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带点俗气?纳博科夫为什么欣赏不来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的《孔乙己》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什么相似处?……近年来,众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热门影视进入大众视野,从纸页到银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愈发紧密,“文字”与“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本书以 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艺术经典作品,从《诗经》《搜神记》到鲁迅、张爱玲,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到《变形记》《追忆似水年华》,从贾樟柯、姜文到《罗生门》《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探讨作品70 部,关涉作家、电影人、艺术家、哲学家50 位,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详细讲解电影基础知识。为了比较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在二者间建立新的对话
本书是一部基于政治哲学视角的文学评论集,作者选取了三部世界文学名著作为切入点来讨论现当代政治哲学问题。作者认为小说伴随着现代而诞生,记载了现代个体的希望、恐惧、苦难和伟业。透过小说这扇窗户,对现代之本质及其所面临的问题能有一种深入的了解。《格列佛游记》问世于现代 诞生之初,是一部革命后文学;小说以一个游历者或探险者的眼睛,展望 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预言了作为现代 之重要特征的技术统治。卡夫卡小说含义隽永,对现代 另一重要特征——官僚统治——的揭示,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新型政治的“可见性”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正是技术统治和官僚统治的深化的结果,二者联手打造了现代 机器。奥威尔小说是一部政治“预言”,是对如何化人为物、“机器”组装的完整流程的“见证”,进入 21 世纪,人们或许会愈发认识到这
本书作者认为,在 的小说之中,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超过了其他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优点显而易见,一直被人探索。斯坦纳运用了经典的文学批评手段对这些文学巨著进行了剖析,自发表时的1960年以来,不断再版重印,已成为研究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他认为,托尔斯泰延续了从荷马以来的史诗风格,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延续了“悲剧世界观”。斯坦纳概括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视角。作者着重分析指出了两位大师的文学观、文学作品在哲学、文化方面的深远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俄罗斯文化的机会。
本书是施蛰存先生晚年创作的唐诗研究、鉴赏佳作。施先生也曾因此书的学术成就和广泛影响而获得了上海文学艺术奖的”杰出贡献奖”。《唐诗百话》自面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和广大读者热烈赞誉,美国耶鲁大学等名校也将这本书作为汉学研究课程的教材。施蛰存将数十年来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潜心探索,以严谨的考证和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融贯于一书,尤其是毫不因袭前人的选诗、说诗视角,既有宏观的诗史梳理,又有诗体流变的辨析澄清, 有诗情盎然的品评。全书文字蕴藉儒雅,晓畅明白,有贯通中外古今的大家气度,在唐诗研究上别开生面, 新意。全书分初唐诗话、盛唐诗话、中唐诗话、晚唐诗话四编,全书共100篇,附录施蛰存有关唐诗研究的9篇文章,全书以唐诗讲解和专题两大部分相结合,将唐诗的讲解与唐诗创作方法、历史知识的介绍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由金圣叹批点评述的70回本《水浒传》具有较高的文学史价值,是研究《水浒传》的重要版本。
一本讲述十七世纪江南风雅巨擘钱谦益的精彩之作,围绕其诗文、人际交往、功过评说展开,通过解码他诗文中的典故、象征、隐喻,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立体的钱谦益形象。 本书从钱谦益的诗文入手,讨论了钱谦益对竟陵派的攻排,与柳如是的《东山酬和集》,与王士禛、钱曾等后学的交往,以及逝世100年后乾隆仍禁毁其诗文等诸多议题。同时关注到了钱谦益诗文在海外的流传与影响,以及其诗文在清末民初的“复出”。作者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史考证、人际关系分析等多种方法,其中蕴含了作者长期以来对钱谦益研究、明清诗文研究的深度思考。
《呼吸结晶》是策兰晚年一部重要诗集,甚至曾被策兰声称是自己 的作品。伽达默尔对此作了一次细读,从诠释学角度,围绕策兰诗中的叙述者与倾听者,在“何谓你,何谓我”的辨析中,在“何人斯”的主题沉吟中,逐次领读二十一首诗,再现策兰这部杰作的神秘与美妙,以及其下可能的深意。 “纸上造物?诗歌课”书系第二本。以思解诗,从哲学的进路趋近诗歌。 大哲学家谈论大诗人,用心倾力,可遇不可求。一部解读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里,古典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保留了世代累积的文化印记,也保留了 多的古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他们思考人生意义和面临选择与行动时的观念、逻辑。中国古典小说一方面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文学化反映,另一方面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塑造了中国人情感密度 的经典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若想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古典小说是一把 魅力的钥匙。 本书邀集11位在古典小说研究界卓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围绕“小说与社会”这一主题进行创新研究,以中国文化与社会的一个核心面向切入,主题式解读一部或一类小说,揭示这些作品背后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此重新理解古典的中国。 经典不会过时。古典小说里丰富的人性探索、深刻的社会洞察,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经验,和当下中国人的社会思考
先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鲍鹏山新说%26lt;水浒%26gt;人物》系列电视节目,而后有《鲍鹏山品水浒》。该书对电视节目版内容进行了扩充,同时查漏补缺、改正错讹;并在正文中以黑体
◎内容简介“这些作品在当时都处于‘边缘’地位……但它们又具有‘超前性’,在时代思潮发生变化的某一时刻,它们的价值会被重新承认。”(钱理群语)作为“钱理群现代文学课”系列,这一本《现代小说十家新读》,先由钱理群教授在北京大学1995年秋季学期开设的“40年代小说研读”课程内容“开箱”整理而来。近30年后,当年亲历这次讨论课的北大中文系吴晓东教授领着新一代学子在前辈的光环下重释这些作品,加入了现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新的解读文字,贡献了新的方法论视野。 两代接力的课堂,选取萧红、李拓之、沈从文、端木蕻良、路翎、冯至、废名、卞之琳、张爱玲、汪曾祺10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从萧红《后花园》对人的存在的探讨,到张爱玲《封锁》是否“意义过溢”,再到汪曾祺《异秉》新旧两种版本的对读……以课堂实录、师
......
什么样的文字曾经激发了你的灵感?这是编者乔·法斯勒向43位当代作家提出的问题。毕业于爱荷华作家工作坊的法斯勒于美国《大西洋月刊》“由心而生”(By Heart)专栏定期采访不同作家,至今采访过的作家已超百位。 这43位作家各选了ZUI为打动自己的一段文字,借此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与人生旅途,真诚慷慨地与读者分享ZUI真实的心得与回忆。这些文字有些来自家喻户晓的名篇,有些则来自一些沧海遗珠般的冷门作品。这些作家无一不慷慨诚恳地与读者讲述了自己曾经陷入的困境,或经历过的迷茫时刻,毫不掩饰地展示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分享了他们所选的文字是如何帮助他们脱离困境、看清前路的。
本书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衣若芬教授的文图学专著,以十个专题的形式,配以精美插图,将图像和文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所关注的内容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美术作品,也有当代的声画绘本、动漫弹幕等新兴事物。本书不仅探讨了如何在古代、近代、现代的语境下读图,更对时代语境中文图关系的分合、渗透、冲撞、对话、互补与演变的过程给予关注。本书内容丰富,各篇之前设有导言,文后附 延伸活动和思考练习 ,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