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登 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 本书由罗伯特 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和叙事的革命性理论。怀特的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论文体,内容涉及多位思想家,探讨诸多主题,文笔犀利,语言优美。 《叙事的虚构性》追溯怀特重要思想的演变轨迹,是历史编纂学者和学习者、历史理论和文学研究学者们的重要读物。
虚构文化在我们时代的构建与扩张,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和存在于世的方式。《事实与虚构:论边界》是法国学术明星弗朗索瓦丝 拉沃卡的重磅作品。这本书完整地评估了关于虚构从古至今的争议,重新思考文学、电影、戏剧和电子游戏中的虚构界限,跨越文学理论、精神分析、法律、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 本书资料收集极其丰富,几乎达至百科全书般完备,既表明了作者意图构建一门新学科的主张 以虚构为研究对象,向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放,亦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虚构研究的总结,旨在更好地理解虚构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书在讲 虚构 ,却也是对 现实 的一种捍卫,呈现人类对了解 真实 的努力。毕竟,虚构本质上的慷慨是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一种补偿。
中国音乐文学,又称歌诗之学、声歌之学,音乐与文学高度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综合学问。《中国音乐文学》全书凡十二章。前五章为中国音乐文学原理:声歌之道、情感论、语感论、乐感论、美感论;后七章为中国历代歌诗:先秦歌诗、汉蜀魏晋南北朝隋歌诗、唐歌诗、五代南唐歌诗、北宋歌诗、南宋歌诗、金元明清歌诗。各章之前置导论,介绍歌诗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选经典诗谱、词谱、曲谱210首,附有作者、解题、注释、音谱、曲情、词选若干项,并附有古谱诗词演唱音频。 本书力图将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音乐文学与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后百年间形成的白话音乐文学相结合,传承和发展汉语言听觉审美,推动当代声乐创作和表演,传承民族经典,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情感时代: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与现代小说的兴起》分为上、下两编,内容分别为18世纪情感观念研究和18世纪小说文本解读。本书重新定义了启蒙时代的根本特征,从 理性时代 的说法转移至 情感时代 ;并从情感和内心的刻画以及私人社会形成的角度,对18世纪写实小说的兴起做出新的阐释。第一编的情感观念史梳理,为第二编的文学作品阐释建构一个坚实的语境,也使得著作同时体现了理论深度和专业文学解读的洞见,是一部学理性、深度和可读性兼备的人文思想著作。
福建建阳僻处东南边隅、闽北丛山深处,却是宋元明三代全国刻书中心之一,亦为小说编刊中心,建阳刊刻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书主要研究这些问题:建阳刊刻了哪些小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怎样的地域特征,跟地域文化之间有何关系;从纵向的时间轴考察,地域文化如何跟时代文化相结合,从而促成建阳刊刻小说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变化;从横向截面的微观角度,建阳刊刻小说发展中是否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对小说发展起过关键作用,是否有一些作品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建阳刊刻小说以建阳书坊和福建刻书为背景,与闽学及福建教育文化关系密切,本书着力讨论建阳及周边地区的教育文化对小说编刊的影响,还原建阳书坊小说刊刻和宋元明三代小说发展的场域,力图构建动态、立体的文学史过程。
本书论述介绍了骈文的基本原理和历史过程,构架了骈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国后骈文概论性质的第一部著作。全书除自序、绪论、附录外,共10章36节,全方位地探讨了骈文的名称与界说、骈文的分类、骈文的产生与起源、骈文的结构形式与句型模式、骈文的修辞形态及其文化内蕴、骈文的美学特征与审美效应、骈文的风格形态与流派、骈文的体类、骈文的历史演变等主要问题,对骈文的价值和意义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进行了审视。 该书1994年出版后,沈玉成、周满江等先生曾撰文给予高度评价。该书获第五次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由齐鲁书社出版修订版,本次出版的是该书的最新修订版。
19、20世纪之交,立温斯敦、施登莱、凡尔纳与哈葛德等人非洲探勘/冒险的文本被译介到晚清中国文化界。本书在 跨文化行旅 的架构下,观察晚清译者在翻译非洲文本时,所投射的对 自我 与 他者 、 本土 与 异域 、 中国 与 世界 的思辨,探索 19世纪晚清中国文人如何/为何接受、看待与想象非洲异域? 非洲 是在怎样的知识结构与传播模式下进入晚清文化界的? 当文人译者面向自身不熟悉的新天地时,是如何呈现或传达异域形象的? 等议题,替晚清文学与文化研究,开启更丰富的诠释面向。
《凯若斯古希腊语文学述要》是刘小枫教授在数十年研究与教学基础之上,基于多种西人古典语文学家编写的古希腊语文教材,辅以相关古希腊文学作品笺注编修而成,企望集合各方优长、广采博取,以期习者较为全面地接触古希腊各类文体的原典作品。 本书不仅包含古希腊语全部基本小学知识 词法和句法,还介绍古希腊学术、文学源流和派别方面的知识,结合作品扼要述及文学和思潮的起伏变化及其背景,并不惮前后反复涉及,以期读者有贯通的理解。 本书所选的范文和例句,均出自古希腊原作,随进程增加长度和难度,旨在培养读者直接阅读原文作品的能力。
本书是从古代到现在的文学批评史指南。它不仅提供了文学批评的主要运动、人物和文本的概览,也提供了能使学生们在语境之中去了解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背景。 本书的结构大体上按年代顺序编排。它从对古典文学批评的理解出发,揭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哲学思想的基础和范畴。同样,就以后的各个时期而言,本书提供了各种背景性信息,无论是关于洛克的哲学、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理论,还是弗洛伊德对文明的看法,本书将这些信息与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人物和文本结合了起来。
五卷本的 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丛书 对作为整体的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进行研究,梳理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百年发展历史,是关于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研究。 这是一部有史实、有史识、有胆识的学术著作,其研究必将丰富百年现代文学的研究维度、学术建构、审美观念和思想领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宝贵的精神资源。
本书梳理了台湾光复初期(1945 1949)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权力场域对文学生产的影响。以1947年的 二 二八事件 为分界,分析 二 二八事件 前后报纸、杂志所构成的文化场域中,两岸文化人如何与国民党政权的文化宣传进行意识形态的斗争。 本书对光复初期台湾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问题的梳理,首先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台湾的文化人在尚未经过后来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压制时,他们如何批判殖民地时代日本对台的剥削统治,如何思索台湾文化的主体性与中国现代性的问题;其次将有助于对战后台湾文学发展的结构性社会因素有更清楚的认知。对于今日台湾重新思考如何"回归中国"亦有可资借鉴之处。
......
本书对近古以来的文章、文体、文体学、经典学以及学术史等重要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主张回到中国古代文体与文章语境,理解中国文学。本书重点是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发现近代文章与文体学的独特性,实事求是地评价它的地位和影响。其中对文章总集、大型类书以及目录学等在对中国文学的经典形塑与阐释以及中国文学学术史的重要作用与地位,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经典学与文学批评史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突破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格套,既见脉络的系统性,又见细节的丰富性,是很有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纵向从先秦一贯而下直至近现代,横向则以文类从韵文、散文、诗歌到小说,交织成动态发展的包蕴文本、作者、文学事件、文学流变、读者接受等在内的中国文学网络,呈现文脉的演进。 全书融汇历代文人学士与海内外学人的作品、卓识,文学情怀贯穿始终,打破定说,时有创见,提出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的独到之说、注重早期文学脱离音乐之后对文字表现的追求、聚焦近世文学对唐宋文学的承转变创、描绘近代文学转型的多元图景。既有学术上的着意开拓,又具备普及中国传统文学的意义。
本书从文学理论、文学交流与文学创作的 三维 文学空间,论述了钱锺书的文学成就与学术贡献:《谈艺录》《七缀集》《管锥编》等学术著作,谈文论艺,辨析深刻;介绍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英文论著,促进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以《围城》《人 兽 鬼》《写在人生边上》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个性鲜明,大放异彩。
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大学的讲演汇编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纵论法、德、英诸国浪漫主义和民主主义运动,涉及文艺、宗教、政治等。这部里程碑式巨制波澜壮阔,诗情如炽,不啻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文学之《史记》,亦是比较文学经典,闪耀着批判的光芒,张扬着追求社会公平进步的理想主义精神。 《青年德意志》剖析了1848年 三月革命 之前数年德国思想界僵化与落后,赞扬了海涅、伯尔内等德国作家向专制制度和鄙陋现实发起的勇敢挑战。
本书以马来西亚留学/居留台湾的作家群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特殊的文学群体进行了细致、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厘清了马华作家的留台传统及其谱系生成演变的历史轨迹;引入 后离散 和 跨域散居 的视角来研究马华留台作家的 流动 和 文学生产 ,考察了这个特殊的作家群对原乡、故乡、异乡的文学书写及其独特的美学风貌;细致解读以李永平、张贵兴、潘雨桐、黄锦树、陈大为等作家笔下的婆罗洲雨林书写、华人移民历史书写、当代华人族群创伤书写,星座诗社、神州诗社等 留台生 社团与台湾文学场域的互动共生,分析马华留台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处理台湾的日常经验。全书深入中国台湾文学和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场域,构建了马华留台文学的历史脉络与当下图景。
本书是著名西方哲学学者、国内海德格尔哲学研究名家、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兼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周兴在20世纪90年代的短篇作品集,分 哲学 与时代 诗歌与思想 东方与西方 三编,记录了作者主要从海德格尔思想出发,对哲学传统、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现代技术、东西方文化比较等课题的思考。作者认为,海德格尔意义上的 后哲学 意味着哲学之外其他思想方式的可能性。后哲学思想面临着一个没有边界的多元文化世界,在今天这个技术面临全面获胜而文明发展接近失控的时代,思想正经受着咄咄逼人的考验。
多模态研究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属性,已成为国际前沿领域。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多模态研究成果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特殊人群话语研究是语言学及相关学科回应国家战略、体现社会关切的重要领域。目前,同济大学已成立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开展了以老龄化与语言蚀失研究为主的特殊人群话语研究,尤其以基于多模态的老龄化与语言蚀失研究为特色。本书主要反映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成果。老年语言学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及加强老龄科学研究的背景下方兴未艾、发展迅速,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临床价值和社会效益。 老年语言学既包括对因正常生理、认知老化以及罹患精神或神经退行性疾病导致的语言衰老表现及机制研究,也对体现老年人身份构建及老年形象等话语进行研究,还开展老年人语言认知康复及临床应用研究。本书*编
在晚清救亡图存以 变 来寻求民族、国家新生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伦理文化的等级差序格局已不能激发国人的救国强国热情,也有悖于现代文明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权利与义务的双向性。晚清新小说伦理叙事不仅提高了小说的地位,还以 新民 历史使命积极参与到同时代伦理变革的时代大潮中,共同推动了中国伦理变革的发展。但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晚清新小说无论叙事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表现出亦新亦旧,新旧杂糅的特点。本书以伦理视角切入晚清新小说世界,一方面可以认识伦理变迁对小说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小说家怎样借助小说表达伦理诉求,以及小说怎样通过阅读效应转化为伦理变革的推动力量。
《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以清末鸦片战争以后现代文学制度的萌芽期为研究起始点,下限到21世纪,在依托大量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纵向的史的体系和横向的空间比较体系,重点关注 有形文学制度 和 无形文学制度 如何建构、如何支撑和支配着文学史的发展走向等问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进行理论的审察和历史的分析,在宏观的理论和微观的历史细节之间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的变迁,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 文学现象中的制度因素如何产生作用及影响于文学的实质性演变?这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也是文学研究包括文学制度研究的侧重点。作者们并非直接进行广义的社会学、政治学范畴中的制度研究,而是尤其注重对制度实践的考察,即文学遭遇和面对的制度性操作问题,而非一般理论或宏观意义上的制度问题。这一研究思路及观点对于当代文
《莎士比亚与早期现代英国物质文化研究》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物反映并参与建构了早期现代英国物质文化,进一步而言,物中体现出早期现代英国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透过莎士比亚文本与物,特别是物与人物关系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其对政治、国族、性别、阶级、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呈现和探讨。 为此,本书结合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观点,通过从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构建一个 文本与物质 互动的理论模型,将早期现代英国的物质文化分为个人物品、饮食、能源技术、动植物四个板块进行研究。在每一个板块中都详尽讨论了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不同作品中典型的同一 物 ,透过对作品的细读分析,我们看到早期现代英国的物质文化显然渗入到了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中,而文本的书写反过来又和物质文化在不同层面相互碰撞、对话,共同构成了早期
本书是关于儒学和传统思想的论文集。按照内容分为三辑,第一辑传统辨析, 共九篇文章, 前四篇是个案分析, 后五篇是专题综论;第二辑西学初渐, 共五篇文章, 论述了明清之际西学初次影响中国, 对原有传统的冲击, 以及不同观念的比照和交汇;第三辑当代审思, 共八篇文章, 论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若干问题。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 是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 但其何以具有当代价值则是需要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