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张佳玮一起,读大师作品,学写作秘诀。 这是一本文学经典的研习笔记,更是一部窥探大师脉络的创作自由谈,既有文学大家的创作之道,也有作者二十余年来的创作心得。 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成语的用法,到风格、主题、韵律和腔调的形成,听张佳玮将写作的 干货 一一道来,趣谈大师的技艺,经典的高明,创作的妙趣,翻译的苦衷 无论是写考场作文还是记心情日记,都可以从书中找到一看就懂、一学即会的妙招。
本书是雨果奖、星云奖得主,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乔安娜 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 抑止女性写作指南 ,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 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为什么评分甚高的经典名作你却读着没什么意思?作家们是故意采用晦涩的笔法以示高深,还是另有其意?、变异、超现实、荒诞 这些作品又是在表达什么?小说固然是言说的技巧,却并不只是讲故事,也在于讲故事的方式。本书精选若干或经典,或先锋的当代中外小说,以叙事技法为解码器,揭示故事讲述成功背后的秘密。读者将学习到关于小说创作与阅读的基本法则,并通过与传统小说的对比,一展现代小说在运用技法上的突破与创新。
本书是研究唐诗的入门读物,其内容 涉及了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作品,作者在讲解这些作品时不以诗人为界限,而是融会贯通地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他们的诗作,且对他们的成就进行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 此外,本书还增补了《泰果尔批评》《诗人的横蛮》《唐诗校读法举例》《诗与批评》等篇目。全书展现出了作者的 历史眼光和全局意识,及其文章的 文学史与文学赏析特点。
内容推荐: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集中展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上的巨大功绩。首先,奠定了唯物主义美学的基础,大胆挑战了唯心主义美学,把美从天上拉到了地下,正确地解决了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其次,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关于艺术应当忠实地反映现实、应当在现实生活中起积极作用的原则,把艺术定义为 现实的再现 ,使艺术的范围越出了旧美学所规定的美、崇高、滑稽等限制,而扩充到 全部的生活和自然 ,丰富了美学主题。后,提出了重要的命题 美是生活 , 肯定在现实之外没有真正的美,人对于美的渴望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得到满足,生活的美总是高于艺术的美。总之,《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建立唯物主义美学的道光辉。
《诗的艺术》以诗歌的形式论述各种文学体裁的特性,以古希腊、罗马杰作为楷模,批评流行的低劣作品,因此奠定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对时人的文学创作和诗学研究产生过很大影响。这部作品集中表现了他的哲学及美学思想,被誉为古典主义的法典。
《驳圣伯夫》既非论文亦非小说。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然后笔锋一转,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书中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
《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和 朝花夕 》共分三部分,鲁迅文学简谱和生平传述(尝试了一种新的写法)、《朝花夕拾》分篇解读(注重文体审美解读)、个人史上的 失踪者 (鲁迅回忆中该有但缺失的家人亲友及其缺失原因)。部分从鲁迅的生平经历着眼,鲁迅到了南京开始对世界有了自己的初步图景,而到了日本,鲁迅见识到了中国之外的世界,逐渐生成了自己新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弃医从文回到中国,是他从 世界 回归中国的过程。后两部分从 个人史 这个角度,顺着《朝花夕拾》的 小引 后记 路径,延伸考察鲁迅写作前后的经历(生活变故和社会事件),对《朝花夕拾》的创作动因和特色以及自己阅读的体会和认识,娓娓道来。通过《朝花夕拾》,鲁迅对自己的青少年生活记忆做了一次暂时的告别。作为个人史的《朝花夕拾》既是一次苦痛
本书是写作指导书,立足于作者自创的 雪花写作法 ,集中讨论小说场景的构建。 为什么场景如此重要? 好的小说就是用场景说话。对于绝大多数作者而言,要想在写作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学习设计引人入胜的场景是特别好的方式。 这本书就聚焦于这一个话题,帮助热衷小说写作的创作者快速掌握设计场景的方法,着力于主动型场景和被动型场景中特定环节的设置、人物视点的设置 剖析具体的场景案例,解锁每一位创作者潜在的创作力。
雨果的文艺理论论著既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重要的理论文献,也是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一个理论标本,今天对我们仍有思想材料的意义。雨果在多篇文学评论和作品序言中批判陈旧的伪古典主义,呼吁新时代需要新的文学,阐释文学的社会作用和诗人的社会职责。
内容简介: 图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黄自元九十二法的通解,分为【原帖技法】【技法通译】【详解与研究】,对原书的一些技法做了详细解释,并对部分字体做了辨析,有的从文字学角度探讨其字形和字义,有的做了构型学的源流梳理。第二部分为原帖再现,主要展示黄自元临写的《九十二法》,并和第一部分构成呼应关系,可以及时查找和印证第一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为技巧应用研究,从小学书法教学和规范汉字教学入手,讨论其应用。该部分的研究,主要是笔者以《九十二法》为基础的研究心得,都是对九十二法的灵活应用。
《诗学》是一部美学著作,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的起源、历史发展、创作原则等方面的问题。《诗学》采取唯物主义观点,是欧洲美学史上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并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依据。 金句 1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的人的事业,毋宁说是有天才的人的事业。 2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摘译了五本梵语文学理论著作。《舞论》是现存的古印度早的系统文艺理论著作,一般认为产生于二世纪,论述了戏剧演出的各方面。《诗镜》是古代印度同类书中现存早的两部之一,实际是一本作诗手册。《韵光》是大约九世纪的作品,系统创立了关于 诗的灵魂 的理论。《诗光》大约诞生于诗论盛极将衰的十一世纪,而它也被看作古典诗论的总结。《文镜》是十四世纪的著作,是古代印度文学理论中后期的综合论著。
本书是作者周眠以当下的视角、现代人的眼光,对若干唐诗与部分唐代诗人的品读文章结集。他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千百次进入唐诗,通过文本细读,尝试呈现唐朝诗人生命中被文字留存的刹那。 这些刹那亦可视为一种 召唤 ,唤醒历史,也唤醒旧日的生命。 当它们与当下今人的生活和生命产生呼应,对盛唐气度和家国情怀的想象便得以苏醒。
《唐诗与人生》兼具严谨的学者与潇洒为文两个元素,可称得上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唐诗赏析书。作者洪丕谟是沪上著名学者,一生精研传统学问、书法和中医,有多部关于唐诗的研究专著。本书以唐诗为线索,展开了从哀乐人生、生活风景、自我修养到世道人心、爱情婚姻、女性话题、文艺禅悦,甚至养生健康及其他人生、社会的方方面面,将唐朝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作了一次巡视。读过本书的人,对于唐诗本身既能得到扎实而翔实的讲解,对于唐诗的内涵又可以获得更深入、真实而丰富的体会。
书稿共分八章,分别是先秦文学批评、两汉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隋唐文学批评、宋金元文学批评、明代文学批评、清代文学批评和近代文学批评。全书重点是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做出详细描述,并突出批评文体在文学批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岛犀利开讲恋爱婚姻?个性养成 看直男文豪如何传授恋爱小心机 恋爱究竟是什么?你想谈一场怎么样的恋爱?日本文学大师三岛由纪夫专门写了此书来讲解恋爱,从恋爱的形式、道德、哲学到技巧,三岛由纪夫以幽默犀利的文笔直指核心,指导男女如何恋爱、如何在恋爱中坦露自己的真正情感。本书共收录《新恋爱讲座》《终结的美学》和《致青年武士的精神谈话》三个短篇集。除恋爱外,还涉及社交艺术、性格养成等方面的问题,见解独到、发人深省。尤其在当今社会人们爱情观、价值观等不稳定的情况下,本书能帮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爱情、家庭、人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书也是三岛哲学及美学思想的体现。
《学记》是历早专门论述 教育 和 教学 问题的文献,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 先秦时期 的教育经验,比现代教育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了1500多年。文章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短短数言,道尽了教与学的真谛诀窍。教学中晓喻学生,是引导而不强迫,勉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越俎代庖。可以让师生关系亲近融洽;让学生学习感到轻松自如;后学生就会自己去深思求索,这就是 善喻 ,即理想而成功的教学方法。既是辉耀两千多年的珍贵教学论遗产,也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需要追求,却仍很难企及的教与学之理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