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多年鱼病防治的实战总结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原创照片展示,对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有害藻类以及水质和营养等引起的常见淡水鱼类疾病的一线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做了详细阐述,并尝试传播鱼病标准化防控的理念,帮助读者理解鱼病防控的实战逻辑,科学防控鱼病,从而降低鱼病的发生率及由此带来的损失,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本书从海水观赏鱼饲养管理实操角度出发,详细介绍600多种海水观赏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市场情况以及人工饲养管理方法。同时,本书对海水水族箱维生系统的建立、日常管理和调控以及各种设备的选择、应用和保养给出较为详细的意见,还对海水观赏鱼饲养管理中的驯诱开口、饵料营养、鱼类搭配、养殖繁育等技术进行系统说明,特别是分享了作者多年来在检疫和病害防治方面总结的实用性经验。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可作为海水观赏鱼爱好者入门学习参考读物,也可作为公共水族馆专业养殖员日常工作的速查手册,还是一本在海水观赏鱼贸易中的图鉴工具书。
池塘养殖是对虾养殖的主要形式,池塘“倒藻”、无藻和有毒藻存在等引发了一系列养殖环境问题,导致池塘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对虾病害频发。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微藻生态调控是通过构建良性微藻群落改善养殖环境的一种对虾绿色产品生产技术,是解决池塘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本书从对虾养殖池塘微藻生物学和生态学出发,探讨了微藻调控养殖环境的机制,阐述了微藻调控养殖环境的理论体系,概述了活性卵囊藻的浓缩和常温保存等技术原理,详述了池塘微藻定向培育的微藻群落结构优化技术,为对虾绿色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本书集成了作者团队从事淡水鱼类、淡水虾蟹的营养生理研究和饲料研究30余年的成果。全书共十一章。第一章 鱼类胃肠道营养生理、第二章 鱼类胃肠道对氨基酸的吸收与利用、第三章 氧化损伤与生物抗氧化、第四章 鱼类的蛋白质新陈代谢、第五章 油脂与淡水鱼类的脂代谢、第六章 鱼类胆固醇和胆汁酸代谢、第七章 鱼类的矿物质代谢、第八章 鱼类日粮中豆粕的非营养作用、第九章 鱼虾酶解产物对养殖鱼类的营养作用、第十章 海带对养殖鱼类的营养作用、第十一章 养殖鱼类的食用质量。本书适用于从事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基础研究、水产饲料产业生产、水产养殖业生产和水产食品产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希望本书能作为一本帮助相关人员以水产动物营养代谢生理规律为底层逻辑去设计水产饲料和使用水产饲料的专业性书籍。
本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认定的水产学科研究生教育7部核心教材之一,主要介绍水生经济生物及其养殖生产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阐释水产养殖模式(系统)的构建原理。本书第二版除对第一版内容进行系统性完善外,也更适应国际化教育需要。本书的特色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对象的多功能性、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应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本书内容既考虑长远也关注当下,探讨增产、节能、减排三者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探讨在食物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求得平衡的原理。
《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由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编写,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包括经济核算生产生产要素、加工与贸易、渔政管理、科技与推广、灾害、附录,附录中有2023年全国渔业统计情况综述和附录(包括水产品产量数据调整说明,调整后历年水产品产量对照表,渔业统计指标解释)。统计数据中,远洋渔业数据按照远洋渔业管理办法进行统计,水产品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渔业科技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部相关统计资料,技术推广数据来源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其余数据来源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渔业主管部门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
本书收集了358种南海水产品的原色照片,其中鱼类275种,虾类14种,虾蛄类4种,蟹类12种,头足类8种,贝类29种,螺类13种,其他类3种。依次列出每个种类的中文名、拉丁名和别名,并对其特征、习性以及分布等方面作了简述。原色照片中标注了种类的显著形态特征,具有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以及方便使用的特点。
近年来,各地各单位深入贯彻落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宜渔则渔、以渔治碱,加快推广盐碱地水产养殖成熟模式,盐碱地水产养殖取得积极进展,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为了更好地推介盐碱地水产养殖典型案例,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全国盐碱地水产养殖典型案例》汇编出版工作,以期为推进盐碱地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技术》一书概括了水产品的分类、水产品苗种质量控制、养殖质量控制、加工质量控制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养殖疫病防控,以及水产品的质量认证和质量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等内容,是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科技人员多年来的科研成果结晶,本书对渔业产业工作人员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技术相关学者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群众健康消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沿海鱼类(*卷)》为《中国沿海鱼类》系列著作*卷。作者在对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邻近海域进行的科学考察中,共采集并鉴定了鱼类153种,隶属2纲、17目、49科、93属。每种鱼均有原创的原*照*和手绘模式图,详细介绍了其主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和资源现状等内容。书末附有每种鱼的形态检索图,便于读者快速查找和区分。 《中国沿海鱼类(*卷)》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参考书籍,也可以作为渔业渔政管理人员的工具书,还可作为广大民众的科普读物。
作者经过 3 年实地调查及 40 年鱼类标本采集积累,通过制作鱼体原有的形态标本,利用现代的高清摄影技术进行拍摄,并标注鱼体大小的比例尺,对鉴别特征特写放大,展示鱼体全貌,以图片形式弥补以往专著对鱼类物种文字描述的不足。本书共收录 42 科 338 种鱼类的标本照片,以图谱展示广西的淡水鱼类资源,并对每一个物种的分类地位、鉴别特征等相关信息做了简述。本书介绍的鱼类种类多、内容丰富、图像清晰、色彩真实,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又 有很好的欣赏价值,是一本难得的鱼类分类工具书。 本书可作为野外采集、分类鉴别的工具手册,供鱼类学初入门及业余爱好者、生物野外调查工作者、环境保护者和渔业工作者及相关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长江口鱼类(第二版)》是我国*部科学、系统地论述长江口鱼类的著作,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了长江口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水文与水资源、饵料生物资源、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概况、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及其保护对策、鱼类研究简史与鱼类区系;各论共编入长江口记录鱼类370种,隶属于2纲29目116科259属,并对其中275种鱼类的形态特征、分布、生物学特性、资源与利用等进行了详细描述,书后还附有长江口鱼类的模式图和检索表以及索引。 《长江口鱼类(第二版)》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参考书籍,也可作为普通民众的科普读物。
本书采用了先进的3D建模技术来呈现173种不同的水生生物括养殖鱼类、外来鱼类、濒危鱼类、小型原生鱼类、软体动物以及淡水哺乳类。这种新颖的形式不仅使图书更具吸引力,也让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这些水生生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识别它们。书中使用了大量的3D图片,这些图片可以提供比传统照片更为的视角,让读者仿能够亲自观察到这些生物的真实形态。通过这种方式,本书不仅能够吸引广大公众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水生生物多样的认知,还能为水生生物分类学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有用的参考资料。
全书共记录了迄今为止在黑龙江流域(中国)发现的鱼类132种,隶属于11目23科81属,用线条图和彩色照片直观表现了每一种鱼的识别特征,以简要文字记述物种的学名、地方名、英文名、俄文名、分类地位、主要识别特征、分布和经济价值等内容。全书图文并茂、简明扼要,是黑龙江流域(中国)及邻近地区鱼类学工作者进行鱼类野外分类鉴定难得的一本工具书。 本书可供水产、生物、环保、渔政和自然保护地相关科研人员与管理者、广大鱼类爱好者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中国渔业年鉴2023》全面记载了2022年度中国渔业发展情况,主要介绍了2022年度全国渔业水产养殖管理、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渔业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情况,记录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1年度渔业发展情况,同时搜集了2022年度渔业相关统计资料、领导讲话、政策法规、大事记等。本卷所载资料内容全部截止到2022年年底,各类数据资料均未包括台湾省和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
本书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我国对鳜鱼遗传育种与新品系培育、人工饲料与可控养殖技术体系的科研成果。全书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鳜鱼种类、分布与进化,鳜类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鳜鱼遗传资源与育种,鳜鱼高效利用人工饲料配套品系培育,鳜鱼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鳜鱼摄食感觉原理与食性驯化机制,鳜鱼人工饲料与诱食剂,鳜鱼开口饵料研发,鳜鱼池塘集约化控水生态养殖,以及鳜鱼人工饲料可控养殖与品牌营销等。
本书内容共分七章,*章主要介绍中草药防治龟鳖疾病的好处与应用误区,第二章介绍中草药的主要化学成分与如何应用,第三章介绍防治龟鳖疾病的常用中草药与瓜果蔬菜,第四章着重介绍不同龟鳖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与抗病性能,第五章系统介绍龟鳖一般病理学与疾病诊断,第六章介绍龟鳖发病的主要原因与综合预防,第七章全面介绍龟鳖主要疾病的防治方法。
本书是一本关于鱼类脂肪酸精准营养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专著,系统总结了作者团队近20年来在鱼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合成特性及必需脂肪酸(EFA)需求特性、LC-PUFA合成代谢的转录和转录后调控机制、脂肪酸精准营养技术在鱼油替代及高效环保配合饲料研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体现了理论和应用的良好结合。同时,作者也介绍了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鱼类脂肪酸精准营养的概念、内涵、重要性、研究方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提高养殖鱼类LC-PUFA含量的策略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