本书可供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态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环江站收集、避选了2015年以前近10年的水分、土壤、气候、生物长期联 测数据及部分特色研究数据,并以出版数据集的形式整编联网观测数据产品,参考数据论文的体例编写台站长期监测和特色研究数据产品,以求翔实地展现数据产生过程拓展数据的应用范围。希望本数据集从内容和形式上能够上一个台阶,能够形成一系列的高质量、完整、有意义、便于使用的数据产品集。本册数据集共4章。 本数据集可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研究领域及对其有兴趣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